敖冰峰 杨宏帅 张 蕊
(黑龙江职业学院 智能制造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关键环节[1]。而生产性实训基地则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质量完成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的重要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既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更是党和国家为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结合,实现“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所提出的重要举措[2]。
黑龙江职业学院智能制造技术学院,联合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质量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实训教学的任务,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建设任务上,支持职业学校以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兼具生产、教学功能的专业化实训基地,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实训能力,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教学、生产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改革实训基地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完善组织运行管理制度,实现实训基地的价值。利用校内工业机器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推进高职人才质量的提升。
1.1保证投入力度,改善基地建设规模和条件
根据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需要和行业需求,及时更新和改造现有实训设备,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还要在质量上紧跟行业发展前沿[3]。目前,生产性实训基地配套机器人及智能设备数十套,企业实际自动化生产线一条。企业实际自动化生产线,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实际自动化生产线
同时,学院已申报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管理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作站6套,虚拟仿真软件2种共50余套。可完成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仿真和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虚拟调试以及二次开发编程等实训项目。主要服务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教学、实训和科研,同时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初、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与考核。
1.2完善基地虚拟仿真建设和管理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借助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营造贴合行业实际的仿真教学情境,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案例进行仿真实践,使课堂教学与工作情境实现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仿真实践能力。定期对实训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清洁保养,做好基地的管理工作。
1.3利用基地,创造相应效益
开发和利用实训教学设施,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工坊,组织专业学生社团和工坊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大赛集训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生产性经营活动,一方面,为实践教学提供最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将技能训练融入生产活动,实现训练、生产一体化,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一体化[4];另一方面,通过创造经济效益,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回收一部分成本,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
1.4校企联合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
校企联合制定考核评估机制,评估具有诊断、预测、反馈、矫正和总结功能,对基地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做出事实评判[5],可以为今后基地的建设发展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生产性实训基地“四方利益共同体”,即学校、企业、教师/导师、学生/学徒,如图2所示。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搭建形成符合本院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的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学校、企业、校企“双师”、学生(学徒)的积极性,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良好有序的建设与发展。
图2 四方利益共同体
基于企业实际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更贴近实际生产,了解实际生产需求,掌握自动化加工工艺及智能化产线安装与调试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研究水平[6];另一方面,由教师、企业导师共同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使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机器人应用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出校门就可以参加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7]。
基于学院相关工业机器人实训设备,由学生充当助教,对社会人员进行工业机器人初、中级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认识[8],并且能够提高社会人员的相关技能。
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组建工业机器人专业“现代学徒班”,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编写企业实训类教材,设计实训项目与实训环节,如图3所示,校企共同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考核机制与评价机制[9]。
图3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全省智能制造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10],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工业机器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培训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240余人,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多次取得佳绩,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在在2018年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获得省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培训校内教师人数近数十人。
我学院成功举办2021年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面向兄弟院校,多次举办“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对相关智能制造类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帮助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了解智能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最新发展概况,有助于教师提高系统集成专业技能,提高职教理论学习水平和专业技能素质。面向全省智能制造型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等达500余人次,为同类高职院校及兄弟院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基于“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实践—素质陶冶—创业孵化”的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通过构建规模适度、条件完备、制度完善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练”三要素的有机融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提高教学培训水平,在兼顾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高职院校中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