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敏,杨江波,赵 玲,耿会岭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
建筑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和建筑行业相适应,2022 年1 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早在2020 年末,住建部等12 部门就在《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35 年,形成一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工人大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应以此为目标,贯穿思政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是根据本专业初次就业施工员岗位的两项典型工作任务而设定的,分别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和“现浇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质量检测与控制”。这两项典型工作任务也是建筑施工中关乎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现浇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是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掌握梁、板、柱与墙等四类构件的施工工艺,能够进行钢筋施工、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等工作质量把控,同时需要施工人员对各构件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施工现场工艺特点有牢固的掌握。“现浇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质量检测与控制”典型任务是通过对施工工艺流程检测和控制以及简单的事故分析与处理来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考虑到毕业生3-5 年成为技术负责人,其工作岗位也有两项典型工作任务,即确定混凝土结构构件质量目标和监控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过程,要求能够依据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技术标准、规范和制度组织编制混凝土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交底以及组织对样板工程、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参与单位工程验收。
依据以上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组在原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基础上开发整合了《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此课程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托真实的工作任务,结合建造师职业资格标准、“1+X”建筑工程识图及施工工艺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筑行业标准,满足与中职阶段“建筑施工工艺”内容相衔接,并为职业本科教育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建筑业最新规范、1+X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确定了本课程的三维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的前序课程完成情况及生源特点等学情分析判定教学重难点,鉴于中职阶段学生已经具备施工基础操作能力,但无法建立操作工艺与质量通病的内在联系,因此将质量通病的诊断与预防确定为教学难点,见图1。
图1 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确定之后,还需要结合各院校实训条件与课程内容将教学各元素紧密连接起来,依据学生的学情分析,形成“教师、场地、模块、课程、能力”的五部行走教学特色。
教师行走,即校内教学导师与企业导师互相兼任,在学校与企业间交流行走。我院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校内教师会利用企业实践时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也会带回真实的企业案例和任务,作为课程的教学参考和教学任务;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课程兼职教师,担任理实一体实践教学任务的技术能手辅助教学,提供企业理念、执行标准及最新技术改造工艺。
场地行走,即教学场地在校内实训中心的专业机房、实训场、培训中心转换行走,利用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实现理论与实际无缝衔接。以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工法楼和集成箱为核心场地,在机房、理实一体教室、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际工地多场地转换行走,开展建筑信息化管理、土建工种实训、人机互动虚拟仿真教学。
模块行走,即教学任务在教学模块之间循环往复、逐级递增,重难点训练反复行走。重难点依据建筑结构形式分布在不同模块相同分项工程中,核心能力在单元任务中反复训练,逐步提升,实现“知、通、会、懂、善、精”的学习目标。教学模块设置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教学任务难易程度设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核心能力循环往复、螺旋提升。
课程行走,即贯彻职业教育本科与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从中职相关课程衔接至本课程,教学任务设定依据“主体结构施工”,融合中职阶段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课程内容,实现中职到高职课程接续学习;同时,利用课内实践为职业本科继续学习提供案例支撑。
能力行走,即提升职业迁移能力。贯彻诊断与改进理念,按照“实操→诊断→改进→创新”的能力提升路径,依据职业去向由初次就业岗位施工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拓展到职业发展岗位技术负责人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内容,引入新技术、新标准,实现由技能操作型能力培养到诊断与改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职业能力提升。
教学资源合理整合后形成的“五部行走”教学特色,可以由图2 简图所示。
图2 “五部行走”示意图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五部行走”教学,高职院校应以培养“立德树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思想为根本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依托学校专业建设特色,完善教学实训硬件和软件条件。
“双教师”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为高职院校打造专业教师团队贡献了力量,当前,在政策扶持和互联网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步走向网络化、终身化,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需要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具有专业的敏感度,随时关注建筑行业新业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住建部在2022 年1 月颁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的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等建筑新产品,树立绿色建筑和质量安全理念,更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教研与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真正做到“以研哺教、以研促教”,力争打破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的界限,做到教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员工。
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师作为改革的引领者,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课程授课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通过教师行走,课程负责人应该在思政、改革、创新方面有独特见解,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力,能够组建课程学术创新团队,持续稳定服务教学。
《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课程,学生实践、参与与理论融为一体,采用项目教学法,依据实际的工程任务展开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整合软件及硬件资源,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做到场地使用最大化。
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中心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及服务功能为一体,涵盖建筑技术、管理、经济等各领域的开发共享型实训基地。中心建筑面积10 000 余平方米,工位数1 200 余个,仪器设备总值1 460 余万元,实训基地功能齐全、完善,划分为建筑材料检测、建筑信息化管理、土建工种实训、装配式建筑实训、人机互动虚拟仿真、创新创业中心等六大板块,共建有27 个校内实训场所、6 个技能大赛工作室、8 个教科研工作室、3个社会服务中心、1 个创新创业中心,是省内一流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各专业实训室布置紧凑,可以根据课程需求在不同区域转移行走(图3)。
图3 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场地行走”示意图
教学场地的精心布置离不开系部及专业建设团队的顶层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完成途径能够在场地行走过程中得以实现,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完成效果良好,能够形成“师生共建”的课堂,体现课程内容更新和实效。
为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应建筑行业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规范更新要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原有课程体系整合重构成侧重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技之长,更具有职业发展能力,重构后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4。
图4 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图
重构后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了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专项岗位创新应用能力,合并增设了部分课程,按照“能施工、会质检、能诊断、会改进、能管理、会创新”的教学思路规划本课程内容,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建造师职业资格标准、“1+X”建筑工程识图及施工工艺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筑行业标准,在原来按施工分项工程划分的教学章节基础上,合理设计为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三个教学模块(见图5),包含32 个教学任务。
图5 课程内容重构图
面向由施工员到技术负责人岗位确定教学任务学习内容,将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贯穿其中,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思政理念引领,教学重难点根据建筑结构形式设置在不同模块相同分项工程中,反复训练,做到核心能力循环往复、螺旋提升。
针对中职对口生源,本着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生为本,整合课程内容,从中职基础知识及技能操作提升到高职建筑构件计算、验算、诊断预防及组织与管理,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层次。通过模块化、任务化的课程内容将施工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施工思维、岗位素质能力整合为一体,融会贯通,加入建筑业“四新”等行业升级内容,利用高水平实训基地,将建造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到过程评价与诊改中,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培养。
中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施工操作基础,课前可通过虚拟施工仿真软件进行施工工艺学习,将隐蔽节点显性化,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课中利用主体工程可视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学习结构主要构件规范施工,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利用建筑个性化实训集成系统,随时监控学生操作及计算错误,提升诊断与改进能力。利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体验真实施工环境;利用职教云平台进行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形成过程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中、高、本一体化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路径,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分别是中职、高职、本科层次的各自专业,其培养目标分别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随着培养目标的提升,对应的课程内容也有所不同。作为高职阶段第二学年重要的岗位对接课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教学任务设定依据“主体结构施工”,从中职相关课程衔接至本课程,融合中职阶段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课程内容,实现中职到高职课程接续学习;同时,对接职业岗位需求,贴合行业发展趋势,融入建筑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利用课内实践为职业本科继续学习提供案例支撑。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校、省级示范专业,课程团队在多年教学过程中,贯彻一体化培养理念,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实训中心现有条件,做到思政引领、课证融通,学生通过诊断与改进将案例任务做精、做细,核心能力螺旋提升,形成了“五部行走”的教学特色,实现了施工质量精细管控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