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平原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分析*
——基于政策变化视角

2022-08-12 02:35:50刘绍熹刘帅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华北平原集中度平原

刘绍熹,刘帅

(1.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市,130118; 2. 吉林农业大学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长春市,130118)

0 引言

关于粮食生产布局的研究,我国很多学者都给出了相关研究结论。粮食生产重心的不断北移和人口重心的南移使得东部地区需要“北粮南运”、中西部地区则需要“中粮西运”[1]。王凯澄等[2]基于地貌分区定量分析了1985—2015年间的中国粮食生产分异格局的变化,提出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呈现出向平原集中的趋势。其中,水稻总播种面积减少,南方区、长江中下游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而东北区增加[3];小麦则呈现出北多南少西部萎缩,黄淮海区域集中的趋势[4]。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自2011年开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20年,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1 260 khm2,比2011年增加了12.22%。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日益强烈,肉、蛋、奶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食物,而玉米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饲料原料,玉米价格是影响牛肉价格的最重要因素[5-6]。对于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规律特征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大都从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变动两个方面来阐述,但所选的研究视角和数据选取维度多样:郭庆海[7]指出我国玉米产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现“南退北进”的态势,玉米种植呈现出向高维度地区集中的格局;陈欢等[8]基于空间计量的视角指出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北移明显;李欠男等[9]分别从产业层面、区域层面和省域层面考察得出我国玉米产业总体布局比较集中,北方玉米生产增加、南方玉米生产减少,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同时玉米生产集聚的主要省份也在这两个区域;蔡荣等[10]使用集中度指数和空间中心统计法分析得出我国1978—2018年间玉米生产重心呈现出“先向东北-再向西南-再向东北-再向西南”的周期性变化。

对于影响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原因不同学者也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选取不同的变量来解释,主要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要素投入因素、技术进步因素和农业政策因素等五个方面分析[11];其中自然因素方面多数学者主要从受灾面积来衡量,也有从气候变暖方面考虑[12],都得出玉米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主要从城镇化率、非农就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分析,其中城镇化率与玉米生产布局的影响呈负向[9-10],非农就业对玉米生产格局的影响并不显著[8];要素投入方面主要是化肥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劳动力投入、农机投入等,要素的投入能提高粮食的影响单产[13];技术进步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是决定玉米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14];农业政策方面的主要从农业税这一变量衡量,实证结果表明取消农业税对玉米生产有着正向促进作用[8, 15];此外,玉米的比较收益、社会需求等因素对玉米生产也有积极作用[7]。

一直以来,玉米用于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用于口粮消费的比重,近年来,燃料乙醇项目的陆续投产,对玉米的转化有着极强的带动作用。通过对玉米进行深加工生产做替代能源,不仅能降低国内对进口能源的依存度,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更能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2020年我国玉米总产量260 670 kt,饲用消费166 000 kt,占总产量的63.68%;工业消费的玉米有88 000 kt,占总产量的33.76%。所以玉米生产布局的变迁不仅对水土资源等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也直接影响着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布局。

三大平原承载着我国绝大部分的生产和生活,而玉米曾作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人民的主要口粮,占三大平原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且三大平原基本涵盖了玉米主要种植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的绝大部分,具有很高的玉米生产研究价值及意义。东北平原地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四个省(区),土壤肥沃,拥有稀有的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华北平原虽土地肥沃程度不如东北平原,但其河湖众多、光热资源也较为丰富,作物一年可到两熟,玉米产量丰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它与华北平原一起涵盖了黄淮海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的主要玉米生产地。根据宏观数据统计,2020年三大平原上的已发布数据的省(市、区)玉米生产量达192 590.4 kt,占当年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3.88%,三大平原的玉米生产布局大体上能反映中国玉米生产的一些重要变化。而农业由于其弱质性等的特点受政策影响较大,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玉米政策的角度,选择1949—2020年的数据,对三大平原上玉米生产布局的变动进行分析归纳,并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探讨其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

1 中国三大平原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特征

按照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玉米实际种植的区位,本文三大平原的界定范围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为东北平原玉米主要的研究省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植集中在东北部地区,是东北平原上玉米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经度跨度大且数据不能人为分割,所以文中所选数据均为内蒙古自治区总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为华北平原玉米主要的研究省市;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玉米主要的研究省市。数据来源均为布瑞克农业数据终端,生产集中度用产量集中度指数来表示。

如表1所示,1949—2020年,我国玉米生产重心有一个从东北平原转移到华北平原再转移到东北平原的过程。本文按照时间维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1949—1978年),统购统销体制改革时期(1979—1997年)、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时期(1998—2007年)、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时期(2008—2016年)、实行玉米“价补分离”政策至今(2017—2020年)。

表1 1949年、1983年和2020年三大平原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Tab. 1 Concentration index of corn production in the three plains in 1949,1983 and 2020

1.1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到1978年玉米生产集中度在华北平原上变化最为明显,其中河北省和山东省的玉米生产集中度提升最为明显:河北省的玉米产量从1949年的861 kt 增加到1978年的5 170 kt,生产集中度指数也从6.93上升到9.24,山东省的玉米产量则从1949年的879 kt增加了5 241 kt,达到1978年的6 120 kt的产量,生产集中度指数由7.07上升到10.94。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生产集中度都变化不大,东北平原的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吉林省,随着其他省区的生产集中度的增加,黑龙江地区的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从1949年的16下降到了1978年的11.12。

1.2 第二阶段:1979—1997年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撼动下,我国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也出现了松动。1979—1997年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1979—1984年我国逐渐缩小统购统销的范围,同时还提高了超购价格,这些政策的出台加大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期间我国玉米的产量有大幅增长,从1979年的60 000 kt增长到了1984年的73 400 kt,增长率高达22.3%。199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比1979年增长了3 642.5 khm2,增长量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分别增加了1 226.3 khm2和2 233.5 khm2。1997年我国华北平原玉米种植面积为8 314.9 khm2、东北平原种植面积为7 851.7 khm2,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种植业所占土地面积减少,其中玉米的播种面积这期间减少了37 khm2,仅为651.5 khm2。在这一时期,三大平原的玉米生产主要呈现出向东北和华北平原集中(图1),东北平原的玉米生产集中度上升最为明显,主要增长贡献来源于内蒙古和吉林:内蒙古的玉米产量1979年为1 690 kt,1997年为6 780 kt,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也从2.82增长至6.5,增长速度和幅度都较为突出;而吉林省玉米产量在此期间也有较大增长,在1990年吉林省玉米产量达到15 300 kt,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高达15.8。

图1 1979—1997年我国三大平原产量集中度Fig. 1 Concentration index of corn production in the three plains from 1979 to 1997

1.3 第三阶段:1998—2007年

1998—2007年之间,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北京五省市的产量集中度有明显的下降,内蒙古、黑龙江、河南的产量集中度有明显上升,其他省(市、区)的产量集中度变化不明显(图2)。

图2 1998—2007年三大平原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Fig. 2 Concentration index of corn production in the three plains from 1998 to 2007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产量集中度变化最为明显:从1998年的3.95到2007年的7.58。主要是由于此期间内蒙古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603 khm2,玉米产量也从1998年的8 400 kt达到了11 751.9 kt。根据已有数据计算可得,2007年我国玉米用作口粮消费的占比仅为6%,那么,在玉米产量大幅增加、玉米口粮消费大幅减少的背后,是玉米饲用消费、工业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1998年玉米的饲用消费为82 065.5 kt,占当年玉米总产量的61.7%,但玉米加工业并不发达,其作为工业原料消费占比为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到2007年玉米饲用消费占比70.2%,工业消费占比28%。面对国内玉米逐年增长的需求量,提供满足国内玉米需求的生产任务就集中到了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2007年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集中度分别为36.99和35.34,这两大平原上的玉米产量已经超过了全国玉米产量的70%,而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玉米生产的主要地位也在这一时期突显出来。

1.4 第四阶段:2008—2016年

2008年我国玉米产量172 119 kt,比上一年增加了16 997 kt,2016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26 3613 kt,比2008年增长了53.16%。由于国家政策对东北三省一区的支持,在此期间,东北平原玉米生产集中度变化最大,从2007年的36.99增加到2016年的43.90;而华北平原的玉米生产集中度从2007年的35.35下降到2016年的30.13;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玉米生产集中度变化不大,始终保持在2.2左右(表2)。

表2 2007—2016年我国三大平原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Tab. 2 Concentration index of corn production in the three plains from 2007—2016

数据来源:由布瑞克农业数据终端计算得出。

1.5 第五阶段:2017—2020年

如图3所示,2020年的玉米种植面积相较于2015年减少了3 708.4 khm2,在此期间虽然我国玉米单产水平在提高,但是玉米产量还是从2015年的264 992 kt减少到了2020年的260 670 kt;2017年的玉米种植面积较上一年锐减1 778.6 khm2,其中东北平原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968.6 khm2,约是华北平原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的二倍;在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下调的同时,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玉米生产集中度变化不大,2020年东北平原的玉米集中度为42.8,华北平原为29.06,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总的玉米生产集中度占全国的71.86%,依旧是玉米种植的优势产区。

图3 2016—2020年三大平原玉米种植面积以及全国玉米单位面积产量Fig. 3 Area of corn cultivation in the three plains and the yield per unit area of corn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20

2 中国三大平原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粮食产量也不断增加,玉米生产发展最为迅速。此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30年的时间里,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扩大了1.4倍,玉米产量的增加表现得最为明显,从1949年的12 418 kt增加到1978年的55 900 kt,增加了4.5倍。玉米种植的历史优势使得华北平原玉米生产较为突出。

第二阶段:1985—1997年是我国实行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并行的“双轨制”时期,1985年1月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取消粮食的统购制度,改为合同订购,且订购的粮食按照“倒三七”比例计价,同时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在剩余粮食的市场销售中,市场价低于原统购价时,粮食还会由国家按照原统购价收购。1989年与1985年相比,玉米的合同订购价格提高了21.8%,而同期玉米的集贸市场价也上涨了2.1倍。1992年和1993年国家继续深化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提出采取“保量放价”和继续执行价外加价的办法,既保障种粮者的利益也保障粮食产销平衡。但是由于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没有形成、政府调控粮食市场不力、地方保护主义、交通不便、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及产销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1994年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玉米丰产的年份,玉米价格依然暴涨。1995年3月玉米价格达到1 400~1 450元/t[16-17],同时,由于农产品购销政策的改革,各种农副食品的供应大幅增长,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玉米的饲用需求也逐渐加大,农户对玉米种植的信心十足。

第三阶段:由于第二阶段的粮食政策市场化改革存在市场化与政府宏观调控不一致的问题导致粮食过剩、国有粮食部门亏损严重、粮价低、卖粮难的现实背景。所以对粮食政策进行了第二轮改革,1998—2003年对余粮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粮食企业是可以支撑粮食消费同时能够引导粮食生产的粮食供需的“调节器”。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对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的影响,由于1995、1996、1997年的粮食大丰收,粮食库存积压、销售困难,粮企的改革导致收储不畅,导致了卖粮难的局面。1998年后的两年里我国水稻、玉米、小麦的产量都有下降;1999年玉米产量128 090 kt比1998年减少4 860 kt,2000年玉米产量106 000 kt,比1999年减少22 090 kt。此期间,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玉米种植面积都有所调整,但是主产区地位不变。

第四阶段:2008年我国开始对东北三省一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为了促进玉米生产、稳定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并且保护农民利益,根据当年的市场价情况制定当年的收购价和数量。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东北平原农民玉米生产的积极性,玉米产量也逐年增加。

第五阶段:由于玉米收储政策长期的“托市收购”,导致了玉米产业高库存、高价格,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玉米的高价格导致了国内外玉米价格的倒挂,从而抑制了国内需求、加大了进口压力。在此背景下,2015年国家出台了“粮改饲”的政策,引导农户减少籽粒玉米的种植,缓解国家玉米的库存压力,而后在2016年取消了玉米收储政策,改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玉米生产补贴政策。此后,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加上玉米生产者补贴有地域限制,且2019年东北地区对大豆生产补贴力度大于玉米补贴[18],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同样的,2019年位于华北平原的安徽、河南、山东及江苏北部等地区作为休耕轮作试点区域推行玉米改种大豆为主,兼顾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试点区域内的种植户可以享受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粮豆轮作补贴,因此华北平原的玉米种植面积也有所下降。

3 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对我国70多年来三大平原玉米生产集中度的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整体的玉米生产布局趋势来看,国内玉米生产布局不断向东北和华北平原集聚,两大平原玉米生产占全国比例70%以上;(2)在“粮改饲”政策和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提出后,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减少,2020年相较于2015年减少了3 708.4 khm2,相应的,产量也减少了4 320 kt,其中东北平原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幅度最大;(3)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以及山东是我国玉米的主要核心产区,玉米生产集中度都很高,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都在10%以上;而因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其气候、土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国家对东北三省一区的政策支持,东北平原玉米生产集中度占全国玉米生产的近一半。

虽然华北和东北平原玉米生产集中度较高,但是由于我国农业高速发展多年,水土资源被过度利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进一步加剧。随着我国对肉蛋奶需求的增加,畜牧业、玉米加工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对玉米的需求只多不减,在国内玉米产量小幅下降的背景下,玉米的进口压力会逐渐增大。那么,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我国三大平原的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动因后得出以下启示。

1) 东北平原上的玉米种植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应该从选育优良的玉米品种来提高东北平原的玉米单产以及品质;同时应该继续加强东北平原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增加土壤肥力的措施,改善土壤条件,保持东北平原玉米种植的农业基础资源优势。

2) 华北平原主要以小麦—玉米两熟轮作制的玉米种植制度,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限制了该地区的玉米生产。推进该区域的生产规模化、提高其机械使用水平、改良土壤质量、培肥地力、增加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可以是该地区的玉米种植效益改善,以此来提高华北地区的玉米产量。

3) 政策对农业生产具有引导作用,不管是玉米收储政策还是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都很明显。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决定了政策应该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因此,玉米生产的补贴政策所收益的对象应该包含主要玉米产区的所有种植户,稳定玉米种植者和加工者等的政策预期。

4) 针对饲用玉米和工业消费玉米需求大量增加的现状,可以根据不同玉米产区的自然资源特征进行分区域、分品种的玉米种植;同时加大对玉米主产区的科技投入、综合能力建设投资的投入,对不同产区的主要限制因素制定不同的农业支持措施,以此形成不同种质玉米的优势产区,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益,也为玉米加工业的选区指引方向。

5) 完善玉米种植保险,以此来保障农户种植玉米的信心。可以对全国玉米主产区做一个专业的系统性的风险评估,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保险方案,加大种植保险的推广范围,保障玉米的整体经营。

猜你喜欢
华北平原集中度平原
那一片平原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8:50
京津冀县域人口集中度分析
客联(2022年10期)2022-07-06 09:06:16
平原的草
安徽文学(2020年10期)2020-10-26 06:57:16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24
浪起山走
滇池(2019年1期)2019-02-14 02:36:54
清晨
诗潮(2017年2期)2017-03-16 11:04:01
保险公司资本结构、业务集中度与再保险需求研究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0:51
红平原上的“小肉山”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
城市地质(2013年1期)2013-03-11 1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