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帅龙 ,冯海强 ,罗列万∗
(1.三门县玉龙茶叶专业合作社,浙江 台州 317100;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3.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三门县位于浙江东南沿海,中西部为低山丘陵地区,其土质多属红壤,呈弱酸性 (pH 5.6~6.5),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茶叶是三门传统特色农产品之一,民国时期珠岙地区的 “香山茶” 以优质高产闻名台州六县、宁波、上海[1],1992 年创制了卷曲形的三门龙毫,2002 年、2003 年连续创制了针芽形的三门绿毫和扁形的香山早两款名优绿茶,2008 年选育出与嘉茗1 号 (乌牛早) 开采期相当的特早茶树品种香山早,2020 年善树白茶更是在全国茶叶评品中,以总分96.5 分的高分位居白茶类第一名。三门茶叶以品种独特、品质优异而闻名业界。
近年来,三门茶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成为亭旁镇、珠岙镇等优势产区山区乡镇发展经济实现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与周边茶叶主产县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本文概述三门茶产业现状,通过SWOT (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 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茶业提供参考建议。
1.1.1 产业集中度较高
三门县茶产业规模虽小,但分布相对集中,中西部的亭旁、珠岙二镇有茶园980 hm2,占全县总量的82.6%,其余的分布在沿海花桥、浦坝港、健跳镇等地。全县有茶企8 家、合作社37 家,其中销售额1 000 万元以上中型企业1 个,共拥有基地746.7 hm2,占到全县总量的62.9%,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与辖区茶农联结比较紧密、产业相对稳定,对周边农户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较强。
1.1.2 名优茶品类丰富
三门名优茶生产已基本取代了传统大宗绿茶生产,名优茶产量388 t,产值4 350 万元,分别占总量的70.5%和75.7%。如表1 所示,三门名优茶涵盖绿茶、红茶、白茶、青茶等品类,其中以香山早为代表的扁形绿茶为主,产量225 t,占58.0%;针形、卷曲形绿茶和红茶、白茶均有生产,还有天然花香绿茶、乌龙茶等新产品的开发,主产品突出、多产品拓展,这在同等规模产茶县中少有,是一大优势。
表1 三门县名优茶产量构成
1.1.3 品牌化发展有成效
三门县有一定规模的茶品牌12 个,其中省著名商标1 个 (太师峰),市著名商标1 个 (百瀑谷),市名牌产品3 个 (百瀑谷、太师峰、云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重视下,三门名茶在各类博览会及评比中屡获殊荣,其中太师峰牌三门绿毫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5 次、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8次;太师峰牌仙子红茶获 “浙茶杯” 金奖3 次;百瀑谷牌香山早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2 次、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7 次;云岚牌大麦茶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4 次;龙母山牌双峰玉叶获 “中茶杯” 一等奖1 次、台州市高山绿茶文化节金奖2次、“中绿” 金奖1 次;亦仙牌亦仙茶获 “中绿杯” 金奖1 次。
1.1.4 白茶有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白茶成为市场热点趋势明显。据浙江省茶产业 “十三五” 回顾[2],全省白茶产量从2015 年的22 t 增长到2020 年的976 t,增长了43.3 倍。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业务统计,到2021年全省至少有12 个县 (市、区) 生产白茶 (表2),主要集中在浙南的温州、丽水等地,但以输出原料为主。三门白茶虽然产量少,却以 “善树白茶” 进行品牌化经营,凭借获得全国白茶类评比第一名的广泛报道和市场口碑的积累,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表2 2021 年浙江省白茶生产情况
1.2.1 产业规模较小
据王宏云[3]对安徽茶农生产效益分析,生产规模对生产效益显著正向影响。2021 年三门县茶园面积0.118 万hm2、总产量550 t、总产值5 750 万元,与邻近的仙居县、象山县相当,仅占全省总量的0.6%、0.3%、0.2%,在全省74 个产茶县 (市、区) 中分别列第50、48、50 位,规模效益、县域竞争力较弱,争取省级以上产业发展支持较少。全县缺少茶叶市场、精深加工、茶休闲体验等全产业链主体,产业价值链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
1.2.2 茶文化相对薄弱
据 《浙江通志·茶叶专志》 所记[4],早在唐代,三门临近的临海、天台、黄岩、仙居、象山等地已有茶叶生产,至北宋时已有天台山云雾茶、宁海望海茶、奉化曲毫等历史名茶存世,且至今留存天台山国清寺、瀑布山 (紫凝山)、葛仙茗圃和临海盖竹山仙翁茶园等文化地标。三门名茶出现在民国时期,茶记载明显较晚,且缺少重要的茶文化地标,茶文化传承与弘扬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
1.2.3 品牌分散知名度不高
三门茶产业规模不大,但上述名茶已有香山早、三门龙毫、三门绿毫、仙子红茶、善树白茶等5 个,规模均只有数十吨,以本地销售为主,上海、北京等地虽也有销售,限于规模难以做大,且品类差异大、整合难度大。
1.2.4 生产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许多茶园地处偏远山区,立地条件差,加上建园时标准低,配套设施缺少,致使交通运输、生产管理成本大幅提高,效益低下,无人承包经营,村中年轻劳动力不足、从事茶业积极性不高,导致茶园无人管理被抛荒。茶农生产规模小、茶园培管技术缺失、加工能力有限、设备迭代不及时,加工技术沿袭传统、新技术学习应用不及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较为突出。
1.3.1 开启品牌整合打造
2015 年,三门县茶文化促进会已成功注册了“丹邱山” 品牌,将全县茶叶品牌进行整合,并加强 “丹邱山” 茶系列产品的开发和推介。同时,对已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获得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等认定的,分别予以奖励,实现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共赢,推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3.2 全球茶叶消费稳步增长
随着茶叶保健功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茶消费活动在全球热度不断提升,2019 年第74 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设立了 “国际茶日”。全国茶叶消费量稳步增长,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分析[5],人均消费量已达每年人均1.64 kg,已上升至全球第6 位。
1.3.3 白茶成为消费热点
近年来白茶产品急速跃升为最受欢迎的热点品种,受到了行业内外的普遍关注。白茶与健康养生宣传结合,独特的品质特征和品饮方式,在包括浙江在内的全国市场都有明显消费增多的趋势,在传统精品绿茶消费的宁波市更为明显。
1.3.4 茶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将持续发挥
茶产业繁荣兴旺是推进新一轮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已得到我国精准脱贫战略的实践证明,也得到国家领导人在考察茶区时的充分肯定;作为三门县茶叶主产区的珠岙、亭旁镇,农业其他产业相对薄弱,茶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1.4.1 产业供需整体过剩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冷杨等[6]分析,未来3 a 我国还有近53.3 万hm2茶园投产,产量的增速明显大于消费的增速,茶叶结构性过剩风险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三门茶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1.4.2 周边县市茶产业发展快于三门
从表3 可以看出,2016—2021 年三门及周边产茶县市的茶产业发展中,规模较大的天台县面积、产量、产值增速明显超过三门,而宁海、临海两县虽然增速不如三门,但增长绝对值要高于三门;规模较小的仙居、象山、玉环三地在产值增速上远高于三门。整体来看,周边县市茶产业的发展快于三门县,三门县茶产业在总量弱势情况下,产业增速和市场竞争力的增长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表3 2016—2021 年三门及周边产茶县产业规模变化
按照农业农村部 《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等文件要求,研究更新2016 年三门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农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发展生态茶园、加工基地和培育茶品牌、龙头企业、新业态以及茶产业数字化改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落实茶厂、茶庄园等用地用电优惠,探索试点茶园政策性保险,进一步扩大提升茶产业规模,打造浙东特色名茶优势产区核心县。
基于三门县自然环境和产业需求,继续开展省内优质特色品种引种繁育工作,重点加强外省红茶优质品种和白茶优质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发挥浙江涉茶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加强与各高等院校、国家科研机构、市农科院等机构合作,协同开展适合三门茶产业特征的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制茶工艺、农机农艺研究示范,制定符合三门茶叶生产需求的种植、加工、技术规程。开展茶企茶农培训,推广茶园病虫害精准防控、优质绿茶机采机制、适用先进茶机装备等技术,组织茶叶生产、加工等技能比武,砥砺提升产业生产加工水平。
对现有食品生产许可SC 认证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按省级数字茶厂、标准化名茶厂的标准要求进一步优化改造提升,突破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瓶颈,切实增强示范、辐射和带动能力。同时加强对茶叶加工小作坊业主的业务指导,帮扶茶叶加工小作坊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引导小作坊优化改造和提档升级,成熟一批认证一批,不断提高小作坊的认证率。通过对小作坊的认证,进一步普及标准化生产理念,提升业主生产管理能力,提升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三门县茶叶质量安全和生产经营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持续推进全县茶叶品牌的整合,明确品牌核心产品、做强文化宣传。吸取全国各地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成功经验与教训,避免多茶类的 “大而全” 区域品牌,跟踪分析当前几款三门名优茶在市场的竞争力,择优挑选出一款作为区域公用品牌核心产品,推进产品标准制订和标准化生产,争取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做精做优品牌载体。加强茶企联合抱团、搭建茶企合作共享平台、制定茶企自律约束机制,合力拓展市场、有效提升三门茶叶竞争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掘丹邱山品牌的文化内涵,探索统一包装化管理模式,依托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日”、浙江绿茶博览会等平台与各类茶媒体,创新形式开展丹邱山品牌推介与宣传,让茶叶成为带动三门县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 “金叶子”。发挥三门县白茶、红茶品质、品牌市场反响良好的独特优势,扶持打造白茶、红茶品牌。进一步探索三门茶业三产融合“六茶共舞” 发展模式,激发茶旅游重新回到茶园山庄,让三门茶业能为 “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