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曲

2022-08-11 11:07:54上海
上海故事 2022年6期
关键词:王韬医患科普

○蒋 伟(上海)

达医晓护

2020年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王韬收到了一个喜讯,在刚刚公布的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里,他也名列其中。面对这份荣誉,他的心中感慨万千,多年前的一幕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那天,几位同事与他聊天时,曾谈到一些困扰。

“唉,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病人,因为不了解医学知识,对医生产生了质疑,最终还引发了医患纠纷,真是让人无语。”

“嗯,我也遇见过这样的事。不过,最让人痛心的是一些老年人,因为不懂急救知识,在突发病症时,无法自救,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听了同事的话,王韬久久不能平静。他心想:作为医务工作者,真的太有必要做好医学科普工作,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延伸医疗服务的时间与空间。但是,搞医学科普,光靠讲座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找个更好的切入点。

思索很久,他脑中灵光一闪:“对了,我们可以创建一公益平台,既能准确传达知识,又有反馈,这样一来,就能使老人们关注健康,实现‘医养结合’。”

所有的团队专家,都拍手叫好。

说干就干!在王韬的动员下,这个构想很快就付诸实践了。

2016年3月28日,在上海市科协的指导下,王韬牵头创建了医学科普类公众号“大医小护”。这个公众号由在职医护人员志愿者进行运营管理,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医学相关内容,并运用文字、漫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这些知识,在社会上引起了极佳的反响。不过,最让王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公益平台还带火了一批“网红医生”。

2016年5月的一天,王韬在査阅资料时,收到了一位好友发来的信息:“王医生,你们的‘大医小护’火啦!我身边的朋友都在聊脚崴的话题呢!好多女孩子还要找王驭恺医生‘看病'呢!”

看到这条信息,王韬会心一笑。

原来,就在不久前,上海的“90后”医学生王驭恺在王韬参与主创的真人秀节目《急诊室故事》中亮相。他流利的英语、负责的态度,还有帅气的外貌,让人印象深刻,很快他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借此契机,4月26日,“大医小护”推出了《王驭恺医生,我的脚也崴了》一文。仅仅过了一天,关于“崴脚医生”的帖子和报道便席卷了网络。随后,“大医小护”又推出了有关崴脚治疗的科普文章。最终,“大医小护”收获了一篇10万+的帖子,造就了一位网红,并达成了科普的初衷。

不过,这只是“大医小护”在网络医学科普中的一个成功案例。在王韬和同仁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明星医生”受到关注,“医学知识”成为大家热聊的话题。

因为广受好评,2016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正式发函,将“大医小护”微信公众号纳入“科普中国”传播方阵,并授权该公众号使用“科普中国”品牌标识。

后来,王韬和他的团队又将“大医小护”升级为“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寓意为“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除了微信公众号外,“达医晓护”还自建了官网,并在人民网、中国网、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上都建有平台,就连年轻人扎堆的知乎、微博等也没有“放过”,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全媒体医学科普志愿服务平台。

新的蓝图

短短两年时间,“达医晓护”已拥有60个线上子刊和14个落地项目,专家团队超过200人,年原创科普作品超过500部,全网阅读量达到2亿人次。2017年2月17日,上海汇泰大楼正式揭牌,成为“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的科普示范楼宇。同年,王韬因贡献突出,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的最高奖——“科普杰出人物奖”。

2018年,王韬倡导的“医学传播学”,作为医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在上海市同仁医院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未来几年,这一新兴学科将在更多的医院和医学院校进行全面推广。

虽然喜报频传,但王韬并不满足于这些成绩,他的心中正在勾画着一张新的蓝图。他和同行们打算成立一个“医学传播与医患关系研究工作室”,让“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发挥更大的作用。

朋友们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构想,他笑着和大家说了个故事。

“最近,有个患者向我咨询,他说自己的小腿骨折,刚做了手术。但让人不解的是,他的材料费花了三万五。另一位病友却只花了两万五。对此,他十分气愤。还说:“就因为我是从乡下来的,就要多付钱吗?”

大伙儿闻言,都异口同声地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你们别急,听我慢慢说。没过多久,这位患者的意见就通过医患智能友好度系统反馈给了经治医生。后来,经过调査,我们还原了真相。其实,这个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小腿内外侧都需要钢板固定,而且胫骨平台有塌陷处还需要植骨。但他说的另外一个病人只是踝关节骨折,外踝上一块钢板,内侧副韧带修补一下就行了,所以两人的材料费和手术费才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搞了半天,是个‘乌龙事件’啊。”

“没错,经治医生立即从疾病的发病、治疗、预后到手术的流程,材料的选择都给患者做了仔细的科普。这位患者听后,十分不好意思,他表示自己在医学方面的知识太匮乏了,给医生的工作带来麻烦。他不仅向医生赔礼道歉,还重新在智能平台上为医生送上了好评。经过这件事后,我切实感受到,科普宣教志愿服务对医患沟通和互信的重要意义。”

听到此处,大家的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

此后,王韬便开始积极筹备起来。

2019年6月3日,由“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主办的医学传播与医患关系研讨会在沪召开。会上,“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正式成立了医患关系研究中心,“医学传播与医患关系研究工作室”揭牌了。

在揭牌仪式现场,王韬表示,未来“达医晓护”的优质健康科普知识将免费引入医患智能友好度系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线上线下科普志愿服务,并进一步研究医学传播如何促进医患关系,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患者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布《患者满意度与医患关系研究蓝皮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为相关部门制订政策提供依据。

再上征程

2020年初,王韬还在为公益事业奔波时,武汉突然暴发了新冠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获悉此情后,上海的数十家医院都开始积极筹备起来,准备驰援疫区。

王韬也在第一时间加入了请战队伍。虽然,他知道此行任务艰巨,但是,作为医务工作者,他责无旁贷。因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让老百姓远离病灾,是他的神圣使命。

2020年2月4日,王韬随同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从上海出发,火速赶赴武汉。

事后,他曾这样回忆:“这次救援经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往主要是靠临床经验做科普,这次亲临一线使我真正从微观到宏观、从传统医疗现场走到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没有硝烟的战场。现场的一线抗疫工作让我得到了科普工作更鲜活的源泉、动力和灵感,这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在参与现场救治的同时,王韬还和东方医院刘中民院长以及其他前、后方人员默契合作,编写了《疫情来临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居家防护指南》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生防护读本》两本科普书籍。这两本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治疗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和预防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解答。对疫情的防控,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学生读本还被先后翻译成英文和意大利文在全球公开发行。

此外,在他的倡议下,全国16所新闻传播院校和15所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创立了“灾难医学传播联盟”。这个联盟将打通传播学界、业界、医学界及相关职能部门,来共同应对灾难医学事件中的传播问题,推动应急传播响应体制机制的建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韬在公益事业上的优秀表现,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2020年7月,他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志愿者”,对他而言,这份荣誉格外珍贵。

社会的认可,让王韬信心倍增,他将“开足马力”,再上征程。他坚信,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学科普将在大健康、大卫生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未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王韬医患科普
Hydrogen isotopic replac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zirconium deuteride implanted by 150 keV protons∗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王韬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论辨伪
行政法论丛(2018年2期)2018-05-21 00:48:16
出其不意,走出精彩人生
百家讲坛(2016年11期)2016-09-01 12:18:45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解开医患千千结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2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