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莲
1828年,王韬出生于江苏某县的一个教师家中,母亲对他极为严格,四五岁时,王韬就会背《三字经》《千家诗》了。可以说,王韬从小接受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受的是旧式教育,按说他应该可以在科举之路上有所成就。
可惜,王韬17岁参加高考时,因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再加上家道中落,父亲没有能力挣钱养家。于是,王韬办了一个学习班,靠为其他学生补习功课补贴家用。父亲希望他可以边办补习班,边复习功课,争取来年继续参加高考,王韬却坚决不考了。
后来,王韬到上海寻求发展,以他的才华谋个抄写文书之类的稳定工作应该不是难事,他却总往洋人堆里混——他被当时传播进来的西方文化及科学技术深深吸引了。恰好,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准备将中国的《四书》
《五经》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外国去,正缺一位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才,王韬应聘并被录取。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王韬不顾父母反对,干脆脱掉长袍,剪掉小辫子,不仅穿得西装革履,而且满嘴吐洋文。当然,他在此领域混得也不错,后来更是和理雅各共同合作,将中国的《左传》《易经》等翻译出版问世,让外国人认识并了解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
因为接触西方文化,他骨子里对当时的清朝统治便有所不满,于是上书献计献策,却触怒清廷,遭到了通缉。王韬不得不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买单,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
在海外流亡的日子里,王韬先后去过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其间,他考察当地民俗,写出了让国人了解世界的书籍《扶桑游记》。
虽然是被自己国家扫地出门的,可王韬还是心系故土,时刻准备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国家不给机会,就自己创造机会。王韬常常去英国议院参观,有时还去旁听人家开会,研究外国发展史,并为此写下《法国志略》《普法战纪》等书籍。一个中国培养出来的旧式文人却以开阔的眼界,写出了让世人惊讶的文史巨著,实在了不起。
后来,王韬干脆冒着风险,辗转回到香港。为了进一步宣传新思想,王韬认为必须具有独立自由的传播途径,为此,他花大钱买下中华印务总局,并在此基础上正式创办了《循环日报》。然后,他就开始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搞宣传了,一发而不可收。
1887年,经过李鸿章默许,王韬终于回到故乡。彼时,他已经是一位60岁的老人,在外颠沛流离这么多年,应该好好歇歇了,可王韬却不肯,上海某学院缺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长,对方发来邀请函,王韬就立刻走马上任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韬首先废除了旧式教学方案,重新制定了教学内容,不再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西方,而是真正地去学习西方文化。此举遭到守旧人士反对,王韬却顶着骂名强制实行。王韬还在学院开设小学课程,并招收小学生——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是他教育改革的宗旨。于是,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从这里成长起来,王韬也因此被人广为熟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之一。
从私塾启蒙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者;从满嘴“亡乎者也”华丽转身为英文翻译;从一介布衣书生成为爱国志士,王韬每一步都走得出其不意,不知不觉竞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路。
编辑/夏涵
百家讲坛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