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拥军 张丹
(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100872;3.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基地,北京,100872)
每一届奥运会都会给举办城市、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璀璨夺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有一特殊的财富——奥运档案,即申办、筹办、举办奥运活动所形成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原始记录。这类原始记录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有助于文化交流与人文精神的发扬与传承[1];还可充当赛事记忆的中介,体验奥运会举办的全过程[2];推动社区参与奥运,促进可持续和持久的社区关系发展[3]。后奥运时代,为促进奥运遗产持续广泛造福于民众,档案理应长久、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挖掘奥运档案在不同社会领域的应用潜力与丰富价值。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冬奥会,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双奥之城”决定了北京奥运档案是同时包含2008年夏奥会档案和2022年冬奥会档案的“双奥”档案,也决定了北京奥运档案管理模式趋于完善、系统与成熟,形成了一定管理经验,并逐渐显现出中国特色。例如,吴颖娜[4]指出,2008年北京奥组委档案工作以收集全面、整理规范、归档及时、移交到位为工作目标,各部门通力合作,成效显著。兰铁[5]认为,2008年奥运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改变”让人耳目一新,即将监管职责前移,派驻人员主动收集档案;档案监督指导与接收一体化运作;文件归档与档案进馆验收一体化。田雷[6]梳理了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的档案工作模式,并将其总结为“简约、安全、精彩”。
但是上述特色凝练和经验总结,尚未提炼出“中国模式”。本文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模式”,第一源于“双奥”档案的特殊性,已经被赋予了某种世界意义。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研究始于2008 年北京奥运会,相比国外起步较晚,但由于“双奥”档案的特殊性,加之“重大活动档案”研究在中国档案学界蔚然成风,促使北京奥运档案管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第二源于模式具有一般性、重复性、稳定性、可操作性,较“特色”更为具象,较“经验”更为稳定、全面与成熟。2008年,北京奥组委和各级综合档案馆取得了“在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中,留存奥运档案最完整、最齐全、最系统”[7]的瞩目成就;2022 年,国际奥委会(IOC)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Christophe Dubi)表示,北京冬奥组委最大化地输出了北京办赛的宝贵知识,这将长期助力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整体发展[8],而这也得益于“丰厚完整的文字和实物档案遗产”。从2008 到2022,北京奥运档案管理已经超越了相对零散的、具体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可供推广的“中国模式”。
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中国模式”的形成,是国际奥委会、举办国家和城市以及档案界三方主体合力的结果,围绕不同的要求指向共同的目标——实现北京奥运档案的全面收集、集中管理、长久保存和多维利用。
2.1.1 “奥运会知识转让”项目实施
奥运会工程浩繁,场馆建设、赛事规划、志愿服务、环境治理等每一项筹办都是一个包含着知识生产、创造、存储、分享与传授的过程。为了促使奥运筹办知识的最大化利用,1999年国际奥委会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启动“奥运会知识转让”(The Olympic Games Transfer of Knowledge,TOK)项目。该项目规定,“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文件档案的积累、整理和移交工作提出要求,明确要求各主办城市必须将奥运会申办、筹备和举办期间形成的全部文件档案收集齐全,并向国际奥委会移交。随后,国际奥委会将组委会上交的奥运档案通过奥运会知识管理项目的形式传递给下一届奥运会组委会”[9]。目前,TOK项目已列入《主办城市合同》,成为奥组委的一项法律义务。例如,《主办城市合同:2022年第24届冬奥会》(Host City Contract:XXIV Olympic Winter Games in 2022)第28条“奥运会信息和知识管理”中规定,奥组委应向国际奥委会提供所有数据、文件、材料、物品、照片、视频、系统、网站,为奥运遗产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奥组委应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确保所有奥运会信息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按照最先进的流程和技术进行安全保存和管理,并确保国际奥委会可以自由使用这些专业知识[10]。TOK项目实施决定了奥运档案需要得到良好的管理和开发,以惠及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
2.1.2 奥运遗产框架规定
作为一项全球性赛事,任何一届奥运会都会对举办城市及国家的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奥运会规模的不断膨胀,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及国家的影响更加引人关注。为了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8年国际奥委会发布了全新的奥运遗产框架——《遗产战略方针》(Legacy Strategic Approach)与《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报告》(Olympic Games Sustainability Reports),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确定、汇报、分析和评估奥运遗产提供框架。这标志着国际奥委会21世纪初以“奥运总体影响评估”(Olympic Games Global Impact,OGGI;后改为奥运影响评估,OGI)项目为代表的奥运遗产规划、评估、研究体系正式终止[11]。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成为第一个以《遗产战略方针》为框架规划、分析和评估奥运遗产的冬奥会。
从奥运影响到奥运遗产,不断凸显的正面效益体现奥林匹克运动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愿景,促使北京冬奥组委不断深化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作用的认知。2019年,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其中,“筹办知识转移”和“档案管理”均被作为北京冬奥会遗产重点任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12]。鉴于此,做好北京奥运档案管理工作,总结冬奥会举办经验,为未来世界大型赛事和奥运会筹办提供宝贵的智力财富,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办奥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庄重承诺。
2.2.1 见证中国发展历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里程碑事件,以“无与伦比”的姿态回答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奥运三问”①1910年7月17日的《申报》刊登题为《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的通告书,称:“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发端于此,弘扬崇尚科学的文明风尚,涵养友好和谐的环境意识,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始终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而努力。这彰显了国家战略与奥运战略、中国价值观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交融交汇,更塑造了东方大国正在崛起的崭新形象。时隔14年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方位,以“真正无与伦比”的姿态站在了中国百年奥运的光辉顶点。此届冬奥会提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四大办奥理念,是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Olympic Agenda 2022)的深刻认知与严格贯彻,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新使命——体育强国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的高度融合,被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盛赞为树立了“奥运新标杆”。从“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到“奥运新标杆”,北京奥运档案作为北京双奥“申办—筹办—举办”的全过程历史记录,见证中国从实现百年奥运梦想到反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全人类的记忆谱系上代代流传。
2.2.2 建设北京“双奥之城”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从2008到2022,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四大中心”建设也同样因“双奥之城”而独具特色、富有时代内涵。“双奥之城”所承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精神、文化、记忆、知识等均以奥运档案为载体被记录、以奥运档案为媒介被传播,“北京奥运档案是构建北京双奥全景记忆的‘记录者’‘见证者’,是北京双奥的‘记忆之场’”[13]。以北京奥运档案为资源载体,再现、解读与挖掘奥运会的举办过程、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可扩充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内涵,成为集奥运文化、奥运经济、奥运教育、奥运科技等各领域于一体的“双奥之城”,有利于北京的国际形象展示。将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北京精细化治理能力视为“共生”关系的统一体,有利于促进奥运档案与城市的良性互动。
2.3.1 重大活动档案专题化管理
2020年国家档案局颁布第16号令《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明确“重大活动”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组织举办的,对党和国家、行业、地方具有重大意义或者重要国际影响的会议、会展、赛事、纪念、庆典等大型活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统筹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等专题数据库建设”。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14]。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在重要历史节点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北京奥运档案是重大活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专题化管理是展现记录国家发展进程、国家新时代新成就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要求。尤其是北京冬奥会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筹办、举办,疫情防控档案与北京奥运档案相互交织,使得这一重大活动专题档案的价值更加凸显。
2.3.2 重大活动档案法治化管理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档案工作提出了“三个走向”的科学判断和路径方法,《“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此为基本遵循,强调“着力推动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北京奥运档案的所有权、知识产权、开放利用等法律问题涉及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双方,加强北京奥运档案的法治化管理,有助于厘清双方权责关系、提升档案治理效能,从而便于北京奥运档案面向社会开放与共享,符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共享”“开放”的办奥理念。
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的“中国模式”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后不断探索、完善与发展而成的。本文从档案工作的“四大体系”——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见图1)出发,阐述趋于成熟的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中国模式”。北京奥运档案治理体系位于“四大体系”之首,是“四大体系”之“纲”,体现立体化、全方位的布局,是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理念制度层的抽象;也是“四大体系”之“规”,能够引导、规范和促进其他三大体系良好运行。北京奥运档案资源体系是北京奥运档案的基础工作,资源丰富、独特且管理方式数字化,便于后期开发利用;北京奥运档案利用体系是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北京奥运档案价值得以多维发挥、北京“双奥”记忆得以构建的活动集合;北京奥运档案安全体系涉及内容安全、载体安全、设备安全等多维安全管理活动,是其他体系运行的安全底线。
图1 北京奥运档案“四大体系”的关系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Four Major System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Archives
3.1.1 档案部门提前介入,通力合作
北京市档案部门创新工作理念,在两届奥运筹办期间均提前介入奥组委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强化对前期档案业务的指导与安全监督。例如,夏奥期间组建的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就囊括了北京市档案局(馆)、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奥帆委、奥马委、各足球赛区办公室、各京外赛区城市档案局等多个部门,协同管理档案工作[4]。此外,“为了便于场馆工作人员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北京市档案馆还调剂了档案柜、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配备到设施匮乏的竞赛场馆,为夏奥档案的管理提供了基础设施的支持”[15]。冬奥期间,北京市档案局(馆)、张家口档案局(馆)提前调派31名专业档案人员进驻场馆,同步开展全委、赛区、部门、场馆等不同层级、各种形式的分层次、多渠道档案业务专题培训[6],快速提升冬奥组委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档案工作水平。
3.1.2 档案制度体系完备,指导明确
夏奥期间,北京奥组委依据《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关于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有关文物和档案管理的意见》,编制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部门文书档案归档操作标准》《北京奥运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管理规定》等十余项规章制度。据调查,北京市档案局贯彻“规范管理、制度先行”理念,早在2003年就开始尝试建立奥运档案归档制度,并参与北京奥组委23份文件即规章制度的制发,就奥运档案管理单独发文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共计18件。此外,北京市区县档案局及有关市属单位也分别制发有关文件29件、107件[15]。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涉及各项工作流程,为夏奥档案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操指导。
冬奥期间,档案管理制度渐趋完善,形成了“1+1+16”[6]制度体系,涉及档案资源建设、服务建设、环境建设、安全建设4项主要任务以及制度、队伍、基础条件、监督指导和责任落实5项保障措施,实现了档案工作各层面、全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另外,根据国际奥委会对档案工作的新规定和我国档案法治化要求,北京冬奥组委推进与国际奥委会签订《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档案资产协议》[6](Beijing 2022 Archives Assets Agreement for the Beijing 2022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通过文书契约形式与全球性国际组织明确权责关系,便于赛后奥运档案的创新开发与共享利用。
3.1.3 档案工作实行责任制,严格落实到人
夏奥期间,北京奥组委采用“领导小组+专业队伍”方式负责档案管理。“每项奥运档案都严格落实到个人:奥组委秘书长统筹、秘书行政部负责具体档案规划、各部门负责档案工作具体收集整理;采用部门首长负责制,各部门是第一责任人,处长全面负责;由兼职档案员负责具体工作。”[15]同时,签署归档责任书,严把归档关[16]。
冬奥期间,北京、张家口双城联办,较2008年奥运会档案管理地域更为分散、工作更为复杂。在继承夏奥档案工作理念基础上,北京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深入研究北京冬奥组委的业务工作特点,结合档案管理专业要求,建立“核心层+工作层”双层的三级责任制(见图2)[6],确保北京冬奥档案工作简约高效。张家口赛区则采取“馆长负责制”[17],逐一与公安、交通、卫健、商务等6大冬奥会保障部门和气象、应急、教育等30多家重点筹办单位对接,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
图2 “核心层+工作层”双层的三级责任制Fig.2 Three-Level Responsibility in Two-Tier System of "Core layer+Working layer"
3.2.1 应收尽收,更注重特色档案
夏奥期间,北京奥运档案工作者紧紧围绕北京奥运会申办、筹办和举办活动,贯彻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奥组委对奥运档案收集的相关规定,将北京奥组委内部的29个部门文件和竞赛场馆的37类职能文件收集归档。最终,北京市档案馆共接收、征集奥运档案34.43万卷,其中申办期0.2万卷,筹办—举办期33.67万卷,包含纸质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及资料(如书刊、手册、画册、资料汇编等)等各类载体②据本课题组调研北京市档案馆资料整理。,保存了较为全面、系统、立体的奥运档案。
冬奥期间,在应收尽收基础上,北京市冬奥组委更注重征收特色奥运档案。一是冬奥会核心形象(如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等)设计方案的实物档案共10,970余件,二是冬奥会特许生产商制造的特许商品档案1,100余件,三是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文艺演出的代表性服装、道具等,四是2020年跟随嫦娥五号探测器登上太空的会旗、吉祥物等14件经过公证的冬奥会展示品[6]。并配置带有冬奥会核心形象的档案装具,打造特点突出、独一无二的冬奥资源库。在张家口赛区,也完成了全市1.1万多件(册)冬奥会筹办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图书资料和5.53万张照片档案接收进馆任务,建立了全市冬奥会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和冬奥会音像档案数据库[18],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此外,北京市档案馆于2022年2月底开始征集“双奥”档案,并采集和录制参加奥运会有突出成绩或事迹的运动员、教练员或其亲属口述史[19],以进一步丰富奥运档案馆藏。
3.2.2 按规整理,更注重数字档案
夏奥期间,北京奥组委严格按照档案移交标准整理归档,于2008年12月31日向北京市档案馆、国家体育总局档案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完成移交工作[4],确保各部门、机构接收到位;并依据《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专项档案管理办法》《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各类载体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对会计档案、合同档案、主题档案等专项档案和文书、声像、实物等各类载体档案的集中管理。
冬奥期间,北京冬奥组委更加注重数字档案管理,并以“统筹分配”[18]的方式实现社会各方的冬奥记忆共享。一方面,引入档案信息系统,建成北京冬奥组委数字档案室,实现了在数字环境下开展冬奥档案收集、整理、利用的一体化模式;另一方面,创造性采用“数字副本形式”移交,满足资源共享需求。截至2021年年底,已完成约97万页纸质档案扫描和全部实物拍摄工作,为赛后档案移交节约复印纸张近千万页[6]。张家口运行中心则是将形成的档案向北京冬奥组委移交数字化后,向市档案馆存留电子数据备份;并借助“张家口冬奥筹办图片资料留存系统”,与市冬奥办联合开展影像档案留存工作,对全市冬奥会筹办单位及重点冬奥项目单位的视频和图片进行集中存储、数字管理[17]。整个奥运档案管理流程完全践行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3.3.1 夏奥服务冬奥,开展联动利用
2016年,为服务冬奥筹办,北京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和北京市档案馆联合挂牌开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查档绿色通道’,按照从简从快、专人负责、优先办理、限时办结的服务准则”[20],通过公务电子邮件、离线检索和政务内网安全邮件系统等措施实现“足不出委”的奥运档案服务目标。据统计,“自2016年至2021年年底,绿色通道共受理档案查阅利用申请865批次,月均受理12批次,档案查阅总量1.4万卷(件),网络传发档案总计16.3万页,节约了北京冬奥组委机关办公区(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往返北京市档案馆之间近18万公里的交通资源”[6],为实现“绿色办奥”贡献了档案力量。
3.3.2 多维开发利用,发挥多重价值
夏奥期间,北京奥组委就已认识到奥运档案具有“行政参考、业务指导、奥运文化、教育普及”等多重价值。2009年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奥运报道的收山制作——《奥运档案》,该纪录片涉及奥运会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场馆、安保、残奥、奥运经济等多个方面,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台前幕后的人和物娓娓道来,凸显了“人文奥运”理念。此外,《筑梦2008》《永恒之火》《张艺谋的2008》等多部体育纪录片也接踵而至,共同推动奥运记忆建构更加全面、立体。2016年6月13日,北京档案馆举办“残奥之光——从海德堡到北京”展[21],分为精彩残奥、精神之美、共享阳关、放飞梦想4个部分,通过40幅画面展示了残奥精神跨越欧亚大陆,从海德堡到北京一脉传承,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历程;诠释了残疾人追求平等、渴望融合、自强不息的精神,民众可近距离感知奥运魅力、感受奥运精神。
冬奥期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强奥运档案开放利用、馆际交流”[22]。北京市档案馆于2021年12月16日、2022年1月5日分别举办实体展和数字展——“我们的奥运”,内容涉及“夏奥”和“冬奥”两部分,共展出包括图片、音视频、实物等档案和文献资料1,000多件,生动记录中华民族百年奥运的伟大征程[23]。北京冬奥组委则高度重视奥运档案中的筹办知识管理,打造了北京冬奥会信息与知识数字博览馆(前身为冬奥云端学习平台)。该平台承载了21部竞赛项目知识介绍片、5集冬奥大讲堂电影级短片、15个由国际专家制作的英文精品视频课件以及其他400个线下培训视频、150万字培训资料[5],受到广泛好评。鉴于该平台的实用价值和首创性意义,它将被整体打包转移给国际奥委会,供未来奥组委参考借鉴。张家口赛区则计划通过展览、微视频等方式,宣传冬奥会重大意义;并将冬奥会自规划、申办以来的所有历史资料汇编成册,供各级领导决策参阅,发挥档案资政查考作用[18]。
两届奥运档案安全管理意识较强。但相比夏奥,冬奥档案安全管理、防护设施更为细致与完善。
夏奥期间,由于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引发了众多档案安全保管问题,北京奥组委高度重视档案安全管理,实行了“竞赛和非竞赛场馆档案工作情况日报、周报制度”[24],确保对赛时档案工作的安全监督与指导。
冬奥期间,数字时代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向冲击导致北京冬奥档案安全管理更为复杂。北京冬奥组委从系统安全、实体安全与库房安全3个方面[6]建立北京冬奥档案安全体系。系统安全上,专门为数字档案室应用系统设计研发了信息资源防篡改和防窃取核心关键技术,辅以磁带定期异地备份,并专门编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数字档案室应用系统应急响应方案》,保障资源完全与系统稳定,确保数字档案的准确、完整、可用和安全。实体安全上,出于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考虑,部分档案工作人员需要遵守冬奥闭环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冬奥疫情防控政策开展工作,定期进行物资消杀,保证档案实体的防疫安全。库房安全上,北京冬奥组委依托首钢园赛区工业遗存的建筑结构,首次设计建造了北京冬奥组委标准档案库房。库房总面积近140平方米,档案架容积近180立方米,满足“十防”要求;同时配套建造了档案数字化加工间、档案值班监控中心、数字档案室中心机房和档案利用大厅等档案业务用房,确保冬奥档案管理的流程安全。
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的“中国模式”是奥林匹克运动领域档案管理的一次成功尝试,其创新理念、管理经验、工作方法等对其他重大活动和今后奥运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未来,可将北京奥运档案管理视为“标杆”,实现“北京智慧”的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
第一,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遗产观”。奥运遗产是奥林匹克运动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改革内容之一,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且动态变化,强调奥运会的积极影响[25]。2022年北京冬奥会遗产覆盖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个领域,集中体现了京津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对社会发展的美好希冀,并以“遗产传承”的方式为未来中国大型活动、赛事筹办提供宝贵的智力财富。这意味着无论举办何种国际性、地区性赛事或重大活动,都需要养成一种“遗产观”,为一城一区一国积累丰富有益的遗产。一要确保该项重大活动与社会各项领域发展规划具有正向的一致性,在广泛、长期提升该重大活动积极影响力的同时,可使广大人民受益;二要将档案作为重大活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遗产的多维发展改变,档案可多视角、纵深化和动态性延伸自身的价值维度,提升重大活动档案治理于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中的工具效能。
第二,以契约形式明确档案权责关系。由于国际奥委会对奥运知识产权的严格控制,以及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协议内容的缺漏,奥运档案开发利用涉及较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且存在权责不清之处,导致大部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档案目前无法向社会开放利用,其知识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尚难完全实现。2022年签订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档案资产协议》,首创性地以文书契约形式规定利益双方对奥运档案的权责问题,将极大推动重大活动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为全社会开放共享。这为今后我国举办国际大型活动(尤其是世界杯、亚洲杯等需与国际相关组织合作的大型活动)开展档案利用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第三,重视重大活动档案中的知识管理与传承。奥林匹克运动的TOK项目启示人们,重大活动档案蕴含科学丰富、可供借鉴与传承的组织经验与管理知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档案管理的经验已运用到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市对口支援四川省什邡市地震灾区重建等重大活动档案中,并在上海世博会、山东全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辽宁全运会中推广[24]。保护与开发、利用与传承重大档案中的知识经验,有利于重大活动筹办经验为我国举办的其他活动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同时,还可以“从中提炼重大工程建设、社会组织、城市管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科学技术应用、青少年教育、残疾人事业发展、跨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的北京经验”[26]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所用,实现重大活动档案的广泛利用与知识经验的长久传承。
第一,将“档案管理”列入奥运遗产框架之内。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组委立足“奥运遗产”这一宏观视角充分重视奥运档案工作,将“档案管理”列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的35项重点筹办任务之一。这意味着奥运档案既是奥运遗产筹办工作之一,其管理工作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又可充分发挥奥运档案对其他奥运遗产尤其是无形遗产的原始记录与可持续发展作用,促使其他遗产“档案化”保存。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可确保奥运遗产能够在时空跨越中全面、完整、真实地存续、发展和传承,留存完整的“奥运记忆”;对于档案,奥林匹克运动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等赋予了奥运档案新的时代内涵,扩充、丰富了档案资源内容。
第二,扩展奥运档案生命周期、强化前端控制。奥运档案不同于以往的重大活动档案,赛事筹办机构的临时性、档案形成主体的广泛性、种类的繁多性等特点导致“滞后”的档案工作难以适应实际情况。北京“双奥”期间,档案部门均将档案监督指导职责前移,参与到前期档案甚至是文件归档之前的工作中,扩展奥运档案生命周期。档案“随产随归”,变被动为主动,有效提升文件归档质量与行政管理效能。为确保奥运档案高效、规范、专业管理,档案机构应与奥组委、竞赛场馆等其他涉奥部门通力合作,提前介入参与档案管理规范与标准建设、监督与培训、专业用具提供等,强化奥组委档案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确保奥运档案收集完整与管理高效。
第三,强调奥运档案与奥运城市的良性互动关系。奥运档案既是奥运城市的宝贵遗产财富,也是该城市冠以“奥运”之名的遗产“证明”。通过对奥运档案的系统整理和深入挖掘,时间上,可促使奥运档案对奥运遗产的传承和利用,维系奥运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上,奥运档案的开发利用宜凸显奥运城市、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奥运遗产、奥运记忆于人的意义,充实城市空间的体育人文内涵。在互动上,则更可衍生出城市规划师、专业学者、艺术家、一般市民等不同类型群体参与奥运城市建设的沟通对话,促进不同人群的思维知识流动,探索奥运城市规划建设方案。例如,北京冬奥会首钢园区建成的档案库房和专业用房,是工业遗址与档案专业要求融合形成的奥运遗产,也是利用档案重塑首钢园区形象的最好例证。同时,还可强调体育与数字的互动,结合数字人文理念、利用“5G+XR”等数智化技术,最大地挖掘奥运档案资源,将其复现、活化、转译于奥运城市规划建设中,促进奥运城市实体物质性要素与人文精神非物质性要素的对接与融合,重塑具有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地域性特色的城市空间。强调社会主体(人理)、奥运城市规划(事理)、技术运用(物理)三者的统一,以体育为手段促进城市治理向城市“善治”的转变。
本文以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中国模式”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启示意义”为线梳理了北京“双奥”期间档案管理工作情况。首先,北京2022年冬奥会继承2008年北京奥运会档案管理的成功经验,提前介入、主动出击,强化奥运档案的前端控制,为全面、立体、系统收集奥运档案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档案管理置于“奥运遗产”的宏观框架之下,各项奥运遗产的“档案化保存”可在连续、扩展的时空中维系北京夏奥会、冬奥会遗产的可存续、可开发、可传承,是北京“双奥”遗产得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与国际奥委会签订档案资产协议,这一首创有力保障了后奥运时代北京奥运档案在主办国家和城市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有利于奥运教育、奥运科研、奥运文化推广等专题活动的开展。诚然,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的“中国模式”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档案收集“重行政轻业务”[27]、档案开发利用中可供执行的政策或制度相对缺失等问题。但如同北京冬奥档案管理经验继承发展于夏奥档案管理,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中国模式”也终将会被其他重大活动档案管理或今后奥运档案管理所继承和创新,臻于完善。
作者贡献说明
徐拥军:提出论文选题,设计论文结构,提出部分重要观点,审定论文;
张丹:提出部分重要观点,收集资料,撰写初稿,修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