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2-08-10 05:40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地震局罗光伟
奥秘(创新大赛) 2022年7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地震局 罗光伟

云南墨江地震救援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以及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给云南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边疆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科技和社会力量提高国民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进而形成整个社会共同防御抵抗地震灾害的良性局面。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全球大陆地震活跃的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地势复杂等因素,我国为了有效预防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危害,故从各个方面加强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力度,以此实现全民抗震减灾的社会局面。近年来,随着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全面的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应该通过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方法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授普及相关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达到为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的目的。只有不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不断全面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的意识,才能切实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增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边疆民族地区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给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的边疆民族地区为例,阐述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所面临的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质构造受澜沧江大断裂、南汀河断裂、昌宁—双江—沧源断裂、汗母坝—岩帅断裂、东西向的木嘎断裂和缅甸境内的经向断裂所控制,属地震多发地区,震情灾情通常具有频度多、震级高、震源浅、强度大、分布广、灾情重的特点。从1988年到2020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曾发生过1988年的“11.6”地震、1992年“4.23”地震、1995年的“7.12”地震、2015年的“3.01”5.5级地震,共4次大地震灾害,给全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014年沧源县及周边地区发生了“10.7”景谷6.6级,“12.6”景谷5.8级、5.9级地震。近年来,南汀河断裂带附近的永德等相邻地区先后发生了6次4.0级以上地震,应力释放水平显著增强。由于经济水平和传统习俗等原因,全县广大农村地区的民居,村民自行加盖的第二、三层建筑,大多数处于抗震设防标准很低甚至基本不设防的状态,在历史地震中都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严重的区域,这充分暴露出防震减灾工作的又一薄弱环节。全县面临的震情形势严峻而复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亟待补齐。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中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民居的抗震设防能力弱,边境民众的综合防震意识普遍薄弱,并且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防震减灾救治体系。该地区的防震机构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落后区域,其防震减灾的意识更为薄弱,因此,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才能够更好、更有效地解决防震减灾的短板弱项等诸多存在的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的防震减灾现状

响应党的号召和国家政策方面

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以“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主线,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重点,将防震减灾工作主动融入“三好示范区”建设当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引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不断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服务保障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民众诉求方面

防震减灾应急知识下乡镇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在简单的衣食住行方面都得到极大满足后,希望能够获得更多预防灾害的知识,从而降低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风险,因此,如何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成了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境内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出现了许多因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问题,因此,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刻不容缓。

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势地形较为复杂,自然灾害严重且繁多,尤其是像地震这种严重的灾害会给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使其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得到保障,应该更加重视防震减灾知识的深入普及。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要切实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使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边疆民族地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举措

夯实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

在边疆民族地区,在不断建立地震监测台站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引进防震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在边疆民族地区很多市、县(区)的地震监测机构建立和运行还不够完善,地震预测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仍无法及时准确地预防地震,对社会公众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房屋抗震设防滞后的民众造成潜在巨大危害。在此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应该尽快健全完善防震减灾机制体制管理,不断推进地区防震减灾效能建设,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效推进打实基础。同时,积极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健全完善地震监测及预警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健全政策措施和协同工作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推进地震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防震减灾在不同受众中的普及方式

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的受众是人民,通过不同阶层群体,确立重点宣传对象,从而达到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知识。①社区居民:社区组成了一个城市,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就是社区,因此防震减灾的知识在社区之间传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社区居民善于聚会的特性,安排专业知识讲解人员到社区去宣传一些防震知识,还可以在社区中举办一些以防震为主题的活动,将防震减灾的工作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传播到社区,再充分利用社区人口聚集这一特性,使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能够快速有效地传播。②学校师生:学校作为拥有良好教育资源的地方,可以更合理更轻松地传播防震减灾的知识。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可以在日常教学的间隙呼吁学生重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缺乏防震减灾知识带来的危害,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防震减灾的好处,并教导他们如何使用这些知识。学校还可以自发地进行抗震演练,让学生在危险来临时能够积极应对,减少人员伤亡。学校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到学校来为学生做巡讲,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力,从而提升防震意识。通过让学生熟练的掌握防震救灾知识,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更加重视防震减灾。③企业工作者:政府可以下达一些防震减灾科普文件,让企业任务性的给职工科普相关的防震减灾知识,让其能够对防震有一些基础性的了解,从而产生防震减灾的意识。④上级领导:上级领导作为一个地区的引导者,应自发的科普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将其放在重要位置。这样在其做出一些举措时,会自发的考虑到防震的重要性,这可以给地方防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领导层对防震减灾工作支持的增加,传达作用会更加明显,也可以更加直接的让防震减灾事业稳步向前。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及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成果和信息资源,加快推进实施边疆民族地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努力建设面向政府、重点特殊领域、社会公众、重要活动或特殊时段等不同受众的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四类公共服务产品链,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集约化、便捷化、智能化。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边疆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馆。大力开展监测台站防震减灾文化建设,依托台站建设乡(镇)防震减灾科普展室,建成乡(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继续抓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员教育培训,推进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与素质提升。

为了更好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应该大力推进地区化居民防震安全工作的建设,例如设立地震安全试点区域,补助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民众,从而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群众防震减灾意识。补助“三员一网”工作人员,并对其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的群测群防能力。

科普宣传防震减灾的途径

防震减灾的一般途径有:①设立地震台科普:设立专门的电视台,让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能够在家通过观看电视节目的方式更多地了解一些防震减灾的知识。可以通过科普地震观测仪器、地震观测场地来介绍防震减灾的知识。还可以在电视台开设防震避震、地震发生前和发生后的处理方式等基本内容,让民众能用这种方式来得到防震减灾的科普。②开设宣讲活动:在边疆民族地区每年固定开设一些与地震相关的宣讲活动,通过政府的干预,鼓励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积极参与活动,争取让每家每户都能够获得一些防震减灾的知识。③挂横幅,送书籍:在边疆民族地区根据人群密集程度,可以用政府专项基金购买一些防震减灾的书籍,将其放置在中心地段的公共设施范围内供人群观看,也可以将其放置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以供群众在上班、上学的间隙观看。在重要街道拉上防震减灾的横幅,让群众随时都可以注意到,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重视起防震减灾。④自媒体宣传:现代化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微博、本地新闻网的推送将相关信息投送到群众的手机上,让群众通过手机随时能够掌握到一手资讯,长此以往,群众会产生一定的防震减灾意识,了解到一些防震的措施。比起传统方式来说,这种新型的现代化媒体方式能够更好的达到防震减灾宣传的效果。⑤开展娱乐方式与宣传相结合的活动:在公共场所可以开展一些有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如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防震减灾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利用一些大众喜爱的方式传播宣传防震救灾知识,这样更容易被群众吸收。⑥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展馆:在地区开设科普展馆,吸引群众在空余时间参观,将防震减灾科普以故事的方式普及,达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

对边疆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神圣领土之一,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文明程度较发达地区都相对偏低,且地域环境复杂,因此,国家更要在防震减灾工作上对其下功夫。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群众,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崇和支持,应该在社会中广泛的引起重视。统筹抓好重点时段宣传和日常宣传,推进全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强化科普阵地建设,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地方综合科普场馆建设。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社会各界务必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政治站位给予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各行业、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起一个防震减灾关系网,从而使人民群众都能更加有力地预防地震带来的危害,更加有效地保护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地震局、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协关于加强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为了减少民族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滞后,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式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抵御自然灾害。要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就必须从基础的科普宣传工作做起,慢慢深入人心。科普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一项重要的举措,要想取得优异的防灾效果并非一朝一夕可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防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科普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湖南认定24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一种具有防震垫的内藏式汽车牌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