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彩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女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其爱国主义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一环。网络的发展和革新为当代女大学生提供了愈发开阔的语境表达之可能,这一群体也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心理状态,表现出了一定的爱国话语表征与感情状态。伴随全球化的趋势以及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的多元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女大学生爱国话语的传播和表达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探讨艺术类女大学生的爱国话语特征等问题,寻找精准的施策路径,以期为其他新时代下大学生的网络爱国主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网络的内涵与特质。采用不同的视角来解读“网络”一词,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含义。从广义层面来看,网络是指一种直观可感的脉络体系,是在一定的逻辑思维下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形象概括和总结,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从狭义层面分析,网络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题引领的一种特殊媒体载体,是信息交流和传达的工具和中间平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网络”通常就是在这种狭义层面上的理解,即将文字和思想按照预计的逻辑转换成任何形式的工作,在不同时间和区域的社会单元都可以进行信息分享和沟通的隐形平台。它作为情感联系的纽带开始在人们的交流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网络”具有数字化与虚拟性、开放性与全球性、交互性与主体性、自由平等性与共享性等特征。
网络爱国话语的研究。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爱国主义依托于多元化的社交互动,其情感、思想和行为在网络上展开传递和表达,网络爱国主义应运而生。从话语传播角度来看,网络爱国话语表达具有虚拟性、多元性、开放性、互动性、不可控性、双面性等多方面特征(王然,2011)。网络空间中发表理性爱国言论的同时也不乏狭隘偏激的煽动性言论,特别是某些重大事件诱发的某些特殊议题经过网站上的形成与传播,论坛贴吧上的放大与分流,微博上的碎化与整合,微信上的使用和扩散,在此背景下网络爱国话语经历了认知上的偏差、表达上的误区、行为上的极化等几番演化(雷娜,2018)。
研究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女大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为解读女大学生网络爱国话语的特征,本文将艺术类女大学生作为主要访谈对象,以深度访谈法开展研究。访谈对象是以浙江某艺术学院女大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以年级作为区别,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随机抽取了10名访谈对象开展调研。
访谈资料的收集和解析。正式访谈开始之前,首先随机抽取了一名访谈对象,用半结构访谈法进行预访谈,内容主要围绕“爱国主义”“网络爱国话语”两个主题,由受访者以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展开相应的个人表述。通过参考预访谈的内容,研究罗列了正式访谈的系列提纲,主要包含对爱国主义的认知、网络爱国主义话语表达、网络爱国主义具体行为体现三个层面,访谈中的一些典型问题,例如:“小时候你最早是在哪里受到较为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你认为国家需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吗?”“你在不同网络媒介语境下,进行爱国话语表达的时候,更喜欢用哪种形式,比如图片、文字、短视频、表情包或者是其他?”“针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你觉得如何开展会更有成效,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访谈结束之后,将访谈中的录音材料转换成文字进行梳理和研究,从样本中抽取数据,分析艺术类女大学生爱国话语的范式和特征。
在对访谈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汇总后可以发现存在一些同类词,通过初步编码后提取到了一些高频词,从中得出关于艺术类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网络爱国话语特征的若干结论:
第一,最早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初中、高中、大学期间,这种爱国主义教育也一直贯穿始终。高频词包括爱党、爱(祖)国、共产党。校园、教室等学习环境中关乎爱国主义的标语、装饰等始终存留在受访者们的脑海之中,从小接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小学黑板前大标语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受访者1)“老师课上教我们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唱支山歌给党听》,觉得挺有意思,到现在还会记得这类歌曲。”(受访者5)。“一年级看到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带着红领巾,特别羡慕,觉得可神气了。”(受访者9)“入队仪式的时候,很自豪,我也是少先队员了,听老师说以后还可以成为共青团员,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手特别比划了一下,受访者7)“每周一早上在操场升旗,看着国旗慢慢升到天空,心中就会情不自禁有种自豪感,看着护旗手走过,心里想如果自己也是一位护旗手,那该有多好。”(受访者2)由此可见,他们从一开始懵懂被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到后来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自我认知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第二,艺术类女大学生的网络爱国话语倾向于具有女性特质的“萌化”,语言表达颇具“二次元”特质,高频词包括萌(萌哒)、可爱。首先艺术类女大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设置时就展现出了“萌”的特性,有6个受访者表示喜欢使用“趣味昵称”进行命名,5个受访者会选择“卡通图片”作为头像。其次,“萌化”的语言表达将本身正式、严谨、庄重、规范的爱国话语变得轻盈动人,更易于让人接受和认同。比如4个受访者一致提到了《那年那兔那些事》,里面出现了网络爱国主义的流行语,让人印象深刻,“我兔太可爱,威武极了。”(受访者3)“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受访者3)“网络上轻松愉快的表达才能让爱国教育本身变得愉悦,我也会更乐意接受。”(受访者10)“看到人家在网上说爱国要如何如何这种大道理,就觉得特烦。”(受访者1)“不是说爱国主义教育要入脑入心吗,那我肯定喜欢可爱一点的表达呀,因为我平时自己就这么干的。”(笑了笑,受访者2)“有时候老师布置作业,在网上去发表一篇关于爱国话题的博文,我特别喜欢配上一些表情包,让别人看起来感觉更加亲切,又通俗易懂。”(受访者4)“我发现身边的女同学,如果发现自己的偶像在微博上有一些爱国的表达,就会疯狂跟帖、评论,似乎这一刻爱国的热情会被点燃。”(想了想,不好意思笑了笑,因为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受访者10)
第三,伴随多元网络媒介语境的再现,艺术类女大学生逐渐也拥有了一定的网络话语权,话语表达形式日益多元,不再仅仅依靠文本、口头语言等,符号、表情包、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也盛行起来,传统表达方式与新媒体表达方式互相结合,互为依托,逐渐成为她们网络爱国话语范式的重要载体,高频词包括奥运会、建党100周年、触动。访谈中可以发现,当她们碰到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或者是重要事件时,就会通过不同的网络话语表达媒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迅速发声,爱国情怀瞬间被澎湃激发。“奥运会38块金牌里,女生拿了超一半,昨天我发了个朋友圈‘妇女能顶半边天,太燃’,配了个金牌的图,点赞人数超多。”(受访者4)“建党100周年学校组织了党史知识竞赛,看到同学发的比赛获奖照片,心里特别开心,也去点了个赞,比心。”(受访者3)“家里这次受灾,我在实习,爸妈不让回去,看到鸿星尔克官微宣布捐款5000万元,顿时觉得也要去野性消费一把。”(受访者10)“学校组织观看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我作为党员也去了,看完以后觉得祖国太伟大了,立马把现场拍摄的小视频发到了抖音,一下子有了好多评论。”(受访者8)由此可见,多元的网络媒介为艺术类女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表达语境。她们网络爱国话语的在场表达更倾向于使用图文、影像和声音,从而呈现出了更为具象的视觉效果,以其得天独厚的现场感和直观感让人耳目一新,具有相对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释放爱国情感,引发价值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网络的迅猛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既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无限之可能,也不可避免引发了新一轮挑战。艺术类女大学生网络爱国话语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特质,表明她们正以感性、张扬、活泼的话语范式打破以往的话语固有模式。一方面要理性剖析和把握其网络爱国话语的特征和规律,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兼收并蓄,精准施策,进一步厘清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范式。
以主流媒体为主导,尊重艺术类女大学生的话语权,发挥话语主体的能动性。在多元的网络媒介话语语境下,话语内容愈加纷繁,话语载体愈加多样,话语范式愈加多元。艺术类女大学生以话语为媒介,在网络空间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表达,是互联网兴起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爱国话语从现实到虚拟,进行时空转换的客观规律。网络时代的发展让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更为激烈,也促进了女性群体主权意识的深层次激发和释放,以党报、党媒等为首的“主流媒体舆论场”要继续发挥舆论的主导作用,正视时代发展的新态势,把握女性群体爱国话语构建之可能,鼓励、引导以互联网等新媒介载体广泛活跃的“民间舆论场”,利用其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让女性群体爱国话语表达更为理性、生动、立体、多元。主流媒体需提高公信力和传播影响力,关注社会焦点、热点事件,正确、及时发布官方信息以及权威观点和解读,把握舆论方向。
以艺术性为指导,让网络爱国话语表达更加有生机、有活力、接地气。艺术类女大学生爱国话语的“萌化”以及“二次元”的特质,本质上就是在要求爱国主义话语表达要根据教育主体、教育需求、教育内容的变化做到因地制宜、因事而新、因时而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较多体现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话语表达注重严谨性、规范性、准确性,但是较难使受众产生兴趣不易于接受,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反感甚至是排斥。第一,网络爱国话语与生活化相结合,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找寻爱国主义的榜样事迹和先进力量,引发情感共鸣。第二,网络爱国话语表达要同时兼具生动化和幽默化,运用更多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如图片、流行语、俚语俗语、流行语、短视频等,增强话语的感染力,提升表达话语的趣味性,以激发个体情感的涌现而强化集体认同,实现信息交互和情感互动。第三,网络爱国话语与故事性相结合,挖掘身边鲜活的故事和代表人物,以话语内容的形象化和具体化,创新爱国主义的网络表达,强化群体的情感体验,加强爱国的情感认同。
以内容为本,让网络爱国话语表达有“温度”也有“深度”。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社会思潮、网络媒体等多重因素影响,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话语失语、失效等风险,感染力、传播力等出现一定滞后。网络爱国话语要做好话语转换,逐步开展不同内容元素的话语呈现,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既讲究艺术性又具备思想性,既具有“温度”也兼容“深度”。一方面,网络爱国话语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时刻把握教育的根本政治导向;另一方面网络爱国话语要抵制低俗化、恶俗化、媚俗化以及庸俗化,始终坚持真实表达、完整呈现的宗旨,不能为了迎合谄媚而歪曲历史。
本文尝试以艺术类女大学生为研究群体,解析其网络爱国话语特征,从而探讨精准施策之可能,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为访谈落脚点为艺术类女大学生,对于非艺术类女大学生的研究就有所缺失,从而不能对女大学生网络爱国话语进行“精准画像”,进而也有可能会影响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