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莹莹
产教融合本身是为了职业院校发展而确立的一种把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利用资源互持,相互促进发展,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渗透,使得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内容可以实现跨平台自由流动,对传播内容的采集也可以跨媒介完成。根据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定位,结合现在的发展与企业资源的调配,培养对多种媒介技术的融合运用实现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发布的人才是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专业教育的目标。
以重庆范围内本科院校为中心,选择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院校进行实地调研,重庆开设传媒类专业院校共有10所,重庆大学于2000年开办传媒类专业,西南大学于2002年开办传媒类专业,除了这些综合性院校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外,还有一些专业性院校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如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等。目前成渝两地院校各有特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通过调研、走访、收集到的翔实资料,笔者较全面地了解了重庆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与本科院校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现状。通过对所有院校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产教融合的具体要求进行对比,总结出以下几点差异:
普通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与产教融合培养目标间的差距研究。通过采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进行多维度分析,本文总结出重庆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下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方面的情况,明确产教融合背景下传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情况如下:
一、“泛”是指将几个大学科都糅杂在一起,不做具体学科专业细分。学科不同,发展思路不同,因此不利于特色人才培养的展开,成果也不太容易持续产出。“泛”的学科包含面广,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完全不同的学科都包含其中,但不做更深入的整合、融合。除此之外,部分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杂乱。这类学校的培养模式依然基于传统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完全在母系学校的基础上开设传媒类课程,导致在通识课的比重较大专业课占比较小,甚至有些课程的学分和课时远高于专业课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很难在专业上有足够的时间去钻研,参与到毕业后的实践工作时仍然需要很多的时间继续学习。
二、“精”是指把传媒艺术与本校发展特色、定位等结合起来,有明确的传媒人才培养诉求。以重庆某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了以新闻播音为主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播读能力、采写能力、制作包装能力等。但本身传媒类的二级专业不多,培养面较为单一。学生针对专业学习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没有广度,对于学生横向的发展和未来的深入发展有很大的制约。
三、“专”是指根据一个大学科之下的多个学科的发展,专门设立一个学院定向培养,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十分明确。“专”是在大学科下,围绕行业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以适应专业发展。比如重庆有部分学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已经开始转型,在人才培养上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采用以专为主、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力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便于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一类学生横向和纵向的发展都较为全面,能够较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但是学校在实施很多实践项目时均存在一定的阻碍。
总的来说,这三类学院离产教融合目标最近的是第三类,学生能力、职位胜任能力都是三类院校当中最强的,但是离产教融合以产出为目的的培养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主要体现在实际项目的导入、虚拟项目的预设、打破学科专业束缚等方面。
传媒类专业融合与课程重构研究。自二十世纪我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来,工业、科技、医疗等行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人们逐渐对精神领域的需求开始增加,广播电视的春天也随之到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电视台、电台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也为传媒类院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这种多样化的交流为我国的传媒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各大传媒类学校带来了挑战,纷纷开始思考如何培养符合现在市场要求的人才。
根据复合型传媒人才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开设复合型传媒人才必修课、选修课。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对信息进行采编、资源共享和集中处理,但是它们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制作方式和发布途径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传媒人不仅要具备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筛选、提炼、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还要具备对跨媒介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信息进行多平台传播的能力。
课程体系的重构必须打破传统课程的壁垒,充分考虑到市场对复合型媒体人才的需求,对网络意识、融合意识、创作意识都要有所涉猎,甚至面对新型媒介要有运营意识和维护意识等。课程体系的重建还包括课程内容的重建,既要保留专业的基本特色,还要具体提出所有课程要解决掉最终问题,只有把所有的最终问题进行集合考虑和凝练,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才能完全凸显,才能完成差异化发展的定位。
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以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为目标,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标行业岗位胜任能力的改革为切入点,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传媒复合型人才的新机制。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的综合性实践开设与设立,必须开发统筹课程的实践项目。以产出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路径,以课程项目化、项目实战化、作业作品化、作品产品化为输出,完成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还要进行专业融合,扩展学生的培养方向。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共同制订传媒人才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进行专业融合,培养传媒复合型人才。传媒行业人才济济,但是能够进行所有媒介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匮乏,因此在进行传媒教育时要进行专业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一专多能型”传媒人才。其中“专”指的是能确切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灵活操作本专业相关技能,并能运用到调研、策划、运营等实践操作中。在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习课堂所授内容以外的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范围越广泛,个人综合能力增长越快速。此外,还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培养更加专业化的特色传媒人才,还可以通过对社会市场需求的了解和分析,建立一些新兴的特色传媒专业,从而对传媒教育的途径进行扩展。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进行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重新构建课程框架体系时应特别注意两方面内容:第一,公共基础课程得不到重视。很多院校认为专业人才培养只需注重专业能力训练,所以在搭建课程体系时大大削弱了基础课程的占比,但传媒类专业本身就与党政紧密相连,是传达正确思想观念的传声筒,培养的学生也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更应强调学生的行为品德,公共课的学习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基本的观念养成,所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样重要。第二,要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首先,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思考、研究,根据现阶段要求进行创新、调整;其次,培养符合新时代的传媒人,不但要大胆创新,还要结合传统优势,立足根本,发扬特长,寻求特点。
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开设有传媒类专业的院校大多采取课堂老师授课、学生课下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学生的实践机会少,实际操作能力弱。因此,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均可成为学生参与实践的平台。在课程设计上可充分利用传媒类专业的特性,在课堂上增加实验实训课程,学校搭建实验室、录音室、舞台以及实景摄制棚,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加大力度整合校外资源,与优质、有实力的企业共同推进校企合作项目,运用好企业提供的资源与实践机会协同培养新时代传媒人,共同分担风险与责任,以实现双赢局面。
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促进传媒教育的改革发展,但学校部分教师常年在校授课,导致对行业一线的要求逐渐模糊,只能凭照经验教学,无法准确预测行业动态,势必会造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轨。因此,学校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应充分调动校企合作资源引进行业内专家到校授课,带来行业一手资料,在培养初期就按照就业的需求来打造人才,实时与行业对接。同时定向输送青年教师去一线实践,了解行业未来发展风向,积累实践教学经验。
大环境有利于产教融合顺利进行。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始重视产教融合相关工作,与各级融媒体中心等企业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产教合作培养基地和相关实验实训室等项目。联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为各个学校探索传媒领域产教融合新路径、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高品质平台和高富集资源。
团队构成有利于产教融合深入研究。各高校产教融合教学团队成员有了行业的加持,既有一线教师、管理人员还有传媒行业人士,成员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科学研究及行业经验丰富。各高校团队目标都是致力于适用于各高校的产教融合、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有的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做了基础铺垫。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完善和人才需求的不断清晰,产教融合的深入研究也开始不断推向深水区,由于大环境的转变和人员的参与度变高,产教融合深入研究的开展也将越来越顺利。
有效提升综合性人才培养效率。在产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促进传媒教育的改革发展。积极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将优秀的一线教师送往媒体单位锻炼,以积累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了解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手握行业一线资料的导师更能按照行业需求来制定培养方案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指导学生,经过行业导师+专业教师的双重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完成作品,优秀作品还可率先一步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检验。这样学校培养学生才不至于闭门造车,学生才不会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学校期间就能拥有一线实际操作的能力,能更快地成长为综合性人才。
校企合作得到有效融合,学生能力围绕行业需求进行培养。将企业的管理制度、用人标准实施到学校实验室管理、日常教学要求中来是产教融合的关键点,如此既推动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也保障了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企业员工能力的标准。学校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学生,聘请行业专家到校交流,为学生创造与业界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从内因上进行改变,自觉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提升学校“产、学、研”的综合实力还需 “真、精、透”。产教融合的预期是双赢,本质是真才实干,不管是学校的培养还是企业的辅助,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真真切切学到真本事,在这个共识之下进行实践教学才会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产教结合的原点和基础是教,教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是技能的学习。根据“产”的要求和成效把教的项目与理论、技术架构磨精,多次提炼、再次升华,从而真正做到教中有产,产中有教。当产教融合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把产教结合的创造性成果应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