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加快打造国家航天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2022-08-10 09:23中国报道王哲
中国报道 2022年8期
关键词:航天科技改革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深化国企改革是航天科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航天科技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有效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航天科技组织总部和所属单位对标对表、压实责任,以“军令状”标准严格落实工作台账,并建立了改革信息系统,动态管控改革进展,发现问题在线督办及时整改,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3年来,航天科技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解决了诸多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打通了改革的“中梗阻”,有力推动实现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截至2022年6月底,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主体上已全部完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改革成效,为加快形成“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三高”)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国际电投金紫山风电场打破了广西风电“零”的记录。

三年行动成效显著

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完善。航天科技党组制定了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实施细则和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所属重要子企业全部制定了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充分发挥了党组(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航天科技所属应建立董事会的162家子企业全部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各级企业“四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基本形成,各治理主体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3年来,由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操作制度构成的三级制度框架全面实现上下贯通,各级现行有效的规章制度总数较2019年减少14.5%,制度更新率达到50.8%,已形成了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体系,有效固化了改革成果。

增强改革定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航天科技全面推动主业结构布局优化,明确了归核聚焦、扶优扶强和协同发展的主业管理原则,系统开展了所有二级单位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三级、四级企业的主业核定。建立法人单位总量和层级双控机制,坚决清理淘汰了一批零利微利、连续亏损、扭亏无望、低效无效的法人单位,全面完成20家“僵尸”和特困企业处置、13家“两非”企业剥离和10家重点亏损子企业治理任务。航天科技坚决推动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涉及40万家职工家属区的185个“三供一业”项目全面分离移交,涉及8.7万退休人员全部完成社会化管理,47家厂办大集体100%完成改制,按照指导政策规范完成31家医疗机构改革,为各单位深化市场化改革、轻装上阵奠定了良好基础。

坚持系统观念,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航天科技加快推进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升级,构建航天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国资委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工作要求,8个领域的对标提升实施方案239项任务全部完成;积极开展对标提升行动标杆选树工作,“航天产品精益运营提升”被评为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项目,3家所属单位获评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企业;着力构建推动“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精细化经营管理体系和常态化经营计划管理机制,按月开展全级次单位指标监测、分类评价、综合排序,及时发现问题并督导相关单位整改,及时有效防控经营风险,集团公司年度主要经营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18年被评为A级、连续两年位列央企第一。

完善顶层制度,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航天科技发布了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对商业一类、二类企业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思路。近两年,航天科技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23个,引入非公资本约23.8亿元。按非穿透式计算,集团公司现有95家混合所有制公司,占公司总量510家的18.6%,其中59家公司的非国有资本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占95家混合所有制公司的62%。中天火箭成功IPO上市,募集资金5亿元;乐凯胶片完成资产重组和配融,募集资金3.5亿元;航天彩虹完成非公开发行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募集资金10.3亿元。

强化激励约束,市场化经营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航天科技在可实行的362家公司和71家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约单位和签约经理层成员数均达到100%。航天科技推动各单位健全完善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制度,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新进员工公开招聘率均达到100%;加强领导人员薪酬、单位工资总额与经营业绩考核的挂钩联动,出台提质增效稳增长特别奖励和强化考核分配联动办法,制定了成员单位净利润完成情况与领导人员月度预发薪酬挂钩方案,形成了结构完备、水平合理的成员单位负责人薪酬工作新格局;大力推进骨干人才中长期激励,累计实施中长期激励子企业70余家,激励对象中科研骨干占比85%以上。

突出示范引领,国企改革专项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航天科技积极推进国企改革专项工程,已入选 “双百企业”4家、“科改示范企业”7家,树立了深化国企改革的尖兵和标杆。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顺丰集团设立了大型无人运输机业务公司“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树立了央企与民企践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典范。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及股份制改造,正在加快推进IPO上市步伐。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实施资源统筹,提升主业发展能力;所属航天工程装备(苏州)有限公司全面完成混合所有制和员工股权激励改革。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聚力攻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小卫星研制平台产品互换率提升至90%,国产化率达到100%,并在科技激励方面积极探索,在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专项考核中被评为标杆企业;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对骨干人员实施岗位分红激励,并大力推广单元制造和脉动产线等先进制造模式,入选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典型案例丛书。

强化政治意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持续加强。航天科技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印发了集团公司党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若干举措,从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加强政治保障等5个方面出台26条具体举措。各级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了党建工作责任书签订、党组织书记述职和党建工作满意度测评全覆盖。深入推动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了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持续推进了中央巡视整改、审计整改、内部巡视巡察整改,扎实开展“四个专项”整治和军工重大项目治理,建立了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办法。

优秀案例成就斐然

贯彻国家安全战略,航天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航天科技持续优化航天重大工程管理体系,面向“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发展目标,坚持传承和发展钱学森系统工程理念,优化航天工程组织管理体系,以点、线、面、体为实施路径,构建了航天产品运营管理的精益模型,形成了贯穿产品研制全要素、全过程的责任体系。2021年,航天科技实现空间站建造任务五战五捷,为我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拓展了我国星际探测新边疆;“羲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我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深入推进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升级,通过加强型号综合计划统筹管理,深化质量确认制、总装和发射场流程优化、专业测发模式调整,加速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科研生产体系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了航天产品交付能力。2021年,航天科技48次宇航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助力我国航天发射次数位列世界第一;武器装备交付数量大幅提升。着力构建航天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三年质量能力提升工程,顶层谋划新时期航天精益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工艺体系、全级次供应商管理体系,推动质量管理从精细到精益、再到卓越的转型升级;多类通用产品实现规模化批产,新立项产品型谱化率达到85%以上;宇航重大工程任务连续成功次数达到95次(截至2022年6月底),百次发射周期相比前一个百次时间缩短了一半,可靠性、成功率迈入世界前列。

强化国家科技力量,航天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航天科技从重点领域谋划科技创新改革,针对重型运载、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前沿领域,创新研究论证机制,研究了未来15—20年的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重大任务,为集中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究指明了方向。搭建高效直通的科技创新平台,已建成1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30个集团级重点实验、研发中心,重点专业覆盖率达到100%;与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建立76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和41个国际研发中心,用内外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管理,通过实施专利导航和专利质量提升两大工程,已申请专利超过7.6万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8项、银奖6项;设立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20年以来开展了22个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已促成航天科技成果在10余个省市落地。航天科技成功实施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地面舞台、火炬、“冰立方”等11个关键项目,用“航天科技”助力“科技冬奥”,兑现了“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的承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成功完成对接和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演化奥秘等3项航天成就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航天科技队伍取得新进展。航天科技加强科技人才对标研究,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系统对标研究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华为等世界一流企业,构建航天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定期评估机制,推动人才发展规划有效落地、闭环。实施专项人才计划,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实施创新领军人才培育、青年拔尖人才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等6个专项计划,在经费配套、团队组建、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大力支持;培养了以36名院士、141名国家级专家为代表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仅2021年就新增两院院士5名;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叶培建获得“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陆元九被授予“七一勋章”。强化青年科技人才“量身定制”培养,坚持把重大工程任务作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提升能力的实践平台,加速培育青年科技专家。目前,航天科技型号“两总”中,45岁左右占比达36.7%。建立“四位一体”的激励体系,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能;全面构建了事业引领、考核引导、薪酬激励、荣誉奖励“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不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有力支撑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北斗导航等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圆满完成。

形成推动改革的磅礴力量

回顾过去3年的改革历程,航天科技深刻认识到,深化国企改革是航天科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航天科技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有效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航天科技改革三年行动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有力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始终聚焦主责主业推动深化改革,坚持以国为重、履行强军首责,把握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始终加强改革的穿透传导,切实让基层单位和业务一线感受到改革实效,形成上下同欲的改革态势;始终保持压茬推进、久久为功的改革韧劲,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由点及面、持续发力,循序渐进、形成整体突破;始终强化整体联动、形成改革合力,各单位各部门各司其职落实推进改革部署,形成推动改革的磅礴力量。

航天科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自觉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及重要批示,积极适应装备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加快打造国家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确立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有机衔接、互为支撑、协同共进的“三高”全面发展模式,确保取得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改革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航天科技改革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改革之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改革备忘
科技在线
改革创新(二)
科技在线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