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走在了城市发展的前列”

2022-08-09 05:33:25苑苏文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王凯北京市北京

苑苏文

王凯。图/受访者提供

北京的居住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湛蓝的穹顶,干净的雨水,整洁的街道,清澈的河流,近500处口袋公园和城市森林遍布市区,在过去胡同连片的区域,则是混合了现代艺术的古城风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提出“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并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他还提出,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这之后,北京的疏解整治快速推进,尤其在近五年,疏解后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就这一话题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王凯对北京市减量提质发展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对如何持续性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市“瘦身健体”都有哪些顶层设计?

王凯:在提质减量发展方面,北京市是有一个政策规划体系作为依据的。我们经常讲,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份规划文件: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区域层面大的规划;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2019年的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年-2035年)》;而最新的就是在202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北京减量提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凯:过去5年,北京市在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的实施方面,做了全面、系统且扎实的工作,把政治中心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反复强调要把“都与城”“保护和利用”“减量和提质”的关系结合起来。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北京的“四个中心”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北京在这方面花了比较大的力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政治中心建设,重大的国事活动和中央政务功能的建设有所增强,比如2019年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去年的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这些重大国事活动,北京市做得非常成功。

另外,“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具体行动,进一步强化了北京市“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疏解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例子,就是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建设。

北京市的四套班子已经在副中心办公了,通州的一系列建设也都全面铺开,包括文化设施、城市“绿心”的建设,居住区和交通枢纽的建设。最近,正在推进东六环路的“入地”,以后东六环的地面层和它现在架空的部分,将变成城市的公共空间。

第二,北京的人口规模得到了较好的调控。新版北京城市总规提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从统计数据来看,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188.6万,比上一年减少0.4万人,比2016年减少6.8万人,连续5年负增长,这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特别是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了15%,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成就。

第三,北京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了。北京成为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逐步下降,建筑规模的总量也控制得比较好。从2017年到2020年,北京城乡建设用地净减少110平方公里,国内大部分城市还是在不断地“摊大饼”。

其实,这些年来,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新區新城建设的诉求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决策部署,也就是说,城市发展要提高用地效率,提高城市发展品质,而北京市在这方面是走在前列的。

第四,北京市严守生态底线,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百万亩造林绿化任务。现在北京全市域范围,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4.6%,在山区环境保护、平原造林,包括浅山地区的生态治理和修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中国新闻周刊:承载疏解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情况如何?

王凯:既然疏解,就要有去处。在新版北京城市总规中叫“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北京中心城区,“两翼”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也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如今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一期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现在正在推进二期的建设,市属的委办局以及市属的一些事业单位,继续迁入通州。从2016年到2020年,通州人口4年内增长了38万,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的人口在减少,静下来了。

在河北的雄安新区,前些年主要是做规划,最近几年开始了具体建设,启动区的路网基本已经建成,管线也入地了。向雄安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推进,包括疏解目录当中一些重大项目的前期建设,以及一些中央直属高校和重要的国企总部在当地的落地。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和宣武医院,建设已经完工了。这些都将对下一步重大项目的疏解提供便利。

俯瞰北京夜景。图/视觉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为了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北京还能做些什么?

王凯:刚刚闭幕的中共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

未来,北京可能面临更多新的发展要求,比如低碳、绿色、可持续,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治理方面,都要拿出具有首都特色的新的成果。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讲,就新时代的首都发展,我们觉得还有几个方面可以说一说。

第一,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北京的经济产业结构这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像钢铁之类的高污染行业已经全部退出,如今北京产业结构已经逐步偏重服务业、金融贸易和科技创新领域。

北京市在碳达峰方面处于领先位置。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北京在绿色之都的建设上还要有一些自己的创新,包括利用现有的减碳技术,提高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控制好城镇的无序蔓延,进一步修复生态空间,进一步推进城市的绿色有机更新。

第二,要面向未来,打造国际交往之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2021年,中国的GDP已经占到了全球的18%,到2035年,中国的经济占全球的份额还会继续提高,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还会更加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北京要变成国际交往之都,未来在国际会议、国际交往、国际组织或者国际智库、教育、医疗、行业咨询等方面,都还可以做更多文章,进一步彰显我们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第三,要更好地发掘北京城古老的历史文化。去年,清华大学举办了梁思成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展出了在1949年北京解放时,这位著名建筑学家提出保护北京城的手稿,上面记载的第一项就是要保护北京城全城,第二项才是紫禁城,可见在梁思成心目中老北京城有多么重要。

近些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保护老城区,包括四合院的騰退,基础设施的入地,还有雨儿胡同和崇雍大街这些标志性的改造项目。老百姓生活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这项事业仍然未竟。将来,如果能将完整的老城呈现出来,将会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

另外,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也值得期待。今年10月1日将施行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会进一步加强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上的北京中轴线,是从钟鼓楼到永定门,一共有7.8公里,从元大都时期就存在了。

中轴线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有影响的。目前,北京正在做中轴的北延和南延,北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至大兴机场,全长88.8公里,在全世界范围都非常少见。

第四,要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北京有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这样的顶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能力很强,现在还在建设怀柔科学城等项目,但仍要持续发力,既包括“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和突破,还包括科研成果在京津冀范围内的转化。

猜你喜欢
王凯北京市北京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节能与环保(2022年7期)2022-11-09 00:44:46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中小学校长(2022年4期)2022-05-28 11:40:36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测绘(2021年11期)2022-01-24 07:31:30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王凯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靖王”王凯:我自己看《琅琊榜》也会哭
金色年华(2016年2期)2016-02-28 0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