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2-08-09 12:02王玲玲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水质育人

王玲玲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威海 264300)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1]。

“水质检测技术”是高职院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为针对不同养殖环境,检测养殖水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水质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调控,服务于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过程。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指导下,课程团队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挖掘与专业课程融为一体的思政元素,创新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科学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学生核心素质显著提升。

一、把握课程思政主旨

(一)课程思政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课程思政一要守正不移,守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守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二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思践悟国家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三要润物细无声,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3]。

(二)辨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思政指的是除思政课程之外的各门课程也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辩证统一于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4]。二者都体现了课程育人的本质内涵,体现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者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政治素养要高、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同时,二者在教学内容、课程地位上又有一定的差异[5]。思政课程作为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的公共基础课程[6],侧重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育;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思政课是同向同行的主导方面,专业课程等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共同体,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

二、“水质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情分析,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多来自农村,大多具备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农业农村发展,但对外界环境辨识度较低,受外界影响较大。“水质检测技术”课程主要内容为检测分析不同养殖水域的水质特点,依据国家相关水质标准及水产养殖技术要求,提出相应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措施。因此,“水质检测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采样、检验、分析、评价养殖水质的专业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职业能力,遵纪守法、绿色环保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为课程主要目标。

(二)基于课程内生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库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出发,每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启迪人类智慧、激发爱国情怀、富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具有文化自信、充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的思政元素;从专业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出发,不同学科的课程又具有各自特色的育人内容。因此,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核和专业课程特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库,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内容和资源支持。

1.课程特色,启智明德

课程是由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若干知识点构成的有机整体,知识点的来源和发展,知识点所指向的技术与应用、产业与市场,以及知识点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关系,都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思维、逻辑、情感等内涵,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围绕知识点的来源、内容、实践、应用、发展等方面深入挖掘,形成与专业知识点融为一体的思政元素集合。

第一看来源,“水质检测技术”课程的知识点来源于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和农民增收,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强农”的坚定信念和理想追求。第二看内容,养殖水环境是由各类水质指标和养殖生物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有机体,水质与养殖生物之间、不同水质指标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找到水质检测与调控的关键点,正确施以检测和调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看实践,水质检测多采用化学分析和仪器检测方法,检测过程需多人协作,因此对检测者严谨、细致、负责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时水质检测关乎养殖生物健康安全,需严格遵照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底线意识、环保意识。第四看应用,通过水质检测和调控可保证良好养殖水质以及养殖生物健康生长,“鱼水同乐”,宛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养学生博大的世界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第五看发展,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提供了优质的生物蛋白,另一方面产生的养殖尾水却因含有重金属等易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使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矛盾,因此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科学发展观,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内容,可挖掘出与科学实践、资源、环境、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等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引发学生对国家战略、家国情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等的思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行动导向,该课程设计4 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水源水质检测、池塘养殖水质检测、工厂化养殖水质检测和养殖尾水水质检测,通过对“水质检测技术”思政元素系统性的挖掘,基于课程知识点的思政元素总结如表1所示。

2.大师引领,家国情怀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自觉见贤思齐,榜样把人生的意义变成鲜活的形象,让远大理想、优良品格、高尚人格在实际行动中生动展现。因此,将典型的、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国内外科学家、行业领导者的生平、成就与贡献融入教学过程,激励学生以名家大师为榜样,修身立德、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如介绍“水产科学发展”时融入享誉世界的我国海洋生物学家“海带之父”曾呈奎院士的生平事迹。曾呈奎先生凭“我相信中国共产党,我的事业在中国”的信念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回国投身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凭“我热爱海洋,我就是大海的儿子”的理念,70 年潜心海藻学研究,为我国海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表1 基于课程知识点的思政元素挖掘

3.技术进步,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直接的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输送以工匠精神为追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思政把握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内涵,挖掘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中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并将其植入课程内容。例如,介绍“水质检测技术”“智能化水质检测”时,可联系水产养殖业“海带养殖→海水对虾养殖→扇贝养殖→鲆鲽鱼类养殖→参鲍海珍品养殖”的5 次产业发展浪潮,以及现在正在经历的“海洋牧场”第六次产业浪潮,经过一代又一代从业人员的努力,以精湛的技术、纯熟的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每10 年就推动产业形成一次大的产业浪潮,由此使学生产生作为一名水产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

4.热点追踪,哲学思辩

追踪专业发展“热点和难点”,甚至是“谣言”部分,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形成历史、辩证、系统、创新等思维方式,应用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海鲜水产品与新型冠状病毒有关的谣言四起。在这种突发情况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应用专业知识,科学辟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思考在特殊时期如何做好养殖生产安全管理及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是很好的课程思政的育人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面对国内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层出不穷的各类事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哲学思辨的能力,将有益于指导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真正的能力,做出对人类发展有利的贡献。

5.中国故事,内化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了青年学生新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教师在课程中可以引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等国家的大政方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与课程相关的重点问题,在课程中讲中国故事,在中国故事中学习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例如,引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的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增强学生对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引导行动自觉

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程+思政”的机械组合,也不是在专业课程之余的思政漫谈,更不是思政内容对专业课程内容的取而代之,创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资源库,找准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的契合点,采用案例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针对“水质检测技术”学习情境一和学习情境三为例各列举一个典型案例,简述案例教学过程,如表2、表3 所示。

(四)多元、科学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强调育人过程,是基于人的内核精神进行培育,经年累月的“润物细无声”,在实践中磨砺,在考察中纠偏,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但由于长期以来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存在,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普遍不高,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应将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作为重点评价内容之一,重点评价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师如何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什么人”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也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学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否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评价以成果为导向,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发展,评价体系框架如表4 所示。

表2 学习情境一“养殖水源水质检测”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示例

表3 学习情境三“工厂化养殖水质检测”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示例

表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评价体系框架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主体在学生,关键在教师。深化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升课堂育人效果,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期待与需求。课程团队在2018 级、2019 级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水质检测技术”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中2018 级学生在顶岗实习岗位上获得了企业的好评;2019 级学生在校内的各类评优、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成绩优异。但目前“水质检测技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成效评价系统还有待完善,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可量化评价指标和提升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水质育人
水质抽检岂容造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水质总磷测定存在的问题初探
水质总氮测定方法改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