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福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关小学,甘肃武威 733000)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和思想载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新增了不少古诗词,目的在于通过古诗词教学熏陶学生,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古诗词与现代诗歌表达方式不同,学习古诗词就要理解其意美、语美、音美、形美等特点,而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文字晦涩难懂,学习难度较大,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古诗词教学效率较差。基于此,不少学者提出了思维导图教学法,研究思维导图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就成了当下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是一种思维训练工具,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末的英国,由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托尼·巴赞研究提出,最早用于记录笔记。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思维导图开始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的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者在理清文本内容的同时实现思维的发散。同时,思维导图可以把教学内容中零散的元素整合到一起形成可视化的系统图,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研究证明,把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思维导图对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是一种较新颖的辅助图,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少遇到,这种新鲜、新奇的体验可以直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思维展示方式,能够以数字、文字、图片、颜色、线条等多种元素呈现文本内容,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多重感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同时也降低了古诗词教学难度,有利于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再次,思维导图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复习工具,学生结束大量古诗词学习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古诗词主题绘制思维导图,把有内部逻辑联系的古诗词整合到一起,帮助学生实现课内外拓展延伸,积累更丰富的古诗词,以此拓宽学生诗词的阅读面,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最后,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训练工具,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其开放的结构形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探索、分析事物的能力,间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用图像将文字分解,把枯燥、抽象的文字元素转化为图文结合、颜色鲜明的导图形式,增强古诗词的趣味性,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以思维导图呈现古诗词内容比直接阅读古诗词要更有趣,学习效率也会更高,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例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从网上甄选适合学生观看的思维导图(如图1 所示),将每一句诗词内容都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增强古诗词的画面感,这样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诗词描绘的意境中。思维导图不仅有丰富的图文,而且还能以不同颜色标注不同意象,用丰富的符号、色彩、线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结合图像和诗词自由展开想象。如此,学生更容易发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学习积极性自然更高,潜移默化中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语文教师也可以自己绘制类似的思维导图,以更丰富的导图形式给学生呈现诗词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扎实基础。
图1 《枫桥夜泊》思维导图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有所变化: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认识更多字词,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内容,理解古诗词内涵,把握古诗词主旨,领悟古诗词传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态度观念,并且通过总结归纳诗词含义、表现手法、意象由表及里地提炼古诗词的主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古诗词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理解能力的教学目的。显然仅靠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稍显吃力,教师必须采用新方法、新方式教学。所以,思维导图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
以《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词为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妨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提炼主题。先以诗词题目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词,以“基础知识、诗词赏析、诗文主题、诗词拓展”为枝干核心词,接着完善思维导图内容(如附图2 所示),按照“基础知识—赏析—主题—拓展”逐步完成内容解析、主题提炼。教师要在赏析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找出“鸦”“露”“桂花”“月”等表层信息,通过表象理解诗词内涵,带领学生赏析诗文表达方式的妙处,如“树栖鸦”朴实、简洁、凝练地烘托出月夜的寂静;“冷露”一词描写冷气袭人,让人感到丝丝寒意,进而通过赏析提炼诗文主题,帮助学生把握诗人情感,最后借助课外诗词拓展进一步深化主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笔记方式,更是一种思维训练方式,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既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高年级学生需要与学习相匹配的思维能力才能自主、有效地完成学习内容、收获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古诗词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思维导图的思维训练功能,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古诗词,把单元古诗词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咏物诗可以从物的色泽、形态、所处环境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虽然都是咏物诗,但描写方式却明显有所差别:《马诗》主要从环境、动作、颜色、形态展开事物描写;《石灰吟》则重点从动作、数词、外形(颜色、形态)、对比等角度对石灰进行描写;而《竹石》则落脚于动作、数词、环境、对比。虽然这三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但所托之物不同、所言之志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三首古诗时可以把三首诗放到一起展开“托物言志”主题教学,以思维导图(如图3 所示)呈现不同诗词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过程中把握诗词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态度。
图3 单元诗词对比思维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把不同诗词整合到一起、将相似知识串联起来,从“托物言志”这个主题开始逐步拓展延伸出不同诗词的不同描写方式、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有序对比、理性思考、逐步发散,在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从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情况来看,同一个单元的古诗词往往主题相似、三首为一组。依托这一关联性,教师在指导学生结束单元古诗词学习之后,不妨鼓励学生绘制古诗词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复习,在教给学生有效复习方法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结束《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角度启发、鼓励学生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寒食》对应的是寒食节,《迢迢牵牛星》描写七夕节,《十五夜望月》则描写中秋节,指导学生根据节日整合更多诗词。以中秋节为例,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收集描写中秋节的课外古诗词,如苏轼的《中秋月》,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白的《静夜思》,刘方平的《月夜》,李商隐的《月夜忆舍弟》等,并呈现在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如图4 所示)上。当然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逐步完善与其他节日相关的诗词思维导图,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清明节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课外阅读和搜集的古诗词自主选择不同节日绘制多样化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上呈现诗词题目、描写节日的诗句、诗词主题等核心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尽可能地细致完善思维导图,如此才更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图4 中秋节思维导图
以课内诗词为起点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引导学生从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逐步向绘制多元化、完整化的思维导图过渡,有效衔接课内外知识,可以增加学生诗词的阅读量,拓宽学生诗词阅读的视野,帮助学生实现诗词复习和积累,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诗词教学目的。
简而言之,思维导图是当前各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教学工具,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有用工具。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能够把零散的诗词建构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准确、深刻地把握古诗词内容、主旨、思想情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诗词的阅读量。对于小学高年级诗词教学而言,这无疑是提升教学效率的绝佳途径,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举措。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在诗词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力争发挥思维导图更强的助学功能,借助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列车”助力学生踏上高效学习之路。
图2 《十五夜望月》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