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凭借时长短、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优势,逐渐成为对外宣传的主力军,其中短视频新闻是以新闻内容为核心的短视频形式,同样是对外宣传的关键载体。为了探索短视频新闻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创作思路与方式,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和查阅前人研究成果,立足讲好中国故事背景,分析当前我国短视频新闻创作在内容、理念、手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立足普通民众视角完成叙事、把握好意识形态宣传的“度”、传递普适情感引发受众共鸣、掌握新闻短视频海外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创作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国故事;短视频新闻;对外宣传;创作;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33-03
随着综合国力日渐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打造一个和谐、友善的大国形象,对当前的中国而言至关重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目标,也是外界接触与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短视频凭借时长短、传播快、互动强等优势,已成为全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途径。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传统主流媒体也纷纷加入短视频阵容,创作大量优秀的短视频新闻来吸引受众,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短视频新闻在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时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因此必须不断优化短视频新闻创作,才能够让中国故事不仅讲得出来,而且讲得好听。
所谓“短视频新闻”,是指以具备社交功能的短视频为载体,对新闻信息进行传播,确保新闻产品能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快速且广泛地传播。短视频新闻融合了新闻的专业性与短视频的互动性,其中“短”是新闻视频产品最主要的特征[1]。具体而言,短视频新闻具备以下三点特征。
(一)短而精
与传统的长视频新闻相比,短视频新闻更契合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在创作短视频新闻时,内容与手法一定要精益求精,提取新闻信息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并以最合适的手法呈现。
(二)短而美
短视频新闻之所以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受众的关注和转发,必定是因为信息中有触动其情感而引发共鸣的“点”,所以虽然时长短,但是情感之“美”并未丢失。
(三)短而广
短视频新闻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拥有多元的传播形态和广阔的传播渠道,更易形成裂变效应,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然而目前短视频新闻创作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容主题过于宏大
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在对外宣传工作中,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短视频新闻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故事。从已创作的众多作品来看,这一类短视频新闻基本上立足宏大主题,以宏观视角综览中国的万水千山,民众笑脸、高铁、高楼、卫星、火箭等,均为短视频新闻内容中的“常客”。各国受众虽然能够直观地通过视频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难以捕捉真正的表达意图。因此,表达的主题越宏大,越要找到最合适的叙事主体,以小见大才能提高受众接受度,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二)理念难以引发受众共鸣
从创作理念来看,以往的短视频新闻创作理念和方式很难走进海外受众的内心,部分新闻报道主题太过“高大上”,无法引发共鸣,自然影响中国故事的讲述效果。
这也提醒了新闻工作者,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如果故事的理念、审美等难以与海外受众契合,那么这个故事就无法达到较好的讲述效果。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迎合海外受众的口味,要找准普适情感,唤醒人们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只有引发共鸣,才能讲好中国故事[2]。
(三)手法陷入自说自话怪圈
随着党和国家对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主流媒体在Facebook、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开通官方账号,账号开通后要传播什么内容、以怎样的手法传播十分重要。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国家要求淡化宣传,本着交流、合作的姿态进入国际传播舞台。但是,实践与想法始终存在出入。当前创作的短视频新闻多以政策类为主,内容多涉及政策宣传、意识形态输出,而这部分内容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不够,过于官方反而会进一步加深海外受众对中国媒体的刻板印象,这种自说自话的创作手法无法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把握好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优势,认真审视目前创作中存在的不足,要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新闻创作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优化。
(一)立足普通民众视角完成叙事
基于对外宣传需求而言,以普通民众视角呈现出的新闻内容,实际上更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所以,要借助短视频新闻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尽量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直观描述中国社會面貌,创作出充满生活气息和正能量的短视频。
对短视频平台而言,要做好内容审核,精准拦截一切不利于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内容,确保呈现正面的国家形象。
比如,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新华社向在中国工作多年的英国人海伦发出邀请,以海伦的视角讲述中国这些年的发展。
在发布的短视频新闻中,海伦称自己一开始带着偏见来到中国工作,在生活了四年后,改变了对中国的许多刻板印象,他还谈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脱贫攻坚对社会构建的重大作用。这种由个人映射时代、以点及面的短视频新闻,生动诠释了“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宏大主题。
该视频也被多家主流媒体转发至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内容的传播影响力。
又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梨视频平台策划的“大国边境”主题新闻获得超10亿次的阅读量。
这一系列边境新闻均以普通人的视角完成叙事,如《缉毒犬试图自杀,民警不离不弃》《血脉传承!父女接力坚守国门38年》等短视频新闻。视频中的故事与人物虽然普通、平实,但是这些中国故事都意蕴深厚。这些短视频也被人民网、法治日报等众多传统主流媒体点赞与转发,加深了人们对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家风与国风等的认识,使其在内心真正认同“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有好日子”。
以上实例均为立足普通民众视角完成宏大主题的叙事,改变了以往为了吸引受众而刻意夸张、情绪煽动的做法,能够以更专业的创作手法呈现新闻信息,向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二)把握好意识形态宣传的“度”
近年来,我国的传播方向有所改变,正在有意识地把控意识形态宣传的“度”,内容也从过去的“硬推”逐渐转变为“软硬兼施”,以期用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去吸引讨论。
有人对有意识地弱化意识形态宣传的做法表示不理解,认为意识形态是中国综合国力得以突飞猛进的重要利器,应当有底气地对外宣传中国的意识形态。这一观点并没有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然而事物发展不能操之过急,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讲究方式方法。目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依然很深,在此环境下,如果强硬地输出意识形态,反而会适得其反,固化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宣传的“度”,重点关注讲故事的方式,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唯有把握好意识形态宣传的“度”,从更加友好、客观、真实的视角出发,才更易让海外受众接受,为讲好中国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上海广电推出的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它的报道视角非常亲和与真实,节目内容同步上传至海外社交媒体平台YouTube,受到海外受众的大量关注,美国与中国香港特区位列观看次数前两位,美国受众的观看时长占19%左右,中国香港特区受众的观看时长占11%左右。
(三)传递普适情感引发受众共鸣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各地受众的差异性,要基于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文化表达方式进行针对性讲述,从而摆脱“自说自话”的传播困境。深入了解各个国家地区对中国现存的误解与偏见,以更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叙述故事。实际上,海外受众对中国故事有着浓厚兴趣,传播主体一定要找准角度,可选择能够真正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传递普适情感,引发受众共鸣,减少枯燥之感,才能讲好中国故事[3]。下面便列举两个相关实例。
比如,2018年,梨视频平台创作了关于福建龙岩火车站施工的短视频新闻,视频中介绍了福建龙岩一火车站进行站台线路转换施工,动员了1500余名施工人员,仅用9小时便完成所有工作。该视频也获得了特斯拉总裁马斯克的点赞与转发。这一真实新闻事件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基建的故事,有效塑造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又如,关于中国脱贫攻坚的短视频新闻《悬崖村网红》,向受众讲述了贫困山村阿土列尔村在政府的帮扶之下,成功修建通往山下的钢梯、实现通水通网通电、发展旅游事业等脱贫故事。
视频以“网红”某色拉博的视角,向受众展示了悬崖村修路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对我国精准扶贫、扶贫扶志的直观写照。实际上,不管是中国扶贫,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或者是微笑带给人们的友善和真诚,都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价值观与审美情怀,能够超越肤色、语言和国界。可见传递普适情感能够引发受众共鸣,让中国故事讲得更具人文情怀,实现更加深远的传播[4]。
(四)掌握短視频新闻海外传播规律
为了让中国故事能够更好地传播至海内外,应掌握短视频新闻的海外传播规律。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人们不再一味地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更倾向于基于社会关系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并进行二次传播。所以,短视频新闻的海外传播应当与社会关系相融,极力打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朋友圈”。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由“朋友”发声有助于传播中国故事。“丝路书香”工程已经在海外成功出版了15部“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的图书。虽然图书与短视频有所区别,但成功经验仍然值得借鉴。短视频新闻创作一定要重点思考如何融入“海外关系”,唯有把握传播规律,通过“朋友”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才能让好的中国故事传播得更广。
另外,还要确定海外受众接收信息的主流渠道,掌握相关渠道的传播特性,与短视频新闻建立联系与消除差异。通过针对性传播凸显短视频的优势,向海外受众讲好中国故事。近些年,主流媒体在创作短视频新闻时也逐渐从只为政府发声拓展到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在短视频新闻中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娱乐元素、生活气息和基层环境[5]。所以,在今后的短视频新闻制作与传播过程中,需要尽量规避行业过于娱乐化的情况,应由专业新闻编辑根据用户提供的视频原材料制作短视频新闻,确保新闻价值。
在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外宣类短视频新闻创作必须认真审视目前在内容、理念、手法等方面遭遇的困境,不断革新传统新闻媒体的创作思路与形式。文章提到了短视频新闻的创作必须借助高速发展的媒介技术,可以通过立足普通民众视角完成叙事、把握好意识形态宣传的“度”、传递普适情感引发受众共鸣、掌握短视频新闻海外传播规律等举措来讲好中国故事。
如此一来,我国便能借助短视频这一载体生产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且优质的短视频新闻,帮助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 吴梅君.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新闻短视频的创作与实践探索[J].中国编辑,2019(12):79-83.
[2] 黄娟娟.数据新闻短视频: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以“中国为什么能”系列数据新闻短视频为例[J].传媒,2021(18):66-67,69.
[3] 王建晔.用数据新闻短视频讲述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分析:以央视网《人民记忆:百年百城》为例[J].新闻传播,2022(4):39-40.
[4] 穆怀佳.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优势及发展策略分析:以抖音短视频新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8):76-78.
[5] 李文珍.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应用价值探讨[J].新闻采编,2022(2):48-50.
作者简介?戴梯,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