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芊
摘 要 由于词类辨析本就是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中学语文词类辨析更成为教学难点。汉语词语的形态本就不发达,难与句子成分进行迅速对应。同时在多样的文学作品中汉语词语更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学生辨析的难度。因此本文将从“依句辨品”概念内涵入手,尝试说明如何运用“依句辨品”提高教学中学生词类辨析能力。
关键词 依句辨品 词类辨析 语文教学
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词语的形态并不发达。这导致汉语词类无法像西方语言一般,通过形态变化与句子成分进行迅速对应,同时也使得句中词语类别的辨析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汉语词类的辨别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不仅如此,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在中学阶段需要掌握三类语文常识,其中一类为: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因而词类辨别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从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开始,学生就会接触到汉语名词的概念。第10课、第14课、第16课的课后补充内容,又陆续向学生介绍了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的概念。以上词类学生还能勉强判断出来。但是从七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则要继续学习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和拟声词。在新旧皆知识未完全消化之时,加之汉语语法有“依句辨品”的特点,学生的词类辨别结果会与理论知识冲突,进一步造成知识混乱。因此,本文将从“依句辨品”理论入手,尝试展示“依句辨品”在中学语文中运用,提高学生词类辨别的能力。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到: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意思是词语类别需要依据它所在的句子进行辨别,离开句子则无法辨别。先生也曾解释过: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上无从分别;必须看他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这一个词属于何种词类。
虽然这看上去与“固有的”从意义划分的词类有所冲突。实则不然。刁晏斌在《黎锦熙“依句辨品”说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中提出“依句辨品”中的“品”是由意义的不同而分出语法类。是辨别词的语法功能。黎锦熙先生也强调从功能入手来明确汉语确切的词类归属及其特点。这在学界尽管有些争议,但应该说是比较符合汉语词类的实际的。
《文法》的第一章第6节的词类和句法关系中,黎锦熙先生针对“国语的词类,词性上既没有严格的分业,就得多从句法上辨别出它的用法来。”给出了一个例子:
“譬如一个‘人字,一望而知其为名词,但若不举出句子来作例,就可证明用法无限制。因为它有时也做动词用,如〔“人”其人〕,有时又可作形容词用,如普通语词的 〔“人”熊〕 〔“人”参〕 〔“人”鱼〕都是。人字在所表观念性质上,是一个纯粹确定的名词,并不像西洋文字有种种形态变化,不必跟他们一样說词类转变,只须从句法成分上辨别出它的用法来。”
我们试着将“人其人”中第一个“人”标记成人1,第二个“人”标记成人2。该句原文为“人其人,火其道”,意思是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人1和火都在句中做谓语,是名词作动词的一个活用。可见人1本为名词,但是该句中受位置和职务的影响作了动词。
再试着将“人熊”“人参”“人鱼”中的“人”都标记为人3。虽然这几个词语现在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但在取名的时候也是有所考量的,如“人熊”特指长得像人的熊类,“人参”指的是酷似人形的参类,“人鱼”一种长着人身鱼尾的神秘水生动物。从句法结构上可见人3都是作为定语,修饰后面的三个名词类的中心语,所以人3在这三个词语中为形容词,而非名词。
由以上例子可知,即使是第一眼就能判断出类别的词语,放置在不同句子中,该词语也会受句子影响而出现新的用法,与固有类别并不一致。因此,在中学语文词类辨别的教学过程中,不应仅停留于对词类固有类别的填鸭式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依句辨品”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试以2019-2020年南京市玄武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中的第4题为例,进行探讨。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那一曲“红楼”几百年的浅吟低唱。
A.名词 数词 形容词 B.代词 量词 形容词
C.代词 数词 动词 D.量词 代词 形容词
在原题中的三个加点字中,最容易被判断出来的是作为量词的“曲”,其次是做代词的“那”,最后才是作为形容词的“浅”。因此本文我们只讨论“浅”的词类辨析。
我们试将原句标记为例1。虽然《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在1044页对“浅”给出了八种释义,其中七种标注为形容词词性。分别是:
①【形】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跟“深”相对,下②-⑤同)
②【形】浅显
③【形】浅薄
④【形】(感情)不深厚
⑤【形】(颜色)淡
⑥【形】(时间)短
⑦【形】(程度)轻;不严重
⑧稍微
可以看出,义项②-⑤是从义项①引申出来的,词义⑥和⑦分别可以对时间和程度进行修饰,即被修饰的词语都是名词。笔者尝试将这七种意思带入例1,发现这些释义都无法对“浅吟低唱”进行恰当的解释。因为“浅吟低唱”的“浅”,既不会表示为时间短,否则与句中的“几百年”的时间概念相矛盾;也不会解释为程度轻,否则与原句赞颂“红楼”的情感色彩相矛盾。所以,直接套用词典中“固有”的词类标注和释义都无法准确地进行判断。故而,孤立地对例1中的“浅”进行辨析并判断其为形容词的做法是不够严谨的。
因此,首先应将“浅”还原回例1中,分析“浅”的语法作用。虽然从小范围的句法上看“浅吟低唱”这个词组是“副词+动词”的结构,但是从大范围语义语用的角度看,例1中的“浅吟低唱”整个结构在句子中是表示一件事、一个行为,应该属于是名词结构。进一步得出“吟”是名词,“浅”为修饰名词的形容词。
以上结论与字典中“浅”的固有词类是一致的,在此笔者不禁提出一个疑问,难道“浅”在所有的句子中都是形容词吗?下面,我们通过变换分析来进一步验证上述“依句辨品”所得到的结论。笔者尝试在保证原句句意不变的情况下调换句中词语语序,得出以下例句。
例2:那一曲红楼几百年地浅吟低唱。
例3:那一曲红楼浅吟低唱了几百年。
例4:浅吟低唱几百年的那一曲红楼。
例5:几百年浅吟低唱的那一曲红楼。
例2中“浅吟低唱”做谓语,“几百年”变成修饰“浅吟低唱”的状语。因此“浅吟低唱”为动词词组,进而可以判断“浅”为修饰动词“吟”的副词。
例3中“浅吟低唱”做谓语,“几百年”变成修饰“浅吟低唱”这个动作的时间补语。“浅吟低唱”依旧是动词词组,“浅”为副词。
例4中“浅吟低唱”做定语,修饰“红楼”的动作状态。“几百年”做“浅吟低唱”的时间补语。故而“浅吟低唱”是一个动词词组,“浅”为副词。
例5与例4有相同之处,“浅吟低唱”做定语,修饰“红楼”的动作状态。只是“几百年”在该句中做“浅吟低唱”的状语。“浅吟低唱”是一个动词词组,“浅”为副词。
综合以上例子,可以发现除了例1中的“浅”为形容词,其他例子中“浅”皆为副词。在副词作用占比大的情况下,原句的“浅”为形容词是一种巧合吗?
答案是否定的。
金陵的山水城林,古砖旧瓦,都与文学有着莫大的渊源,有山的庇护,有水的滋养,六朝粉黛的余香仍在,乌衣巷有旧时王谢的风流,半山园有王安石晚年的驻留,更不必说那一曲“红楼”几百年的浅吟低唱,作为“天下文枢”的南京,當选“世界文学之都”乃实至名归。
结合原题所在原文,我们不难发现,例1中“红楼几百年的吟唱”与前文“王谢的风流”,“王安石晚年的驻留”,在句式方面非常对称。相当于“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样,属于标准名词句。因此可知原句的“浅”为形容词,既不是直接照搬字典释义,也并非小概率的巧合,而是作者的别具匠心。作者将“浅吟低唱”作为一个完整事件,展现“红楼”的百年影响。同时将其与前文的风景、名人事迹相照应,把一个个意象串联起来,为南京“天下文枢”的形象塑造做铺垫。
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言“讲词类要在句子中讲,这样词类才能获得生命,才不是静止的标准,才不是解剖下来的尸骨头,才有生命力。”“依句辨品”并非是单从句子的角度出发辨析词语类别,而是需要跳出固有词类的框架,从具体的句子角度甚至是作者行文用意等角度剖析词语的用法,进而辨析词类。初中阶段的汉语词类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基础汉语语法,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意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更需要教师将“依句辨品”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善用“依句辨品”的习惯,提高词类辨析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有生命力和温度的词语的同时从容应对不同句子中词类辨别。
[作者通联:南昌市启华双语学校]
在与课程目标相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延伸、拓展、整合及重构,创设、开发以跨学科教学为抓手、面向真实生活及情境的实践活动及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培养兴趣、拓展视野、健全心智,持续推动学生学习力和发展力提升,切实把课后服务打造成落实“五育”的重要支撑。
课后服务内容不必追求多而全,而应从地区和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形成有特色、供需匹配、精而美的服务内容体系。“多而全”的课后服务不仅消耗了学校大量资源、冲击正常教学秩序,也使得教师“反向增负”问题突出。学校应转变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形式化的数量扩张理念,要在充分挖掘有特色、可获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调研,以优质供给为抓手,以需求为导向,推出供需精准匹配的优质课程和服务。
当下,不少学校采用“1+N+1”的课后服务模式,两个“1”分别是答疑辅导和延迟托管,“N”是各种课后活动。一方面,不必机械化地分割“1”和“N”的时间权重,而应结合学生对学业辅导及兴趣拓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对于“N”的设计,不同学校要切实考虑本校基础资源、教师资源及教师负荷情况,以及所在地区可获得的社会资源来设计课程。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科创类的项目和活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区,可聘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开设相关社团课程;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让青少年了解和学习党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农村学校可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农场资源和户外实践基地,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环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等。
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作用,以做优做强数字化教育和学习资源,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推动课后服务资源均衡发展。一方面,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平台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内容设计,教师可利用平台资源开展联合教研、经验交流等,将平台资源充分融入课后服务的项目及活动中,不仅可以弥补一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项目和活动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也可减轻教师压力,还可促进线上线下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利用平台广泛征集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优秀课程和经典案例,开发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数据库供农村中小学校按需使用。还可针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开设课后服务“双师”课堂、搭建线上答疑及辅导平台,进一步提升优质师资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陈超凡,《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0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