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胜男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4;2.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12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9月12日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到生态保护补偿的绿色保险开发中,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范围;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当中提到要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促进绿色保险的发展。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保险在加快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气候及环境风险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绿色保险是在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中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天气风险及巨灾等绿色保险产品。同时,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与节能减排等有关的风险管控手段都可以作为绿色保险的延伸领域,为绿色保险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绿色保险作为一种管理环境风险的工具,可以起到助推经济效益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参与到绿色保险的开发和设计中,绿色保险在多个领域中凸显出重要的作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目前已在多个高风险行业中实施,例如石化、重金属等。截至2021年6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已为全国3 000多家企业提供了累计超过30亿元的环境污染风险保障。截至2020年,平安产险为近4 000家企业提供了环境污染责任风险保险,总保额超200亿元。此外,平安产险还陆续开发了草原生态险、渐进污染责任险、生态损害责任险等险种,并在三峡集团多元化清洁能源转型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光伏、海陆风电等多个项目的保险保障。中国人保集团目前已为7 000多家企业提供了超过140亿元的保险保障。在绿色能源方面,太平财险为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风电工程项目、中国水电集团、印尼开山地热电站累计提供了20多亿元的风险保障。在绿色金融体制方面,绿色保险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产业基金等方式,向绿色基础建设和清洁能源等方向投资实践,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发挥了其重要的资金优势。[1]此外,森林草原保险也得到大力发展,2020年提供了高达1.65万亿元的风险保障。目前,绿色保险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部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以促进绿色保险体系的建设,具体见图1。
图1 支持绿色保险发展相关文件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绿色保险近些年发挥了重要的风险保障功能,保险保障在2018至2020年累计高达45.03万亿元,支付赔款533.77亿元。其中,2020年绿色保险保额18.33万亿,较2018年增加6.30万亿元,年均增长23.43%;2020年绿色保险赔付金额213.57亿元,较2018年增加84.78亿元,年均增长28.77%,高于保费年均增长6.81个百分点。[2]
在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绿色保险要把握好新格局下绿色低碳带来的新机遇,提升绿色保险发展水平及服务能力。发展绿色保险有助于绿色金融需求的不断扩大,对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进程中,企业会遇到气候风险、环境风险等诸多问题,保险在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保险通过事前准备和事后的风险保障,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在低碳转型中的风险问题。同时,针对一些行业的强制保险,可以减少企业过度投入到环境风险较大的投资活动中,在绿色经济的角度上,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生态社会效益。因此,绿色保险在助力企业降低低碳转型中的经营风险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绿色化转型是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这其中的重点工作在于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迈进,降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而绿色保险凭借其优势可以为企业在节能环保及研发过程的风险提供保险保障,同时,在融资支持和科技保险服务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增信,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促进节能环保成果的转化,为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内生动力。绿色保险在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的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绿色保险迎合了保险行业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对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保险业相关的绿色保险产品种类较少,无法满足相关企业对于各类气候、污染损失的风险需求,因此,大力发展绿色保险,进行绿色保险产品的有效创新是推动保险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然需要。
绿色保险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保险公司缺乏历史损失数据,在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时,由于企业间的风险差异较大,使得保险公司在进行风险损失的量化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使得保险企业必须引进相关的技术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于开发新的绿色保险产品而言,保险公司需要具备专业的研发团队和较高的承保能力,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普遍比较缺乏具备环境、生态等复合知识的专业人才,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保险公司大规模开展绿色保险的承保工作。这些都是绿色保险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缺乏投保动力是目前绿色保险推广遇到的又一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对绿色保险的了解不足,不清楚相关险种的保障内容,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绿色保险对于自身企业的益处,加之一些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也很少有相关险种的赔付经历,因此对于绿色保险保障的获得感相对较低;第二,对环境高风险企业的法律约束较弱,对于污染企业的追责力度不强,使得一些企业缺乏投保动力;第三,市场目前的绿色保险产品无法完全覆盖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绿色保险在我国的落地实施。[3]
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问题与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但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015年至2017年间,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企业的数量和保费收入呈上升趋势,保险费率有所降低,但从全国范围看,投保企业数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中的比例仍然较低,同时存在环境责任险费率高于一般责任险费率的问题,投保规模和产品性价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绿色保险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险种相比较,环境风险的个体差异化比较大、损失结果量化不易确定,增加了保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费率厘定的难度,因此,立法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绿色保险的发展。目前,我国绿色保险制度的相关法律不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比较笼统,缺乏规范的行业指引标准,实际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地方在推行绿色保险时缺乏法律依据;而且由于对环境保护的主体和责任界定不清,对污染者追责力度不足,企业违法违规成本低,无法有效提高投保企业的积极性,使得绿色保险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一定阻力。
例如,我国已经在某些污染高风险企业实施强制保险试点并给予环保专项资金的激励政策,但对于环境责任保险并没有强制的法律要求,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进而减少保险费用的开支,使得绿色保险的落地实施存在一定困难。
1.为绿色保险提供法律政策支持
针对目前绿色保险法律缺失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完善绿色保险立法,从投保模式、赔付责任、投保义务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政府要履行好监管职责,对绿色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企业拒保等违规行为及时进行行政处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同时进行经济处罚,处罚金额要高于投保所需缴纳的保费,以激励企业积极投保绿色保险。只有健全的法律和政策支持,才能保证绿色保险的顺利实施。[4]
2.健全绿色保险的管理机制
政府在绿色保险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应为绿色保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投保企业和承保公司进行资金补贴,分担企业和保险公司的压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构建好绿色保险的服务体系,从事前预警到事中响应再到事后的措施,做好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服务。
3.面向公众开展绿色保险知识普及
公众及企业对风险的认知程度是影响绿色保险实施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绿色保险的宣传工作,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向企业和公众传导绿色、生态的可持续环保理念,促使利益相关方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了解绿色保险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主动参保绿色保险,为绿色保险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发展的土壤。
1.积极开展绿色保险相关培训
为引导企业认识到开展绿色保险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对企业的培训工作,将政策性文件及优惠政策进行宣导,并针对企业现阶段存在的投保痛点问题给予分析,进行行业内交流,将一些行业成熟的绿色保险经验在薄弱企业进行推广,有针对性地逐步开展绿色保险的试点工作,促进绿色保险的实践运用。
2.探索科技化转型,促进绿色保险产品创新
为了切合不同行业的企业的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应提升市场的分析能力,积极探索科技化转型发展。可以建立绿色保险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技术,有针对性地推出绿色保险的创新型产品,可以在费率、赔付标准等方面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进行区别设计,从而更好地将保险产品与企业的现实需求相匹配,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缺乏专业的绿色保险人才,是各家保险公司面临的普遍问题。为满足保险企业的用人需求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从保险公司内部选拨人才,聘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生态环境、大数据算法、相关金融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以满足相关岗位的业务需要;第二,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联合培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绿色保险人才队伍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