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比较分析

2022-08-08 07:44:02施南奇
职教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苏锡常职教园区

□施南奇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要求[1]。而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即是突出区域职业教育特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苏锡常地区是我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密集、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实践者,早在2002年苏州和常州分别建立了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无锡藕塘职教园区也于2006年建立。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使得三地职教园区在办学模式及教育功能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园区特色,但三地职教园区有着共同的发展理念,即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教育为特色,旨在促进地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产学研合作,以培养更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建设实践进行比较和探析,对总结我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制度模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区域职教园区建设是汲取了工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建设的经验,将有限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技能的积累,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2]。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虽都秉持职业教育集约化特色化的发展理念,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均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规模、类型及目标定位。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整体规模较大且类型丰富,涉及本科、高职、中职和其他专业学校共计14 所,在校师生近10 万人,所处地理位置跨越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有中、高职院校共计8 所,在校师生近8 万人,位于无锡惠山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无锡城市发展规划的“五大中心”重点项目之一;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代表性”教育园区,5 所入驻院校均为理工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师生近7.6 万人,位于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唯一的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和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见表1)。

表1 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二、多维视角下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办学模式特征比较

(一)功能定位的视角

1.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多层次和类型融通发展。大力推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苏州国际教育园区通过改革人才培养和招生模式,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完善建设标准、深化三教改革、构建运行机制、健全评价体系等措施,推进普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开放衔接[3]。同时,鼓励园区内院校开展非学历职业教育,搭建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培训平台,营造适应地区行业或岗位技能培养的职业环境。

2.无锡藕塘职教园区:中高职教育一贯式发展。通过招生体制机制创新,如五年制招生、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入学等多元招生途径,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打通了园内中高职教育之间的隔阂,实现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沟通[4]。同时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在教育园区实施中高职“3+2”或“3+3”,中职与普通本科“3+4”或“5+2”,通过长学制模式不断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技术专精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职业教育长效培养提供了畅通的通道。

3.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在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汇集了常州5 所高职院校(建园时全市共5 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院校2 所,省示范性院校3 所。作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园区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聚群优势,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和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推动形成了“经科教联动紧密、产学研合作深入、校所企共赢牢固”的高职教育园区创新发展模式[5]。

(二)空间管理的视角

1.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城园一体型发展。城园一体型职教园区是将教育园区建设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以优化城市生态和空间结构,从而构建城中有校、校中有城的城园一体发展模式。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在选址上依城市风景区而建,跨越吴中经济开发区和苏州高新区两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人文自然环境与教育产业环境兼具,改变了以往院校孤立分散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园区与城市的融合与协调,形成了集教育、科技、文化及旅游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大学城[6]。

2.无锡藕塘职教园区:城市新区型发展。城市新区型职教园区建设是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同时,促进城市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以有效发挥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和缓解老城区的空间压力等社会功能。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无锡藕塘职教园区在建设之初,园区所在街道即“撤镇设街”,与职教园区实行“街园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园区占地面积2 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0 万人,形成了集职业教育、商业、企业、生活区融合的城市新区型职教园区,是无锡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一环[7]。

3.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产园融合型发展。产园融合型职教园区是将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二者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融为一体,促进产园双向互动、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遵循“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自建园以来,在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及资金扶持下,依托各辖市区和科教城高新技术企业与人才集聚优势,搭建融高职教育园区、科技园区、企业园区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创新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化基地、高水平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化基地[8]。

(三)特色建设的视角

1.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多元融合,开放式办学。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院校拥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院校达14 所,为园区实现开放式办学,打通传统狭隘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先天条件。一方面,可以将不同门类的学科专业和师资力量集于一处,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职教园区的规模效应和辐射功能,入驻院校层次梯度鲜明,使得不同类型教育从“共生”到“共建”再到“共融”,在各个院校保持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的同时,相互取长补短、错位发展,从而促进职教资源的整合和职教体系的构建。

2.无锡藕塘职教园区:类型丰富,多样化办学。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是无锡藕塘职教园区的重要特征,从院校层次上看,园区内中、高职院校共8所,涵盖了中高职教育的多种办学形式,如高职院校、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从院校类型上看,园区内8 所院校共涉及4 种院校类型,尤其是其中的4 所高职院校共涉及理工、财经、艺术3种院校类型,为满足地区不同类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3.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类型专一,聚向化办学。院校类型高度集中是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突出特点,作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园区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聚群优势,集中自身优势资源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大类的相关专业建设上。专业设置上高度聚焦本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对标常州“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轨道交通、新型纺织服装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园区内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9]。

三、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建设的实践启示

(一)强化政府主导,做好职教园区“顶层设计”

由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于职教园区建设与发展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地方政府在职教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统筹性”和“主导性”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苏锡常三地政府长期以来均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常州为例,通过长期持续的政策和制度规范、示范性建设和创新试点,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统筹和引导作用(见表2)。地方政府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作为使得三地职教园区能够不断适应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园区院校协同发展上做到目标明确和执行适当。

表2 常州地方政府文件中关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相关表述

(二)契合地区产业,增强专业建设适配性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区域内各职业院校不断的自我发展和突破[10]。职教园区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促使园区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紧跟地方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以高职专业大类布局情况来看,2021年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14 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数539 个,涉及18 个专业大类,专业数量位列前四的大类完全重叠,分别是电子与信息、装备制造、财经贸易、文化艺术等四个与苏锡常以至长三角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大类,体现了三地职教园区在专业布局上紧跟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见表3)。

表3 2021年三地园区14 所高职院校专业大类布局情况

(三)发挥集约优势,提升职教资源质量

三地职教园区在加强职业教育基础性资源建设上始终不遗余力。从“双师”队伍建设、高级职称专业教师比例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职业教育资源指标看,三地职教园区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均优于三地及省均水平(见表4)。以“双师”队伍建设为例,2020年三地职教园区14 所高职院校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校均比例达到84.48%,高于省均水平近5 个百分点,远超国家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的建设目标[11]。此外,三地职教园区高职院校在国家和省级骨干专业(群)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双师型”教育培养培训基地等重要指标上均表现突出,体现了职教园区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引领带动性。

表4 2020年三地园区高职院校教育指标对比

(四)突出类型特色,激发院校办学活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教园区要办好,还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如前所述,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在办学模式上虽各有不同,但均秉持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尤其注重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和“试验田”的战略作用,为园区院校在“省部共建”“技能型社会”“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职业教育改革重难点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坚持示范引领,打造职教园区品牌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适应性要求尤为突出,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始终将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视作自身发展的“生命线”,把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穿于园区办学的各个环节。一是要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以高职院校为例,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共有14 所高职院校,院校数量仅占苏锡常高职院校总数的41.2%,但三地职教园区高职院校中共有“双高计划”建设校6 所、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8 所、国家优质专科高职校6 所,三项指标占三地高职院校总数比重分别达到75%、83.3%、80%,充分体现了三地职教园区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效。二是要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载体。三地职教园区汇集了一大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联盟、产业学院和实验实训基地,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地方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有机衔接。

四、结语

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结构性工程,需要“政—园—校—企”等多方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综上所述,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分别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道路,但也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规模发展、校际沟通渠道不畅通、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低等我国职教园区建设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三地职教园区应深入贯彻《意见》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总结自身和借鉴它者,从而提升职教园区办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苏锡常职教园区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机电项目浅析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12
园区的开放样本
商周刊(2018年24期)2019-01-08 03:30:3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0
苏锡常地区国控污水处理厂氨氮排放特征研究
环境科技(2016年1期)2016-11-08 12:17:40
近30年来苏锡常城市增长形态过程与聚散规律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