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
网友无以为名问:想请教一下钟先生,梅尧臣《和王仲仪咏瘿二十韵》中“内疗烦羊厣,外砭费针颖”的“羊厣”是什么意思?如能指教出处就更好了。
钟振振答:“羊厣”二字,在古代文献里,仅见于宋梅尧臣此诗。但此诗作者一作王安石,见南宋李壁《王荆公诗注》卷二,诗题作《汝瘿和王仲仪》,而“羊厣”作“羊靥”。李壁注曰:“《本草》疗气瘿方:羊靥一具,去脂,含汁,尽去之便差(按,同“瘥”,病痊愈)。”
“羊靥”,即羊的甲状腺,是治疗瘿疾即颈瘤(俗称“大脖子”,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包括甲状腺肿大)的一味中药材。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四《解毒杂治方·瘿瘤》篇载有“五瘿圆方”:“菖蒲(二两)。海蛤,白敛,续断,海藻,松萝,桂心,蜀椒,到挂草(按,即“倒挂草”),半夏(各一两)。神曲(三两)。羊靥(百枚)。右十二味治下筛,以牛羊髓脂为丸如梧子大,日服三丸。”
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二三《瘿病方一十八首》中有“《古今录验》疗气瘿方(晋州熙公奏徐公方)”:“问荆(一两,出海岛)。羯羊靥(五具,去脂,炙)。白敛,椒目,甘草(炙,各一分)。小麦曲末(二两,熬)。右六味,捣筛为散。羊靥一种,别捣为末。相和好浆浸,更捣作丸如小枣大。一服五丸,无禁。又方:羊靥一百枚,暖汤浸,去脂,炙。大枣二十枚,去皮。作丸服。忌慎如常药法。又方:取羊靥一具,去脂含汁,汁尽去皮。日一具。七日含便差。”
又《气瘿方一十首》中有“《广济》疗气瘿气胸膈满塞咽喉项颈渐粗昆布丸方”:“昆布(二两,洗去咸汁)。通草(一两)。羊靥(二具,炙)。海蛤(一两,研)。马尾海藻(一两,洗去咸汁)。右五味,蜜丸如弹子,细细含咽汁。忌生菜、热面、炙肉、蒜笋。”
又《五瘿方八首》中有“《千金》疗石瘿劳瘿泥瘿忧瘿气瘿方”之“又方”:“菖蒲(二两)。海蛤(研,一两)。白敛(一两)。海藻(洗,一两)。松萝(一两)。桂心(一两)。椒(汗,一两)。羊靥(百枚)。半夏(一两,洗)。续断(一两)。神曲(三两)。到桂草(按,当作“到挂草”,即“倒挂草”)(一两)。右十二味,捣作散,以羊牛髓和为丸如梧子。日服三丸。忌羊肉、生葱等。”
此外,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二、明孙一奎《赤水元珠》卷三、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一一七、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上、清程林《圣济总录纂要》卷一九等医药学典籍所载治瘿诸方、诸药材中,亦有“羊靥”。因为我们讨论的对象是北宋诗,而这些典籍都编撰于北宋以后,非北宋人所能阅览,就从略不赘引了。
要之,“内疗烦羊厣,外砭费针颖”云云,是说治疗瘿疾,内科治疗靠服用羊靥,外部治疗则靠针砭。
【附及】
王仲仪,即王素(1007—1073),与梅尧臣(1002—1060)年辈相若,而长于王安石(1021—1086)。
又,此诗见梅尧臣《宛陵集》卷二七,而不见于王安石《临川集》。
综合考虑,窃以为断此诗为梅尧臣所作,较为近是。
此味中药材,在古代文献里,除了“羊厣”“羊靥”,还有书作“羊黡”者,见明朱橚《普济方》卷二九四、卷四五。
治疗瘿疾的同类中药药材,还有“猪靥”,见宋王衮《博济方》卷二,亦见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明孙一奎《赤水元珠》、王肯堂《证治准绳》、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有“鹿靥”,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还有“牛靥”“旄牛靥”,并见《本草纲目》。
诗友守望杏坛问:宋杨万里《立春新晴》诗曰:“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亮度竹来。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刚道老相催。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求教钟先生,此诗颈联该如何理解?
钟振振答:这首七言律诗见杨万里《诚斋集》卷一《江湖集》。
杨万里的诗,基本上是按写作日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此诗前有《壬午初秋赠写真陈生》,后有《癸未上元后永州夜饮赵敦礼竹亭闻蛙醉吟》,可知此诗作于壬午年的腊月,下一年的立春日来得早,在癸未年正月之前。
“壬午年”,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这一年,杨万里三十六岁,在永州零陵县(已废,入今湖南省永州市)任县丞。
“山村”,写此诗时,杨万里当因事在县内的乡村,不在县城官署。
“战未回”,此年的前一年,即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亲率大军南下侵宋。十月,宋高宗下诏抗金。同月,金将完颜福寿等在辽阳(今属辽宁)发动政变,拥立东京留守完颜褒为帝(即金世宗)。而南侵金军已进占宋之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十一月,完颜亮亲率金军欲自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对岸渡长江,被宋军击败;转至扬州,为部下所杀。十二月,南侵金军北撤,宋军乘势收复失地。至绍兴三十二年全年,宋、金双方仍处于战争状态。正月至二月,两军争夺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二月至五月,两军争夺熙州(今甘肃临洮一带)、河州(今甘肃临夏一带)、德顺军(今甘肃静宁一带)。四月至五月,两军争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十一月,金以十万大军屯驻河南,拟渡淮河伐宋。
“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二句,是说我现在虽身处零陵县的一个小山村,哪敢怜惜自己远离京城临安(今杭州)?比我更远、更艰苦的还有边防前线的将士们,正准备与大举南侵的金兵作战,没能回还呢!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对前方将士的关切之情。
诗友守望杏坛问:宋陆游《忆昔》诗曰:“忆昔梁州夜枕戈,东归如此壮心何。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今日扁舟钓烟水,当时重铠渡冰河。自怜一觉寒窗梦,尚想浯溪石可磨。”求教钟先生,颔联该如何理解?
钟振振答:这首七言律诗见陆游《剑南诗稿》卷六八。
陆游的诗,也基本上是按写作日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此诗作于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秋季,诗人时年八十二岁,已致仕三年,闲居在山阴(今已废,入浙江绍兴)。
“蹉跎”,有虚度岁月,失意,衰退等多重含义,在此诗里,都说得通。
“邯郸步”,典故的原始出处是《庄子·外篇·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又见于《汉书》卷一上《叙传》上载汉班嗣报桓生曰:“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邯郸,今属河北,战国时是赵国的都城,相传当时那里的人走路的仪态很优美。陆游此诗所谓“已失邯郸步”,是自叹蹉跎岁月,书生老去而风华不再的意思。
“敕勒歌”,此歌名见《北齐书》卷二《帝纪·神武》下:“(武定四年)九月,神武(按,东魏大将高欢)围玉壁以挑西师(按,指西魏军)……顿军五旬,城不拔,死者七万人……神武有疾。十一月庚子,舆疾班师…… 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作《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北史》卷六《齐本纪》上所载略同。但二书都未记录歌词。
此歌之词,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六《杂歌谣辞》:“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词前,编者引《乐府广题》(按,沈建撰,时代未详)曰:“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卜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
此歌词又见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敕勒歌》条:“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文本有二字与《乐府诗集》不同,即“笼盖”作“笼罩”,“草底”作“草低”。“笼盖”“笼罩”,其义无别。“草底”“草低”,则后者文义较胜。
陆游作此诗的开禧二年,韩侂胄当政,发动了对金国的“开禧北伐”。四月,宋军不宣而战,攻取了金国泗州(今江苏盱眙一带)等地。五月七日,宁宗正式下诏伐金。但截至陆游作此诗的秋季,宋军北伐诸军除毕再遇部,全面受挫,败局已现。而一生呼吁北伐以收复中原的诗人,对此次北伐,仍抱有希望,并为自己年老力衰,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而感到遗憾。“悲壮空传敕勒歌”,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悲壮的心情。
此句需与末句“尚想浯溪石可磨”对读,我们对陆游此时的这种心情,才能理解得更为深切。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诸将击破安史叛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其年秋八月,元结撰《大唐中兴颂》。十年后,代宗大历六年(771),又请颜真卿大字楷书,夏六月摩崖刻之于浯溪(在今湖南祁阳)。陆游此诗末句,即用此典故,说自己虽不能上战场杀敌立功,但撰写“大宋中兴颂”,歌颂北伐胜利的才力还是有的。
令人悲愤的是,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便仓促用兵,开禧北伐以南宋的惨败而告终。诗人为北伐胜利而撰写“大宋中兴颂”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网友逊哥儿问:辛弃疾《鹧鸪天·再赋牡丹》词曰:“去岁君家把酒杯。雪中曾见牡丹开。而今纨扇熏风里,又见疏枝月下梅。 欢几许,醉方回。明朝归路有人催。低声待向他家道,带得歌声满耳来。”我对最末二句,百思不得其解。恭请先生拨冗指津。
钟振振答:这首词通篇都费思量,不仅末二句而已。勉为其难,说一说我的读解,不知是否道着。
题作“再赋牡丹”,乍一看来,似乎是咏物词。但通篇咏及“牡丹”的,只有第二句“雪中曾见牡丹开”。而牡丹一般暮春三月才开,宋代还没有玻璃暖房,没有塑料大棚,冬季冰天雪地,怎么会有“牡丹开”呢?
又,“纨扇”是用高级丝织品做扇面的团扇,夏日所用。“熏风”,夏天的风。语本旧传虞舜所作《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而梅花一般在冬春之际开放,夏天怎么会“又见疏枝月下梅”?
玩味再三,词人所赋之“牡丹”,似非作为花卉的牡丹,它很可能是请辛弃疾喝酒的那位朋友家里的一位歌妓的小名。宋代的富贵人家,多蓄养家妓,召客饮宴时,以音乐歌舞侑酒陪欢。
这样理解,全词就豁然贯通了:去年冬天在朋友家对雪饮酒,曾聆听过牡丹姑娘美妙的歌声;今年夏天又到他家做客,再次聆听了牡丹姑娘美妙的歌声。不过,这回她已不是在雪中开放的牡丹花,而是在月下开放的梅花了!怎么知道唱歌的姑娘是同一个人呢?因为题目中只有“牡丹”,没有“梅”。
有朋友盛情款待,有好酒,有美人唱歌助兴,此宴自然甚欢。欢到什么程度?按老话说,是“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小雅·湛露》)。但酒醒了毕竟还得回家,因为“明朝归路有人催”啊。谁催?当然是夫人,用不着明白说出的。于是,才有最后两句。
最后两句是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他家”,只当一“他”字用,“家”不过是个人称的语尾而已。古无“她”字,男女第三人称都用“他”。回家后,怎么向“他”,夫人,交代自己夜不归宿的由头呢?且待我低声下气地说:“带得歌声满耳来。”——“只是在朋友家喝酒听歌来着!”话外还有话,你懂的,用不着多说了。
其实,词人未必真的“惧内”,他太太也不见得便是“河东狮子”。这不过是酒酣耳热之际,说个笑话自嘲,活跃活跃酒席间的气氛罢了。同时,这也透露出词人与这位朋友关系十分热络。
随手写写的游戏之作,没有什么大意思,但富有生活情趣,难得他写得如此传神!
最后,附送读者“彩蛋”二枚,或有助于对辛弃疾此词末二句的读解。
一,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中山悔》条引刘禹锡自述:“昔赴吴台(按,苏州),扬州大司马杜公鸿渐为余开宴。沉醉,归驿亭。稍醒,见二女子在旁,惊非我有也。(女子)乃曰:郎中(按,称刘禹锡)席上与司空(按,称杜鸿渐)诗,特令二乐伎侍寝。且醉中之作,都不记忆……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寻常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二,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下载:“小红,顺阳公(按,范成大)青衣(按,侍妾)也,有色艺。顺阳公之请老,姜尧章(按,姜夔)诣之。一日,授简征新声。尧章制《暗香》《疏影》两曲,使二妓肄习之,音节清婉。尧章归吴兴,公寻以小红赠之。”
诗友今昔问:宋吴文英《浣溪沙》词曰:“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铜花”是不是写荷花荷叶等枯萎了的情景?
钟振振答:不是。“铜花”是铜锈的藻饰词。
它首见于唐代李贺《昌谷集》卷四《长平箭头歌》诗:“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写的是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古战场上遗留下来的铜箭镞,锈迹斑斑如花。此后沿用于箭镞者,有宋人李复《潏水集》卷一一《过高平县》诗:“至今野土尽血色,古镞渍血生铜花。”
宋人又多移用于剑,如梅尧臣《宛陵集》卷五四《寄题知仪州太保蒲中书斋》诗曰:“侯方守边听胡笳,满屋蓄书凡几车。……老系战马向庭下,厨架整娖齐签牙。朝闻鸣鸡夕闻鸦,眼昏秋匣生铜花。”张方平《乐全集》卷四《老将篇》诗曰:“绣旗尘卷霞纹暗,古剑秋涩铜花青。”苏轼《东坡全集》卷一四《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诗曰:“土晕铜花蚀秋水,要须悍石相砻砥。”吕本中《东莱诗集》卷五《古剑歌》诗曰:“铜花欲尽秋水浑,尚有千年妖血痕。”《江湖后集》卷一三陈宗远《戏同舍与内竞》诗曰:“龙泉函气清,欧冶吐霞绮。干将堕龟文,莫邪潜漫理。藏锋金匣夜光芒,铜花玉晕相磨砥。”又卷一九敖陶孙《短歌赠临安友人》诗曰:“枯鱼对酒泪溅俎,雄剑夜吼铜花干。”张元幹《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曰:“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按,华同“花”)尘土。”
宋人陈造则移用于铜印,《江湖长翁集》卷一五《再用前韵赠高司理共八首》其六曰:“可孤煮饼分强韵,正使铜花涩印章。”
宋人方岳则移用于酒杓,《秋崖集》卷九《中秋》诗曰:“鸬鹚杓有铜花绿,最负今宵白玉盘。”
以上诸例,虽器物各各不同,但都是物理世界实有之物。而吴文英此词,“铜花”二字用得非常新颖。新在哪里?新就新在它和它所附着的,并不是真实的铜制器物,而都是比喻。
首先,词人把园林中的池塘的水面比作一面古铜镜。这个比喻,至迟南北朝诗里就有了。如南朝宋刘铄《寿阳乐》九曲其三曰:“梁长曲水流,明如镜。”谢庄《宋明堂歌》九首其七《歌白帝》曰:“百川如镜,天地爽且明。”南朝齐谢朓《齐雩祭歌》八首其二《世祖武皇帝》曰:“衢室成阴,璧水如镜。”北周庾信《周宗庙歌》十二首其九《皇夏·献明皇帝》曰:“文昌气似珠。太史河如镜。”南朝陈张正见《赋得鱼跃水花生》诗曰:“跃浦疑珠出,依池似镜浮。”释惠标《咏水》诗三首其一曰:“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到了唐代,诗人用得更多。如任希古《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曰:“萍叶疑江上,菱花似镜前。”元结《登白云亭》曰:“俯视松竹间,石水何幽清。涵映满轩户,娟娟如镜明。”白居易《初领郡政衙退登东楼作》曰:“山冷微有雪,波平未生涛。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温庭筠《西江贻钓叟骞生》曰:“晴江如镜月如钩,泛滟苍茫送客愁。”方干《僧院小泉井》曰:“片段似冰犹可把,澄清如镜不曾昏。”韦庄《润州显济阁晓望》曰:“清晓水如镜,隔江人似鸥。”陈陈相因,到了宋代已经用烂,不再新鲜。吴文英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池水如镜,而是巧借“铜花”二字来暗示——这就要说到“其次”了。
其次,词人用“铜花”二字来比喻池面上漂着的点点浮萍。浮萍是绿色的,铜锈也是绿色的,因此这个比喻用得非常贴切。既将浮萍比作了“铜花”,那么池面不就俨然是一面古铜镜了吗?而将“铜花”用于“古铜镜”,在吴文英之前,诗词里还未曾有过,可以算是他的原创。一个为读者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的比喻,一经词人巧妙地作了“陌生化”的处理,便熠熠如新,鲜活生脆了。
要之,“波面铜花冷不收”,直说便是“池面浮萍冷不收”。
“池面浮萍冷不收”,这个句子也很好,一读就明白。一读就明白,好处是不用读者费脑筋。但有的时候,有的读者,读诗还就喜欢费点脑筋。都像白居易那样把诗写得“老妪能解”,文化和智商都更高一些的年轻读者可能就不乐意了。因此,“波面铜花冷不收”还是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的。比较起来,它更耐读,更有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