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模式的内涵要素及建构研究

2022-08-06 07:16刘立清
教育观察 2022年19期
关键词:精准思政政治

郜 晖,刘立清

(1.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6;2.刘立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处,北京,100026)

一、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之思

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当下,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催生、发展和壮大。数据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当代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基础性作用。

(一)数字化生存已成为新时代标志

20世纪90年代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基于数字化媒介生产生活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新概念,他指出后信息化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比特(BIT,即Binary digit,二进制数据)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1]。人类所创造的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是一个依托数字化、用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虚拟平台。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物理时空,数字化时代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扩展,让大众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重构,生活成长于这个时代的个体都带有浓重的数字化底色。“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在学习方式、阅读方式、思维空间、交流与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他们的基本生存方式,时代风尚与传统价值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因此,当前的教育必须建立在数字化时代的思维上。在这样的环境下,构建符合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可见,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迁,教育的时空边界已非常模糊,教育信息呈现泛在化特点,人们对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的智能化、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要求将高校思政教育置于数字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大思政格局的建设要求高校充分调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加强思政育人,充分利用课程、课堂、教材资源、管理、组织、服务、实践、文化、心理、网络等育人途径,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平台,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多元化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化发展,实现国家思政教育目标与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相结合的精准化教育效果,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因此,着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智能化、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推动形成精准化模式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技术发展为思政教育精准化奠定基础

数字时代,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提供了可能的技术环境和支撑,在此基础上对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进行突破和革新成为可能。当今,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应用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人、财、物和知识、信息等要素空前广泛地联结起来,催生了教育决策、教育资源共享方式、教育传播途径的深刻变化。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建构、分析和挖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行为提供帮助;对大量有价值、可利用的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由依赖经验的“大水漫灌”向依托数据分析的精准化“温情滴灌”转变。[3]通过相关技术,大学生在校内生活足迹、网络空间的使用、社会实践足迹等都有迹可循,这些均能以数据的形式留存和呈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思想情况的变化及发展趋向。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即时反馈,能够更加客观地体现大学生生活全貌。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对海量数据加以科学分类、系统分析,进而根据个体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推送和定制服务。

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评价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认真思考时代发展的变化与诉求,加快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势在必行。

二、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的内涵与要素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指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加强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人群、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5]

相对而言,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多采用课堂讲授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不突出。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就是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即在数据驱动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个性化、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更加系统化、智能化和动态化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供给和评估,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的内涵

精准思政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6]。精准思政“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通过精准把握教育对象和情境,科学设计、精准供给教育内容,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精准控制教育过程,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精’与‘准’的有机统一”[7]。

在数字化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精准化,就要全流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细。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的探索就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技术支撑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全流程的精准育人模式,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判定、教育内容选择推送、教学方法运用、教育评价监测等多环节的精准把控和科学系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强调问题意识、目标意识、时效意识,关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方法的精准聚焦和精准发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以精准的教育教学模式满足教育对象日渐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将有助于改善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单一、线性传播、缺乏实时反馈的弊端,推动实现精准把握学生需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实时反馈、精准评估的思想政治教育闭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模式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和心理需求规律,在精准思维引领下积极探索和回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求的现实路径和方法。可见,“精准”是该模式的核心,在整个模式体系中既是目标又是实现手段。

(二)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的要素

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作为新时代具有创新性和变革性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由精准需求识别、系统精准供给、科学定制教育、有效数据治理和及时反馈评测五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在系统结构演化中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协同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1.精准需求识别

当前,信息生产的原创化和碎片化程度空前提高,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便捷而多样。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捕捉到有效信息,并根据社会价值传播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准确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就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做到精准需求识别,是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的基础要素,其后续工作的开展均有赖于对需求的精准识别和判定。

2.系统精准供给

实现思政教育的系统精准供给是高校精准思政教育模式的系统要素。思政教育要符合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资源和信息的交互呈现简单、多样、开放、分享等特点,这些特征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参与时代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方式、广度和深度。因此,高校必须构建好思政教育的内容成体系转换,塑造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新格局,形成与大学生兴趣点一致、乐于接受、关注点契合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系统精准供给。

3.科学定制教育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新时代,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和主动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高校要逐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方式,打破旧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资源建设、传播方式等方面的限制,突破思维定式和固有限域,寻找新路径新视野,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格局,创新方式方法,形成科学、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针对个性化需要开展科学定制思政教育。其中,实现科学地定制思政教育服务,是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科学定制需要在对教育对象有科学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制订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的教学方案。科学定制可以实现针对个体需求的精准服务、定点推送。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教学互动中捕捉到的学生学习诉求,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深入挖掘和拓展教学资源,进而根据需要开展教学活动。在定制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评估教学情况,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提前设计好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有效数据治理

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产生的大量数据成为开展有效数据分析治理的基础性数据,依托于此,教师可以对数据样本开展科学的梳理、分析和判断,进而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开展选择性介入和有效施教。同时,有效的数据治理还可以帮助整合多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其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而资源和数据共享又能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治理的科学性。

5.及时反馈评测

教育行为和效果的评测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技术手段实现及时反馈评测,是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效果判定的目标。充分运用大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技术、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校准、考量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借助在教育行为发生、过程、结果的系列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精准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成长变化,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趋势和方向,及时调整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提升数字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在理论教学、实践探讨、日常活动中的有效性,保证高校立德树人这一宗旨在不同场域、不同对象环境下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

以上五个要素构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的主体,五要素各有侧重,互相支撑。精准识别需求、系统精准供给作为上层要素,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模式的基础;科学定制教育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创新所在;有效数据治理和及时反馈测评则为该模式提供了技术要素和反馈机制。要素之间在互动、整合、修正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为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的育人活动服务。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

三、高校思政教育精准模式的建构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模式建设要推动形成科学立德树人的良性闭环,其建构具有明确的原则导向。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要清晰明确,做到精准化。教育对象的选择和把握在教育过程闭环中非常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教育对象不同,所进行的教育内容及方式也应有选择性差异。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其成长环境、思想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接受程度及心理状况均有不同。教师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群体或个体的思想特征、学习方式、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行精准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传统的简单泛化、大课堂漫灌式的现象。为此,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要做到教育对象的精准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广泛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信息收集,准确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和教育诉求。作为网络新生代的当代大学生,其理想目标、性格特点、行为表现、思维表达、热点关注点具有新的时代特征。高校要注意把握数字时代脉搏,从数据收集挖掘上下功夫,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数据、思想数据、行为数据、网络信息数据等多方面进行收集整理和挖掘分析,真正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到分类有序、因材施教、对症施教,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案,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化识别和引导。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过程要实现精准把控。每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均有其时代特征。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时代的新需要,又要有足够的人文关怀,而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对人的教化是思政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数字化时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混合式智慧学习等多种技术,推进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学生个体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自适应学习和必要选择的结合。在教育内容方面,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教育内容,确保教育内容的适配度和个体适应性,能够有效提升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度。自适应的教育内容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其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认同内容传达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6]在教育行为发生方面,教学互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行为的发生更多建立在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基础上,而不只是教育实施者主观的意愿互动。基于学生的不同教育诉求,适时的师生互动非常必要: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专业的帮助和指导,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一次达成教育实施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精准化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其在精准理解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基础上,精心根据学生需求组织教学方案,实施和把控教育过程。此外,高校思政教育不能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发生的思政教学上,还应存在于学生的泛化生活中。基于对学生基本数据的掌握和分析,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精准化还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多方力量和资源,使教育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构筑“大思政”格局。

最后,高校思政教育的评价反馈要实现精准化评测。思政教育评估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思政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教育效果以及与思政教育活动相关的各种条件因素作出定性评价与定量估量的价值判断过程”[8]。这是教育主体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对教育对象展开价值判断的系统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及时、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进行反馈评测非常关键。传统的教育评价多采用学生问卷评价、专家测评的方式,方法相对简单,多呈现静态、经验化、多质性评价的特点,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的评价反馈必须对传统的评价模式作出优化和创新,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及时更新和分析教育行为的发生,适时作出调整。例如,“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评估体系,动态监测和客观评价其实际效果”[9],以此实现评价反馈的精准化测评。在数字化时代,高校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统计分析平台,运用科学的计量、统计和分析评估方法,建立多维度的大数据精准评估体系,以此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评测和有效管理。

四、困境与具体措施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化模式是在新时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介入和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呈现出的一种崭新教育教学模式。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升级,精准化实践代表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成为数字化时代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和智慧化选择。但是,当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队伍建设方面,专职思政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需要提升;在精准模式探索过程中,缺乏有组织、有支撑的信息平台;在精准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伴随产生的数据隐私和安全等问题。

因此,数字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的建设需要多方共同推进。

第一,需要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数据素养和数据治理能力。当前,多数高校的思政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下的专业教师,对数字化时代的数据治理缺乏专业的培训。然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精准化,要求思政教师具有高度的数据敏感度,具备较高的数据素养和较强的数据治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学会通过数据发现问题,使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思政教师的数据素养和数据治理能力的培训,多渠道加强引导高校思政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与数据治理能力的结合。

第二,需要搭建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平台。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模式的探索需要数据平台能够整合大学生的基础数据、思想轨迹数据、行为数据、网络数据等多维度数据,同时搭载新时代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能够对高校学生在学校内部外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信息进行一体化整理。在推动使用大数据平台数据信息时,高校应选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指导思政教师正确应用大数据平台,发挥大数据平台精准供给教育资源和数据信息的优势,为教师精准选择教育资源、设计教育教学方案,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定制化思政教育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共享的大数据平台还能够为及时精准地反馈思政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数据支撑。

第三,加强数据隐私保护意识,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政精准化模式依托大数据开展,这必然涉及数据隐私保护纳入模式的开发问题。海量数据催生了便利的数据分析和精准的数据服务,而高校在应用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必须为数据隐私保护筑起一道防火墙。因此,高校要建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以及必要的数据使用规范和监测机制,从数据信息的建立、保存、复制、使用和传播等层面确保其安全性。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提升思政教师和大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确保师生在正确、安全的指导下运用相关技术和平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的可持续性。

精准思维既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精准思维的引领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在选择愈加多样化的今天,技术加持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精准化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中必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