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分析

2022-08-06 07:57何静静
记者观察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报道受访者

文 何静静

新时代加强传统媒体竞争力需要着眼于报道质量的提升,因此,要想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效果,首先需要结合新闻报道活动经验,进行一线采写工作策略的总结整理。理能保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情能让新闻作品喜闻乐见。作为新闻采访环节的两个支撑点,情与理直接关系着新闻采访效果的呈现。把握好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去开展采访活动,恰当使用镜头语言与采访技巧来构筑报道的经脉与血肉,情理融合能够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维度,提升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与形象感。情理融合的新闻作品,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与群众对新闻的需求,是当代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与神圣使命。

新闻报道的采写特征简述

新闻记者角色的多样化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尤其是县市级地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部门的新闻记者往往身兼多职,他们不仅要把握好新闻选题、内容策划的方向,还要同时跟进一个或多个主题的采访任务。无论是基于新闻数量指标的达成还是宣传任务的跟进,都离不开新闻记者对热点内容的理解跟踪、对事件活动相关资料的查阅提取以及对现场采访环节的把控、后期工作的跟进。在新闻报道的多个环节中,对采访工作步骤的层次化处理极大地影响着采编进度与报道效果。

新闻报道离不开调查与采访,不可避免的交互环节是采访过程的首要工作。如何寻找被访对象,如何处理良莠不齐的信息素材,如何跟进挖掘事件本质信息,这都是采访环节需要调动专业知识与采访技巧去展开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断的重头戏,此时的新闻记者肩负着挖掘大众所追求的新闻真相的重任,因此,为保障新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新闻记者需要保持头脑清醒与理智判断,这便是新闻采访工作中“理”的运用,也是新闻真实性的保障。

同时,记者应该做好人民群众的沟通桥梁,到基层群众中去倾听民意。多变的采写环境与采访对象一直是记者采访面临挑战,而解决之道便是提升社交能力,努力做个会心理疏导的大家,以高效的沟通技术从采访对象处获取更全面真实的新闻素材。面对各种各样职业、性格、年龄阶层的受访人群,记者要把握好分寸,摆正身份,摆平心态,在与受访者的双向互动中必须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受访者进行互动,才能发现出平凡中的不平凡,挖掘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以细节丰富报道,以小切口呈现社会面貌。

新闻报道内容的时效性

新闻时效性对采访速度提出了要求,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要做到“快速”。快速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特征和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一般是当天采当天发,对新闻的时效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抢发动态新闻的过程中,记者始终是在时效性的压力下进行采访。随着新媒体播报形式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关注力度大打折扣,这对传统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愈发紧迫的采访时间,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容易面临新闻时效性与事件准确性、报道深刻性等方面的矛盾处理。而情理融合作为快速推进采访工作的有效手段,可以根据记者的实际采访需求有选择地去利用,处理好紧急采访与深入调查的矛盾,对具体采访工作进行优化升级。在紧急性、现场感强的采访活动中,还可以有效借助现代通信设备进行即时传输加工,来满足新闻的时效性需求。记者应争取以高的职业素养在赶时间抢话语的采访过程中,结合当下社会舆情,理智考虑事件的传播效果,尊重人性,坚守公正的价值判断,才能写出与时俱进的好稿件。

新闻采访环境的复杂性

要想在采访过程中迅速发现并把握关键受访信息,需要记者在选题策划时下苦功夫,在采访活动的准备期便借助互联网做好背景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并调用相关渠道展开事件轨迹研究。同时,采访如果不能把握好度的话会给被采访者带来伤害。因此记者在采访之前应当做足准备,知道什么自己该说什么自己不该说。有需要的话还可以提前出发去现场踩点或者根据要采访的题材跟有关单位负责人联系以期进一步熟悉环境,了解情况。此外,对于涉及敏感问题的情况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采访是一门语言艺术,同时也体现了一个记者的新闻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是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头戏,既不能忽略了,又不能什么都问。在电视新闻采访报道中要树立引人注目的中心人物,比如使用一张能够生动讲故事的脸来丰富镜头语言的信息含量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厚度。如在地震、火灾、疫病等具象的灾难面前,宏大叙事是遥远的,需得在尊重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去发现公众情感交流的共鸣点,才能使得采访工作事半功倍,助力传播效果的有效提升。

采访过程中情与理的关系处理

以理探究,完整呈现

在新闻采访环节,新闻记者应以基本的新闻理论作为科学实践指导展开工作,并在实践活动中对理论进行深入体会和总结整理。在实践工作中提升新闻采访能力,深化新闻理论认知,不断强化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去捕捉人物背后的制度生态等本质问题,以客观理性的逻辑思维对现场获取信息展开探究。提问时要紧扣报道主题,及时进行总结,可以通过复述的方式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收记录,以严肃的工作态度去进行素材筛选。

除了基本的信息明确外,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有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清晰的传达,更要有正面、反面、中立的观点碰撞。新闻记者首先得做好充分的采前准备,并能够在采访过程中以足够的脑力和行动力把握好采访节奏,避免因对现场事物的感性认识导致的采访偏颇。以理性的判断减少个人倾向,从多个角度向大众展示事情的多面信息。在新闻报道中要做到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在一个大的新闻主线的前提之下,围绕新闻的核心要素,将所采访对象的观点分不同的角度穿插到文章当中,以丰富的视角去呈现事件全貌。在负面新闻和突发新闻的采访活动中,到现场后要先观察,保证新闻的报道遵循真实、客观、科学的原则,不要参与事件发展,不要干涉事件进程,不要轻易与现场当事人起冲突,让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会收获更多。新闻稿件要严格按照采访所得信息进行,切不可有半点采访所得信息之外的臆想发挥,这样才能保障新闻稿件的客观真实。

以情增效,生动表现

在新闻价值的评判上,专业媒体人更应该具备纯粹的公共关怀能力。所以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新闻记者要足够真诚、足够代入地去展开采访交流,多让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开口说话,增多以人为中心的新闻叙事内容,从微观角度切入展现大的历史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影响。在保障新闻内容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强化新闻报道的故事性和细节点。

采访成败的关键在于提问。采访问题的设计需要将采访对象、事件性质以及采访环境等软硬件要素充分考虑在内。根据具体的现实环境与人物事件展开问题设计,并适当穿插具有人性化特点的小话题调动被访者的倾诉欲。闭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可以相互穿插,根据采访对象的表达灵活调整提问顺序与提问语言等,能有效提升采访效果,获取更全面的新闻信息。如果是鲜少接触媒体采访的普通群众,要慢慢引导,帮助对方提炼、总结、综合;如果是聚光灯下的常客,可以用一些他曾经说过的话直接切入细节,耐心追问故事与细节,有时还需要礼貌但坚定地打断对方的节奏,以防止其进入背书模式。

在拍摄时需要适当照顾被采访者的性格情绪以此来提升采访报道内容的有效性。比如有些人不习惯面对镜头,可以把镜头向下只拍他的脚或者使用空镜头代替;有些人面对镜头不会说话,在不影响新闻中立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引导或提示。在不影响新闻内容呈现的前提下,以恰当的方式来调整新闻采访的形式,在实际采访活动中注重被访者的精神状态,体现人文关怀,对于新闻内容的丰富与采访提问效果的提升有着很大帮助。

情理融合下的新闻采访要求

提高职业素养

基层一线新闻记者作为连接信息传受双方的关键枢纽,占据着整个新闻报道的主动地位。作为新闻战线的一线工作人员,其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关乎着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甚至影响着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时刻关注社会生活新的动向,始终瞄准最近发生的事件和当前存在的现象,随时待命,闻风而动。记者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除了掌握传统编辑具有的文字基础外,还需要具有全媒体的思维,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思考新闻采访的意义,比如将内容当成产品的思维,编辑内容时要考虑到用户的偏好及互动。自觉遵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操守,真实、公正、不带偏见和私利地从各个方面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才能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的强大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真正做到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最低门槛也是最高境界,而人文关怀是记者作为人的良知。在面对严肃的、重大的甚至关乎生命的新闻事件时,要将人的本能放在第一位,给予新闻事件当事人足够的人文关怀。当面临一些具有争议性但不至造成危害的话题时,绝对中立是唯一的立场。因此,为减少个人倾向对新闻采访甚至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记者应该对自我认知水平有着清晰的把握,并不断通过学习加强理论积累,来促进自我思想体系的成熟发展。保持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保持学习的能力很重要。记者应多读书,多观察、了解和体验生活,多思考,在新闻报道中汲取营养,用知识与经验丰富武装自己的头脑。

尊重受访者的主体性

在整个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要充分保障采访对象的主体性,尤其是以人为叙事中心的采访报道,更是需要充分尊重受访者的议题中心地位,给他们提供恰当的主体参与空间。优秀的共情能力有助于采访者更高效地代入情境,理解受访者当时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和感受,并能够给予一定的关注,使采访对象完成全过程的事件复述或观点表达。提纲的设计需要做到尽量充分地收集资料,其目的首先是全面地了解受访者以避免基本信息的错误;再者,要注意避免重复设计已发布采访里的相同问题,除非是比较有趣的或者关键的内容,否则受访者在不同的采访里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会觉得无趣。

同时也要注意采访环境的选择,并选择合适的暖场话题,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和谐的采访氛围。一个让采访对象感觉舒适自在的情境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受访者对话题真实有效的输出。采访虽说是聊天,但掌握聊天的气氛、引导话题的走向、控制内容的细节等等都很需要注意力的集中。记者的专业魅力在采访环节大有可为,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行为更容易与采访对象建立互信。在采访环节加入情感需求进行氛围调节,是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但同时记者应把握好自己展现的尺度和比重。与受访者展开观点内容的访谈时,记者要注意平衡自己的情感色彩,减少引导暗示,保证采访对象表达的完整性。记者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受访者阐述自己的观点,真实准确地完成新闻素材的采写,而非辩论。

重视素材筛选整合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来源渠道多种多样,虚假信息充斥的传播环境更要发挥“理”的力量,对采访内容进行筛查复核。采访内容里提及的信息资料往往多而复杂,且采访内容多为白话表达,语言较为粗糙,记者需要进行有效的后期整理提取,去梳理各种素材之间的联系,明确材料间的相互关系,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旋律的宣传阵地,更是要勇立潮头,加大对信息内容的采编监管力度,要求新闻记者选取新闻素材时更谨慎,要做到严格筛选。记者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合乎情理的新闻报道,也得提升对采访素材进行剪裁加工的能力。整理采访素材需要迅速判断信息的正确性,并在选题主旨立意的指导下进行精细加工,确保新闻点能够被更好地呈现。比如对于被采访者提到的相关资料,记者也要进一步核实以确保报道内容准确、完整。对于采访过程中出现的素材前后交叉与重复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删减整理,以确保资料真实可靠,同时也需加强“情”的引导。抽象数字与复杂概念的转化,或是趣味采访内容的加入,都可以让新闻活起来,让人物形象可感。比如当描述作物产量时,数字化表达虽然精确,但不如借用类比、比喻等手法来得鲜活有画面感。新闻记者在采编素材的取舍上便可以结合情与理来进行报道内容的协调,本着人文关怀之心,从职业道德规范入手展开新闻报道活动。

总而言之,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新闻记者加强思想认识,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进行优化探讨,协调好新闻采访“理”与“情”两者的关系,从采访者、受访者以及素材整合三部分着手优化,将人文关怀与新闻客观性进行融合,在新闻报道中有效甄别新闻素材,打造有深度、人情味的好新闻,切实增强新闻报道效果,提升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质量。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新闻报道受访者
浅析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企业工会新闻报道工作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认识亚健康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我是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