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明: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22-08-05 08:22董延荣
神剑 2022年3期
关键词:着陆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返回舱

□张 艳 董延荣

“开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技术活儿,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分队的每一名队员都要求掌握的一门技术,以便紧急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第一时间打开飞船舱门,确保航天员安全出舱。为了学习开舱技巧,“金牌开舱手”李涛曾被专门派往航天研制部门学习飞船舱门打开的方法。这个技术活的难度并不大,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巧”度。航天产品都是精密仪器,操作力度恰到好处,泄压时间不够,压力不平衡的时候很难打开舱门。只有亲身现场体验过,才能真正掌握领会开舱的技巧。这对首次担任开舱手的苏黎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这次任务,令苏黎明终生难忘。

四月的戈壁滩,是风沙的世界。透过车窗,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灰白世界,像凝固千年的海,干枯的梭梭树,给它增添了几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汉书・地理志》记载:“张掖郡居延,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其中,“流沙”就是指巴丹吉林沙漠。穿越时空,置身其中的我们和饱经沧桑的大漠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任务当天,戈壁滩上刮起了大风,仿佛这片神奇土地感应到了一场天地联合搜救活动即将到来。

2022年4月16日上午,随着落点预报的口令声,人们的心越来越紧张起来。当第四次落点预报发出后。地面车轮滚滚尘土飞扬,天上直升机螺旋桨轰鸣,沉寂已久的戈壁滩顿时沸腾起来。首次担任开舱手的苏黎明,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人员之一。

成功打开舱门后,苏黎明第一眼看见的是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人笑着冲他招手示意。“神舟十三号乘组,欢迎你们回家!”苏黎明鼓足了全身的力气,激动地大声喊道。这句话从他接到任务的那刻起,就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里。

“当知道自己是神舟十三号返回任务的开舱手时,我激动得失眠了,脑子里浮现的全是开舱的画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搜救队员苏黎明高兴地说。

开舱手的工作非常重要,它是航天员遨游太空回来后见到的第一个地球人。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着陆场,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形 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画上最完整的句号。

为了更好地胜任开舱手的工作,苏黎明反复练习开舱的动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向有12次开舱经历的“金牌开舱手”李涛请教学习。李涛鼓励他,要沉着冷静,按操作程序准确操作,肯定没问题。有师傅在身边指导,让苏黎明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底气。

“返回舱落地后,航天员还需要20-30分钟的适应时间,在确认航天员座椅状态无变动,舱外环境无异常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开舱作业。泄压需要2分钟左右,确保舱内外气压平衡。寸带起到缓冲作用,防止舱门打开时,误伤到航天员。返回舱开舱手柄和我们平时训练时用的手柄稍微有些不同,手感也不一样,这个就需要现场随机应变了。”苏黎明如数家珍地说道。

在这次任务中,苏黎明除了要完成开舱作业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测量返回舱落点坐标,并将坐标现场展示给指挥中心。“舱门打开后,我撤出工作区以外,使用北斗手持机,记录坐标,并在镜头前展示坐标。”苏黎明说。

苏黎明感觉,之前展示坐标用的A4纸,有点不太正式。他利用工作之余,到场区装潢店专门制作了一个展板。但是,在一次演练的时候,风太大,展板被吹翻了。他就自己去找材料,制作了一个把手,这样才放了心。

开舱手就位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27岁的苏黎明是甘肃定西人,从小生活在农村。2016年8月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由于他工作认真、不怕吃苦,现场又能随机应变,很快就成长为了搜救回收大队的业务骨干。去年,首次担任返回着陆场升旗手的他,为了让五星红旗能够更好地迎风展开,苏黎明拿哑铃代替国旗,反复训练展旗这一个动作。观看返回直播的网友直呼:升旗的动作,真帅!

“那一刻,有种无比神圣的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升起的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代表的是国家的尊严。”苏黎明说。有网友在留言中这样说道,看直播,戈壁沙漠标准升旗动作,瞬间激动。还有网友说,看到神舟十二号返回现场,那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时候,忍不住热泪盈眶,何其幸运,我是中国人。苏黎明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升旗动作,竟然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这更加坚定了他认真工作、注重细节的信念。

2022年4月15日晚上10点,也就是神舟十三号返回的前一天。苏黎明最后一次确认装备状态和携带的物资,随后他定了次日4:50的闹钟,准备洗漱上床睡觉。躺在床上,苏黎明在脑子里一遍遍地回顾着之前演练时的动作和正式执行任务时所要注意的细节,差不多过了一个多小时,他才真正进入睡眠。

4月16日早上,苏黎明和队友们到达临时待命点后,开始吃早餐。因为知道接下来的一整天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吃东西了,大家早餐吃得都很扎实。

在临下飞机还有5分钟的时候,苏黎明打开了随身携带的所有设备。此时,他透过直升机的舷窗已经能看到返回舱和降落伞下降的状态,红白相间的巨伞在天地间摇曳着,漂亮极了。

当大家都以为这次返回舱会跟往常一样呈水平状态时,空中指挥员张锐突然报告:返回舱呈直立状态!因为两种状态需要携带的装备是不一样的。当时,他的登舱梯放在后舱,直升机上又很拥挤,他着急着过去拿梯子,明显感到自己踩了好几只脚。好在装东西的时候,他刻意把梯子装在最上层,方便拿取。直升机一落地,苏黎明扛着梯子,就下了飞机,钻进漫天的黄沙中。

当听到对讲机中报告:舱外无水肼检测结果为0。苏黎明像开弓的利箭,拔腿就跑向返回舱,搭好登舱梯,戴好帽子,拿上开舱手柄和寸带就爬了上去。他用力地拍了两下舱门,“报告指令长,准备泄压!”以此来提醒航天员舱外即将开展的动作。现场不管是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轰鸣声,还是呼呼的风声,都非常大,他几乎听不清排气的声音。一时间,他索性趴在舱门上,把耳朵紧紧地贴在上面,这才听见细微的排气声。在他周围弥漫着烧焦的味道,就在李涛要爬上来帮忙的时候,苏黎明成功把舱门打开了。

这一刻,铭记史册。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对苏黎明来说,任务还没有结束。他跟航天员送去第一声问候后,他又马上下去开展落点测量,并通过现场图传设备和通信设备报送至东风指挥中心。至此,他的工作才全部完成,苏黎明才长长舒了一口气,他在心里感慨道:“自己何其有幸啊!很多前辈刻苦训练了二十多年,直到离开都没有参加过一次实战任务,我只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东风着陆场位于东风航天城东部,地处西北内陆戈壁深处,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是航天器返回搜救天然着陆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这支搜救队伍,是一支伴随着神舟任务成长起来的队伍,主要负责航天员应急返回、陆上救生工作。由于之前飞船都返回主着陆场,所以,作为载人飞船返回的气象备份着陆场,他们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共做了11次备份,没有一次真正执行任务。2014年,工程指挥部首次将新一代飞船缩比返回舱着陆任务交给了东风着陆场,并以巴丹吉林沙漠为着陆区,随后,搜救队员们便展开了一场征服沙漠的魔鬼训练。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享有“上帝画下的曲线,苍天缔造的神奇”的美誉,总面积约4.92万平方公里,其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却多达100多个,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形,数以百计的湖泊也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搜救回收大队大队长杜运新说:“我们以前很多人都没见过沙漠,更别提在里面开车,当你在一个沙丘顶端要下陡坡,一看到下面几乎车头顶着地了,就会感到莫名的恐惧。”

沙漠中的高沙山区馒头坡、刀锋、大锅、海子等各种复杂地形地貌,常常都是无规则无秩序任意摆放,稍有不慎,轻则翻车,重则亡人。然而,沙漠地区瞬息万变的天气,也时刻威胁着搜救队员们的生命。有一次,他们在沙漠训练。刚下飞机时,还是晴空万里,后来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开始刮起大风。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沙尘暴就过来了。为了防止人员被刮走或者丢失,搜救队员们进行间歇性地报数,确保每个人都在。正在搭建停机坪的几个人,就躲在停机坪里面,扯着停机坪,用绳子将彼此连起来,这样风就刮不走了。但搭建停机坪的帆布不挡雨,他们衣服全都湿透了,出来后一个个变成了跟帆布一个颜色的“绿人”。

我们常问:初心是什么?在这支年轻的搜救队伍身上,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初心和使命,它们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新时代搜救队员身上那股干事创业的激情、那股不怕吃苦的干劲儿。他们曾五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走遍东风着陆场的每一个沙丘、每一座山峰、每一块戈壁,练就了“天当被,地当床,四处旷野任我闯荡”平淡心境,使胜利的旗帜在东风着陆场高高飘扬。

有个搜救队员的家属在电视上观看了神舟十三号返回任务的直播,她自豪地说:“平时看我的丈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没有想到,当他全副武装,在着陆现场紧张工作的时候,是那么帅气。”

从航天英雄杨利伟在东风航天城出征实现中国人飞天梦想,到神舟十三号乘组从空间站返回东风着陆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打造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着陆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返回舱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天行一号试验卫星发射
九天摘星,神舟归来
成功着陆
“一箭三星”
遥感三十四号02星成功发射
航天员将首次着陆东风着陆场
实践十号返回舱回家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