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锋
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装备预先研究处在武器装备研发的前端,是发源地和物质基础[1]。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装备预先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拥有雄厚国防科研实力和比较完整的国防科研攻关体系,填补了我国国防科技许多技术领域的空白,极大的提升了武器装备整体技战水平,一大批重大型号装备获得突破,部分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防科技由跟踪研究向自主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使我国武器装备发展水平站在了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保障装备预先研究工作的开展,加强装备预先研究项目项目策划、实施过程中的计划管理、经费管理、验收管理、激励制度和团队建设,分析总结管理中的要点并及时提出对策,对促进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等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增加型号装备技术储备深度,控制项目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管理是针对某个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目标的活动或者过程,其中具体又包括项目启动、项目计划、时间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及项目集成管理等方面。与一般项目不同,装备预先研究项目伴随着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而一路走来,其发展阶段历经多个时期:1945年-1965 年“任务带学科”的开创期,1966 年-1984 年“型号带预研”的转型期,1985 年-1997 年“实行计划单列”的改革发展期,直至1998 年总装备部及后来的装备发展部时期[2],其管理也历经多次变革。装备预先项目管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把握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前提下,针对当前阶段的工作特点,提出如下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的要点。
当前,我国武器装备建设处在与世界先进水平跟跑与超越的关键阶段,世界军事强国纷纷在高科技武器、“杀手锏”武器、非对称武器上加大投入,武器装备研制朝着多学科交叉、跨平台协同、智能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在项目策划阶段,要准确把握武器装备发展趋势,紧贴军事应用需求,结合学科、科研院所群体优势,立足技术储备和配套条件,大胆设想、小心论证,提出武器装备预先研究的新思想,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的新方法。
在规划论证阶段,要坚持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科学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积极主动对接上级论证工作。在需求牵引型项目中,加强与用户单位对接,明确具体需求,提炼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指标,充分论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及风险,获得用户方的认可。在技术推动型项目中,要充分利用军工院所信息资源,通过持续广泛的调研,追踪国内国际上新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全面深入了解技术迭代路径,新技术的优缺点,对技术落地后的应用方向要有充分思考与策划,在论证过程中获得专家的认可。
在指南和开题阶段,要加强申请材料的合规性审查,严格按照上级管理文件及通知要求提报申请材料。重点是审查项目建议书中的需求方向、研究目标和内容、技术指标、成果、经费周期等是否与发布指南一致。要明确项目通过什么路径攻克什么关键技术,解决了什么技术难题,最终达到了某种效果,同时对项目进度要有风险分析和应对方案。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促进项目顺利开题。
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会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在实施项目的时候,计划将会不断地深化、具体。预先研究项目的计划管理是预先研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决定预先研究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关键环节[3]。装备预先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合理可行的预先研究项目计划管理体系,在合同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下的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并对对应职责进行划分。科研生产管理部门作为项目的管理主体,要在项目全过程执行中,发挥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保密部门要对合同中的保密条款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务部门负责合同经费的管理工作,对经费支出进行审核,确保支出的合规性。审计与法务部门负责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工作。同时,要建立对应的考核机制,为计划管理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抓手。
在项目批复后,要及时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邀请专家组对制定的进度计划、考核节点及考核方式进行充分论证。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核心试验或工序,合理设置里程碑节点,结合不同层级的W 点、H 点等,实现对项目关键进程的监督和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倒排计划、周例会/月例会、周报/月报等方式加强监督;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从管理层面为项目实施排除、解决非技术性障碍;要善于利用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协调单位内外领域内专家开展技术研讨,提供智力支持,解决项目技术障碍。
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做好项目年度工作总结、中期评估、自评估等工作,对上级不定期开展的专项检查要有充足的预案和准备,将其纳入计划管理的一部分。要加强与财务部门沟通,制定用款计划,协调经费使用问题,促进项目进度与经费支出的一致性,确保执行率符合要求。
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概算书需要严格按照国防科研试制费管理办法相关要求组织编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突出经费支持重点,强化项目绩效管理,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的研究内容和与其对应的经费概算。经费概算的成本要在材料费、专用费、外协费、燃料动力费、事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费、工资及劳务费等八个成本科目内合理列支。在成本核算中,要严格依据上述八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严格控制事务费支出,强化外协费、劳务费等的支出管理。
当前,装备预先研究项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经费使用前紧后松。一般情况下,科研院所在合同签订阶段,就已经启动项目的研究工作。合同签订后,上报项目年度研究计划,其中就包含了年度用款计划和申请拨付的时间点,但是,上级单位往往存在经费拨付滞后的情况,导致项目研究进度与经费拨付不匹配。另外,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往往只注重研究内容的开展情况,对经费执行进度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项目负责人也很难做到对每笔费用的支出都了然于胸,对于周期较长的项目,极易导致经费支出变成一笔糊涂账。在项目结题前,造成经费执行率较差,花钱集中在项目后期,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最终在项目审计时发现项目开支存在很多问题。另外,还存在如项目经费开支与预算批复差异较大的情况。对于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往往由于技术方案的不确定性,需要对方案进行调整变更,进而导致对经费需求的变化,造成与概算不一致。对于研制周期较长的项目,原材料等相关物价都有较大变动也可能导致实际与预算有较大差异。
针对当前经费管理中的一些问题,项目负责人作为经费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要充分掌握项目各成本科目的情况,统筹好预算编制阶段、支出阶段等各项费用与项目实施进度之间的协同问题,确保经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预算审查阶段,要通过三方报价、相关合同等材料支撑直接经费的合理性。财务人员对出差会议评审标准及算法,间接经费测算和开支内容科目之间的归集等进行核对[4]。同时要考虑原材料起订价与实际需求量;结合项目周期,充分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做到对未来研究过程的充分考虑和测算。在经费执行阶段,要严格按照批复经费进行开支,对未列入预算的事项,不得擅自开支。对因原材料涨价、合格供方、合作厂家变化等导致的开支调整,要提供充足的可供审查的依据,经审批并到管理部门备案后方可开支。对项目执行过程中重大事项变化导致的预算需调整的事项,需要组织专家开展论证,制定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开支。
项目验收是预先研究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最后阶段。通过验收活动,可以全面审查项目执行是否符合计划要求。装备预先项目研究验收主要审查研究目标和内容是否完成、技术指标是否达到、成果是否实现,经费开支的合规性也是审查重点。为顺利通过上级组织的验收,项目承研单位要在内控节点上做到靠前设置,提前安排,通过组织专家开展自测试和自评价工作,对项目整体情况进行把控。
承研单位要建立项目预验收机制,在项目正式验收前,要组织领域内的知名技术专家、财务专家和档案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经费支出情况、项目资料归档情况开展技术测试、经费审计、档案验收等多个单项内容的审查。预验收时间点可靠前设置,为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供整改的时间。预验收能否很好地控制项目的验收风险,提升一次性通过的几率,对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上级单位整体评价具有很好的作用。
目前,上级单位对项目成果关注度不断提高。项目成果作为反映项目价值的重要方面,对下一阶段衍生项目能否顺利纳入规划、进而形成后续落地项目具有重要支撑价值,所以要对项目成果进行充分的策划,积极对接用户和需求单位,推进技术成果向应用转化,进而直接或间接促进武器装备性能提升。要注重过程性技术资料及管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形成完备的技术资料储备,同时对资料的规范性要加强审核,要结合合同或者任务书要求,针对性地开展成果符合性审查工作。保证归档工作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能够有效的推动项目目标的实现。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激励制度并有效执行,可以营造良好的团队精神,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促进工作过程中的执行效率。从国防武器装备建设角度,预先研究项目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一支稳定的技术团队作为支撑,激励制度作为团队的粘合剂和催化剂,需要在青年人才能力提升、上升渠道、职称评审、物质奖励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确保科技工作者人尽其能。要促进激励与考核相结合,通过提升考核内容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如对同一项目里的不同任务,要根据难度和工作量分配不同权重,进行合理考核并给予不同的奖励。项目内部可引进“揭榜挂帅”等制度,最大限度发掘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重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装备预先研究项目作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要从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等方面对项目成员进行激励,营造重视科技人才和预先研究的良好氛围。
项目团队是开展项目研究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主体,科研项目的实施依赖于一支合作高效的项目团队,因此,做好项目团队建设,确保团队结构合理、沟通高效、关系和谐是顺利推进项目的关键。对于大部分科研项目而言,项目甲方往往会通过公开渠道面向全国,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中进行广泛征集,并选择最具优势的项目团队来承担,这种情况下,项目团队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成立的临时组织,其团队特点是伴随着目标完成而消亡[5],项目团队缺少传承性。而武器装备研制是伴随着军事需求和技术发展不断迭代的系统工程,其项目团队建设根据国防建设需要拥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必须符合自身特点。首先,必须确保项目团队具有传承性,装备预先研究项目里涉及的很多技术,其专用性特点突出,其发展是伴随着装备发展迭代而来,历经多年积累和传承,形成了小而专的技术路线,表现为既有发展需求,又无大量需求。要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建立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多举措促进人才培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让各年龄段的人员各展所长,形成一个拥有青年学术带头人,老专家和优秀年轻学者共同组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团队。其次,要结合项目特点,建立学科专业覆盖不留死角、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综合性团队,重点培育兼顾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性突出的团队,进而保证装备预先研究项目的延续性。
装备预先研究项目伴随着我国武器装备工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装备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其管理体制也历经多次变革。新时期,加强装备预先研究项目管理,要不断总结和思考管理中的要点,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优化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率。在本文上述关注的项目策划、计划管理、经费管理、验收管理、激励制度和团队建设等重点项之外,还要项目后评价、拖期项目等方面开展管理提升工作,促进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