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把青春投身于我国铀矿采冶事业的发展,从新疆的伊犁盆地到吐哈盆地,再到内蒙古的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从技术员做起,近二十年如一日,扎根于祖国边陲,长年与风沙为伴,以铀矿床为家,他就是邢拥国,现任中核矿业科技(核四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2000 年7 月,从东华理工大学水文地质专业毕业的邢拥国拎着行囊,来到天山脚下的伊犁盆地,成为天山铀业737 厂地浸队的一名技术员,这个位于新疆西部,距离中哈边界仅数十公里的地方,是中国地浸采铀的发源地,也是邢拥国“铀矿报国”梦开始的地方。
这个曾经的“铀矿冶大会战”的战场,坐落在在天寒地冻、渺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没有东西吃,没有房子住,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找不到”“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盐水泡馍就是一餐”,第一批开拓者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时年24 岁的他。当时,位于新疆东部吐哈盆地的738 矿床碰到采铀难题,为攻克技术难关,邢拥国主动请缨,和10 余名同事组成地浸试验队,从伊犁盆地出发,坐着卡车摇摇晃晃地来到了吐哈盆地。
吐哈盆地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矿区为典型的砂质、沙漠地貌,无任何植被可生存,甚至“连蚊子也没有”,属于典型的无人区。那里夏天温度在40~50 摄氏度,除了高温,还有经常超过12 级的大风。但对邢拥国来说,既然来了,就是要干点事业出来。
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邢拥国
刚到吐哈时,邢拥国与同事们心情都很激动,不过接踵而至的是生活上的困难。最近的水源地在18公里外,而看似平坦的戈壁滩上处处危机四伏。每次水车出门前,都要装几个木板,因为也许走不了多久,车就会陷到沙子里,然后就需要拿这些板子垫在车轮下。一趟下来,都要大半天的时间了。就这样,走走停停,大漠戈壁中,最终也被邢拥国他们踏出了条路来。
看到有人来,风也来“凑热闹”。风起来的时候,昏天黑地,卷起沙子打在人身上像针扎一样,甚至足以把电线杆一层层地剥掉。风卷来的细砂无孔不入,密封不好的寝车中烟尘四起,晚上睡觉的时候,邢拥国和同事们需要戴上口罩。早晨起来打开门,沙子已经堆到小腿那么高了。
比生活上的困难更难的,是技术上面临的困难。738矿床地浸开采条件复杂,地下水矿化度高、含矿层渗透性差、矿石品位低、矿体形态复杂……,如果找不到经济有效的开采方法,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矿床也许就是一个死矿。在这样的条件下,邢拥国和队员们向科技难关发起了一次次冲锋。
前两年试验很不顺利。不少人在经过挫折后认为,这就是个死矿,应该放弃。只有少数人认为资源来之不易不能轻易下结论、更不能轻言放弃,这其中就包括来自试验现场、时任738 地浸试验队副队长的邢拥国。“我相信科技的进步能够让‘死矿’复活。”邢拥国满怀信心地说。
在邢拥国和同事们的努力和坚持下,经过无数次的探索试验后,终于取得成功,他们找到了一条适合弱试剂中性浸出工艺之路,也就是今天在北方砂岩铀矿床大规模推广应用的CO2+O2 地浸采铀工艺的初形,“‘死矿’终于活了!”
向国家国防科工局领导和专家介绍738现场试验情况
这项地浸采铀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该新技术不仅盘活了新疆的铀矿床,就连远在千里之外、沉睡于内蒙草原之下的铀矿床,也因此受益,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前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邢拥国常说,干一行,就要钻一行、精一行。他身体力行,在学习中摸索科技攻关,在科技攻关中坚持学习,在拿下738 矿这块硬骨头的同时,攻读并取得了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
邢拥国不怕吃苦、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事迹得到了上级组织的高度认可,在此期间,先后荣获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核集团劳动模范、中核集团先锋旗帜等荣誉称号。2011 年10 月,中核集团先进典型事迹首场报告会在石家庄核四院举行,邢拥国作为先锋模范代表在会上作先进事迹报告,事迹感染了全场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2011 年11 月,还在天山铀业副总经理任上的邢拥国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兼任内蒙古巴彦乌拉铀矿项目组的组长。和已经逐渐成型的新疆铀矿基地相比,跨越3000 多公里边疆地带,到陌生的内蒙古开辟新的铀矿开采基地,无疑是一项前途未卜的“苦”差事。
时年35 岁的他,事业刚刚稳定,孩子尚且年幼。但是,能够有机会把新的地浸采铀技术和经验推广到更广阔的天地,提升国内铀资源保障能力,又是每一名有担当的中国核工业人的理想和夙愿。于是,他再一次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开拓新基地的旗帜。
“巴彦乌拉”蒙古语寓意是美丽、富饶的地方。从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一路向东北,跨过茫茫的大青山,越过千里荒漠草原,来到中蒙边境的草原深处,就到了巴彦乌拉。这里冬季寒冷漫长风雪大,春季干燥少雨风沙大,夏季气温干热降雨少。全年结冰期8 个月,冬季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夏季最高气温超过零上40℃,春季盛行沙尘暴天气。
邢拥国风尘仆仆来到巴彦乌拉铀矿床,一切需要从零开始。一个起初仅有10 人的“筹备组”,在邢拥国带领下艰难起步,他们战风雪、抗严寒、斗风沙,不等不靠,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心怀建设国家内蒙古铀矿大基地的雄心壮志,凝聚起“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奋斗合力,创造了地浸铀矿山建设史上的“巴彦乌拉速度”,从条件试验到扩大试验再到工业项目建设,实现零冗余无缝衔接一气呵成,高质高效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地浸采铀矿山。如今的中蒙边境上,幽蓝的天空之下,一座现代化的绿色铀矿山静静地矗立在广阔的草原之上。风沙来去,四季变迁,不变的是迎风飘扬的核工业旗帜和坚守“强核报国、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一批批核工业人。
在邢拥国带领下,二连盆地的巴彦乌拉铀矿、鄂尔多斯盆地的纳岭沟铀矿多点开花,涌现出一批批凝心聚力、前赴后继的开拓者、建设者,他们不畏艰难,扎根地浸铀矿大基地,用创新与奉献诠释着核工业人的理想与坚守。
向鄂尔多斯盆地铀煤协调开采院士行的专家汇报工作进展
在此期间,为完成科技攻关目标,邢拥国主动学习,攻读并取得了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因解决了砂岩型铀矿地浸开采中的系列技术难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回望来路,作为我国核工业天然铀采冶领域的追梦人,邢拥国把19 年的追梦青春都献给了戈壁荒原。而接下来中核集团推动的科研院所改革的“第一枪”,又赋予了他一个新的平台。2019 年7 月,为提升我国铀矿采冶技术能力,位于石家庄的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核四院)和位于北京通州的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简称核化冶院)实施了战略整合,成立了新的经营平台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矿业科技),三家单位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模式。
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铀矿冶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邢拥国被从内蒙抽调过来,出任中核矿业科技总经理,他快速融入新的领导集体,与班子成员一道高效推进整合工作。中核矿业科技挂牌成立9 天后,一个布局合理、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就搭建起来,实现了领导班子融合、中层干部调配、组织结构优化,保证了队伍不乱、业务不断;提前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不到三个月时间,一张愿景宏伟、路径清晰、振奋人心的发展蓝图已跃然纸上,为大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求实、创新、开放、进取”的企业传统与工作作风实现上下同欲……一个个连珠炮似的动作在扫清障碍、稳定改革局面的同时,还为改革奠定下高质高效的基调,改革当年实现了1+1>2 的良好开局。
中核矿业科技十大产品发布会签约仪式
谈起核四院和核化冶院的整合,邢拥国说,两家单位都是有60 余年历史的老院所,也都是我国铀矿采冶核心技术支撑单位;核四院主要承担天然铀、核工程、核退役三废治理等领域的工程研究、咨询、设计和工程管理等任务,核化冶院主要肩负天然铀采矿、选冶、纯化、转化领域工艺、设备、材料的研究使命。整合前,双方在天然铀工艺流程设计和环评业务等方面,经常发生同业竞争,合作也逐渐不顺畅。
整合后,邢拥国和班子成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调研、梳理,逐渐找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突破的方向:一是整合双方现有创新要素资源,将过去“碎片化”的零散业务熔炼成一条“前后相连、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全力锻造国际一流的铀矿冶研究-咨询-设计-工程一体化价值链;二是积极谋划进军铀多金属共伴生矿、核三废治理、海水提铀等领域,兼顾探索海外合作模式,建立常态化海外科技项目合作运行机制;三是积极筹建地浸采铀中试孵化基地、常规铀矿采冶中试孵化基地等5 个中试基地,覆盖天然铀开发全产业链,形成“技术需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成立海水提铀技术创新联盟理事会
为充分激发内生活力,邢拥国大力推进薪酬改革,通过细致深入做思想动员,薪酬改革方案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广泛认可。岗位体系实施重构,建立了“业绩联动、匹配市场、差距合理、富有竞争力”的多元化薪酬管理体系。新的薪酬体系冲破了科研院所许多固有的“藩篱”:按照贡献大小将同一岗位人员的绩效工资拉开差距;业务部门利润指标的考核占到了整个考核权重的88%;同时,实施虚拟股份、岗位分红、科技成果转化等中长期激励……“大锅饭”的习惯被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舒适区”不复存在。
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领导介绍公司情况
邢拥国深知人才对于科研院所的重要性,在实施薪酬改革的同时,积极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双通道”建设,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实施“梧桐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杨承宗”科技奖,表彰为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同时,不断完善“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混改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全员绩效考核,严格实施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改革激发了中核矿业科技广大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也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在邢拥国的带领下,中核矿业科技改革发展成效明显。2021 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同比增长30%;新获批重点科研项目24 项,科研经费同比增长140%;获得各类科技奖10 项,其中中核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获得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创新团队奖、中国核学会青年奖;授权专利52 件;发布国家标准1 项、行业标准9 项、中核集团企业标准5 项。
2021 年中核矿业科技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3%,净利润同比增长19.7%。新签订合同总额同比增长269%。资产总额达到2019 年初的1.45 倍。职工收入年均增长20%,队伍更加稳定。改革案例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改革样本》,在国资国企系统宣传推广。
为中核矿业科技控股的中核安徽检测公司成立揭牌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展望中核矿业科技未来,邢拥国信心满怀,“我们将系统性谋划改革和发展、战略性布局科技和产业、整体性推进项目和平台,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来迎接新征程、新挑战,快速突破以‘绿色、智能、高效’为目标的第四代铀矿采冶等关键核心技术,以铀矿采冶技术的持续进步保障核工业天然铀‘粮食安全’,为我国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