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标
红军长征过桂北遗留的旗帜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一个被擦拭得铮亮的玻璃柜里,展陈着一面斑斑驳驳、破旧褪色的红军旗,红五角星、镰刀、锤子清晰呈现,细一看,中间还有几个夺目的枪眼。
红军旗弥足珍贵,它是由两块红布拼接而成的,属国家二级文物。如今,它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诉说着87年前的那个约定——“请你好好保存这面旗帜,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为了红军战士的一句嘱托,祖孙三代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这面红军旗整整45年。
他们是黄合林、黄荣清、黄光文。
1934年冬天,红三军团红五师2个团和中央军委直属炮兵营在师长李天佑带领下,在新圩镇板桥铺一带阻击桂军。新圩阻击战在枫树脚村打响,红五师以不到4000人的兵力顽强抗击桂军15000多人的进攻,血战三昼夜。
撤退时,钟山阵地上只撤下来4名红军,其中一名红军拖着伤腿一瘸一拐,这名红军战士腿部中弹,没能跟上部队。他白天躲藏在密林里,晚上忍住伤痛借着夜色掩护爬到山下的枫树脚村。“咚咚咚……”这位红军战士轻轻敲响了村民黄合林家的茅屋门。“谁啊?”年过六旬的黄合林侧耳细听,见没人应答,连忙叫儿子黄荣清去看看。黄荣清拉开门,见是一名满身血污的小红军倒在门口。“快,扶进门来。”黄合林一边说一边站起身来,与儿子一起将红军伤员扶进堂屋。“我去弄点草药。”黄合林吩咐儿子,“赶快烧水弄饭,他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翌日,桂军在民团的带领下,到黄合林家搜查红军。黄合林把红军藏进自己女儿的闺房里,说:“这是我女儿的闺房,女孩子的房间不让外人进,这是我们这里的禁忌,拜托你们不要进去了。”桂军竟然真的没有进去。就这样,黄合林巧妙掩护这位红军战士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一个星期的精心治疗后,红军战士的伤口逐步愈合,他归队心切,提出要去追赶部队。“再迟就追不上部队了。”红军战士说。黄合林劝说不过,想想战士说的有道理,便连夜为他准备路上吃的用的。“你穿着红军服在路上不安全,国民党盘查得紧。”黄合林把儿子黄荣清的衣服递给他,吩咐他换上。临走时,黄合林又将煮熟的红薯和苞谷塞进红军战士的背包里,依依不舍地送他上路。“谢谢你们一家的救命之恩。”出门时,红军战士将一面红军旗帜、一本红布面小笔记本、一个墨盒、一把小剑,一起托付给黄合林说:“请你好好保存这面旗帜,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然后就迅速离开了。“不要把这些事透漏出去,谁说出去可是全家都要掉脑袋的。”黄合林对家人反复交代道。黄合林家柴屋的阁楼上有一副备用的棺材,那是黄合林为自己百年后准备的。他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小木箱,用布将红军旗小心翼翼地包好,然后将红军旗以及另外三样东西装好一并放入木箱中,然后放入棺材中,这才躲过了民团一次次的搜查。“一定要保管好这面旗,红军战士说好了会来取的。”1941年,黄合林病重去世前,他再三吩咐儿子黄荣清。
于是,这面旗传到了第二代。
黄荣清回忆说,1944年秋天,灌阳被日军攻陷,为躲避日军,所有家产他都舍弃了,唯独将装有红军旗的小木箱带在身边,寸步不离。后来,为安全起见,黄荣清别出心裁地用锅灰将这面红军旗涂了色,混存在废旧衣服和杂物之间,不认真看根本看不出是什么东西。
新中国成立后,红军战士当年的一句嘱托让黄荣清和儿子黄光文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红军战士回来取红旗,但遗憾的是,红旗一代代传下来,那位红军战士却始终没有出现。
1977年,黄光文的儿子黄永富与李清鸾结婚。李清鸾是个勤快人,在清理房屋收拾东西时,发现一个小箱子很长时间都没动过,她打开了箱子。“我清楚记得是那年的5月16日,我在收拾屋子时发现有一个小木箱,打开一看,里面装有地契和一个苏联花布包,花布包里面还裹着一层家织布,家织布里面有一块黑黑的布。我就把它放在脸盆里洗,用了4盆水才洗干净。”李清鸾激动地回忆。李清鸾晾晒红旗的时候,被爷爷黄荣清看到了,他冲着李清鸾喊:“你在哪里把它找出来的?你为什么要洗它?还敢拿到外面去晒,以前国民党、清乡(团)、日本鬼,看到了是要杀头的!”
李清鸾是中共党员,觉悟高。一天夜里,她和爱人黄永富商量说:“红军旗放在家里这么久了,那位红军战士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取了,我们应该把它上交才对。”黄永富一想也对,应该将旗交给政府。
1979年,他们将这面珍贵的红军旗交给了灌阳县人民武装部。同年4月6日,这面红军旗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珍藏。于是,一段隐藏了45年的感人故事,这才公之于世。当时,县文化馆为此奖励了黄家100元钱,还复制了一面红军旗给黄家留作纪念。
红军托付给黄家保存的物品中,除了红军旗,还有三样东西——一个本子、一个墨盒、一把小剑。因为曾经颠沛流离或东藏西放,本子和墨盒已经遗失,但那把红军留下来的小剑仍在黄家收藏着,刀柄套着木把,上端原来有个小小的五角星,因为存放太久已经被消磨掉了。
“尽管没有找到那位战士,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李清鸾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