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涂文安的西藏情结

2022-08-04 05:30王旭全涂文安
西藏人文地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安摄影家眼神

◎文/王旭全 图/涂文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博学会士

·国际摄影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艺术顾问

·叶剑英元帅家族专职摄影师

·2004年至2022年20 次奔赴青藏高原,深入生活,历尽艰辛创作大量摄影作品

·2006年至2007年在美国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巡回展

·2007年至2012年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大学城美术馆、江门市美术馆、韶关市博物馆等地举办个人大型摄影作品巡回展

·2014年荣获凤凰卫视第二届“美动华人”年度艺术家——最佳摄影师大奖

·2015年文安摄影艺术馆落成开馆

·2017年荣获国际摄影——全球华人摄影年度-成就奖

·2018年受聘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南联络部——艺术顾问

·2019年荣获南方力量——粤港澳时尚盛典——时尚产业推动特别功勋大奖

·2017年至2021年拍摄大型禅宗文化——六祖惠能(初祖到六祖)

·2021年以本人命名的【涂文安摄影艺术工社】已启动。传播摄影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A 西藏 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2004年,为完成“霓裳艳影天地行”西部大型拍摄活动,涂文安带着他的摄影团队从广州出发,来到西藏寻找时装模特。经嘎玛灯塔的介绍,与当时获得“西藏旅游形像大使”的藏族模特仁青卓玛达成了合作计划。十多天的拍摄工作下来,收获的不是养家糊口的时尚拍摄任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心灵愉悦。正如涂文安自己所言:是西藏的山水人文把他艺术的潜能激发了出来,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工作之余,他把镜头伸向蓝天下的瓦屋、村庄、田野、还有西藏人的眼神……不经意间,发现了美,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从2004年第一次进藏,之后的每年,涂文安都要进藏拍摄,有时,甚至是一年两次,拍西藏的风光,拍西藏的人文,但他最喜欢拍的是西藏人的生活。

涂文安是学油画出身的。毕业后,因生存的压力改行扛起摄影机,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师。然而,艺术是相通的,油画凝重饱满的色泽为他的摄影作品提供了丰厚的审美向度和独特的色光理念,使他的商业摄影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原以为,自己的摄影只局限于为商业服务,从未想过自己要跨进摄影艺术这一行列。他想,只等自己退休以后,重拾画笔,完成自己对艺术的梦想与痴迷。不承想,西藏的一次经历,让他在摄影的道路上有了更深的追求和造诣。

B 聚焦眼神 回归人性善良的本真

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悠闲坚定的步履、纯真无邪的面孔……一旦落入镜头,就让涂文安难以释怀,割舍不下。

选择拍摄西藏人的眼神,这又是为什么?那些感动他生命的眼神蕴含着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力量?我曾问过涂文安,他的回答很简单很直接。他说,那些目光是非常自然的,纯粹的。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对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因为,这样的眼神是西藏的山山水水养育出来的,而且,也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这样的眼神。

第一次在西藏拍摄,涂文安穿梭在拉萨的街巷,看到什么都拍,晚上回到宾馆整理素材时,他惊奇地发现西藏人善良敦厚的品质都聚焦在这些纯净的眼神上。他们清澈通明,不谙世事,充满着天真,好奇和羞涩,有一种超然之上的空灵。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一样的纯净,恬淡,执着。而正是这些眼神触动了他的灵魂,把他从沉睡中唤醒,激发出他火热的艺术情感。

自然,这纯净的眼神来自于信仰的力量!

这些眼神雕刻在一张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脸上,虽然姿态各异,但却有着惊人的似曾相识的相同元素,他们自信、坚定、果敢,那是照亮西藏人生命之光的眼神,是西藏人共有的一种精神特质。

一般表现人物的内心,会抓住眼睛,但涂文安却将镜头的焦距对准了“眼神”。他认为,眼神更加专注细腻,能够直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的审美效应更具生命的张力。在涂文安的意识里,这是远离现代文明,仍然保留着先人生活痕迹的一块净地。他们追寻祖先的足迹,寻找人类原初的生存状态,这是世界屋脊的西藏,也是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稀少的人类生态文化资源。所以,他要寻访这神山圣水,把镜头对准普通人家。于是,一次次地奔赴青藏高原,一次次地探险寻真,足迹遍布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2006年,他将这些成果整理成册,出版了黑白两套摄影集,并将它们命名为《世界屋脊的眼神》,摄影集一经出版,就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同年,他又把这些“眼神”带到了国外。在美国,涂文安举办了个人摄影巡回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西藏人的生活,得到了海外人士和华人华侨的好评。

2007年4月,以“闪动古朴的梦”为主题,“涂文安西藏人物肖像摄影展”在广州大学城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在展览现场,滚动播放着涂文安在西藏的拍摄花絮 ,里面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场景,令参观者激动不已。人们从短片中了解了真实的西藏,连摄影家本人也未曾想到,当自己再次观看这些镜头时,也感动得热泪盈眶。感动的不是自己拍摄的艰辛,而是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善良与纯朴。涂文安回忆说:“那场面实在是令人震惊,在内地绝对看不到,一种真正的、久违了的淳朴信念。”

这一次展览,让涂文安名声大振。人们从他的镜头里,看到了一个不同样式的西藏。那样的美不是浮于表面的风光,而是西藏人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他们从容,淡定,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本色,他们坚持信仰,自由快乐,豁达宽容。

C 每年都去,每去一次,都有新的发现

从2004年第一次进藏拍摄,以后的每年,涂文安都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到西藏拍摄。每去一次,都有新的发现。

涂文安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风雪交加的路上,他遇见一对来自遥远牧区的母女要去拉萨朝圣,她们一路走来,极其艰难,但却充满自信。他送上两瓶矿泉水,母女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那一瞬间,眼泪含在涂文安的眼眶里,这份感动回到了人类最为原始的本真状态,没有渗入现代社会的的浮躁与算计,多么美好的瞬间啊!

那一刻,涂文安突然明白了,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为了寻找这样的瞬间。不惜舍家撇业,一次次来到这远离城市喧嚣的高原,来到世界屋脊,这对母女那坚毅而善良的眼神,令他终生难忘。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摄影师,又是最幸福的。涂文安感叹道,他们成群结队,携老扶幼,从各自的家乡出发,奔向同一个目标,在去拉萨朝圣的路上,那又是怎样漫长而艰辛的朝圣之路啊!要走几个月甚至几年,忍饥挨饿,甚至有的就永远倒在了路上。这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信仰。而这样的信仰超越了尘世间的算计。一种多么有质量的生活啊!但是这样的举动,在我们当下那些时髦的价值观念中,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为此,从眼神的聚焦点即人物特写分离出来,扩展至人物的现实描写和娓娓道来的叙事场景,涂文安把镜头伸向了不同的群体,开始关注西藏人的现实生活。一年又一年,便有了“缘、遇”和“西藏印象”两次展览。2010年,“缘、遇”涂文安第八次赴西藏摄影创作作品展在广州展出。与聚集眼神所不同的是,作品涉及的范围拓宽了,摄影家试图从多角度去呈现西藏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如路途中的遇见,正在发生的故事等等。2012年,“西藏印象”涂文安西藏摄影展在广州展出。作品里有了许多叙事的场景,通过一群人或一个家庭来讲述当代西藏人的生活状况。三次展览,不同的名称,层层推进,不难看出,在这纯净之外的通透中,是岁月沧桑凝练而成的智慧,更是一次理性的思考。

D 西藏,是他永远追寻的梦

这些年,涂文安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的西藏之行都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快乐和丰厚的回报。蓝天之下白云悠悠,帐篷、青草、牛羊,烟云缭绕的寺庙、一张张黑里透红的脸庞……。是涂文安追寻的最古朴的梦。这也是祖先曾经有过的那种悠闲自然的生活——原始的古朴生活。 涂文安认为,去西藏拍摄这些当代西藏人的图片,除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之外,从文化形态学和人类学角度考虑,也是有价值的。因为那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稀少的人类学文化资源。越是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遭受现代文明破坏越少的地方,就越是能保留先人生活的痕迹。这在他的作品尚且可见。如作品《转经者》讲述的是藏族同胞在寺庙里摇动转经筒的故事。画面上的6 个人是一家人还是结伴而来或者素不相识?不管人物的关系怎样,这6 个人都怀揣同一个信念,心无旁骛,心如止水。在涂文安看来,宗教是庄严深邃的,也是优雅旷达的,更是一种自然流动的美。作品《凝望》着重描述人物的细节。花白的胡子、深邃的眼窝、高耸的鼻梁、微凸的颧骨、向上勾翘的下巴,这个轮廓分明充满着力量之美的老人仰望着高处的蓝天,把一对凝神的眼睛留给了我们。此时此刻,他看到什么?他又在想些什么?是对天地的敬畏还是在默默地祈祷?淡定的表情告诉我们,明净清澈的眼神里透着一股淡淡的甜润和温馨的浪漫,而当每一个人去欣赏这幅作品时,肯定会发出不同的感受。而美感的力量就是来自一种内在光芒的本质显现。又如作品《期盼》着重于对小女孩眼神的描写。小女孩站在帐篷边上,眼睛望着前方,在等待什么人的归来?画面的背景极其简陋,以黑色为主基调,增强画面的凝重感。唯有小女孩的上衣和头上的小夹子是翠绿色的,这也昭示着小女孩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从聚焦眼神的传世之光,到表情各异的独立个体,再到三五成群的抒情写意,最后延伸为一个群体的生命意志,这是摄影家涂文安西藏题材不断转换的结果,也是摄影家在与人文和自然交集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转折。漫漫求索路,相信,摄影家涂文安的艺术之路还将会在西行的道路上不断地延伸,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猜你喜欢
文安摄影家眼神
生命的顽强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搞笑秀
雨姑娘快下凡
2018高文安设计新航向AIDG聚创国际新启航
将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