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红,陈金玲,叶艳妹*,李青松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2.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3.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逐渐得以丰富和发展。“生态旅游 (ecotourism) ”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a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Ceballas-Lascurain认为“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兴起,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景观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景观系统健康评价、景观格局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从生态旅游角度来看,景观生态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资源的适宜性评价、生态连接度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景观相容度评价等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有流域生态景观、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土地生态景观、城市生态景观、乡村生态景观等方面。综合来看,景观生态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20世纪70年代初,Mcharge以美国费城大河谷区域为研究区的“千层饼”模式;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Naveh提出的“Total human ecosystem”,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理论,围绕物种-生态系统、生态-自然过程、文化-行为健康3个主要方面进行景观生态评价;第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Lewis的“Evolving regional design process”,即区域规划过程演进理论,将区域作为自然过程、人文过程高度有机融合的整体,同时将这个整体与区域河流生态廊道有机复合开展景观生态评价。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是景观适宜性评价,即在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开展生态旅游的适宜程度进行的评价。而景观相容度是景观适宜性评价的核心,是指特定景观类型对不同游憩行为所形成的行为-响应评价,有的行为对某类景观的破坏性较大,而对其他景观破坏性较小。景观相容度评价是对景观提供的支持功能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进行评判,为景观规划与管理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景观相容度评价能有效表征景观类型与景观行为之间的景观适宜程度,进而识别影响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对推进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景观适宜性研究多是景观行为对景观类型单方面的景观适宜性分析,较少将景观类型考虑到景观-行为分析中。建立可持续的景观生态体系,不仅是对人为活动的单向控制,更应该提升景观韧性,全面提升景观-行为的适宜性。
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北距黄河6 km,中原地区最大的黄河自然湿地位于景区周边,具有良好的自然、交通、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发展迅猛,人类行为活动对生态旅游区景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急需探索一条生态旅游区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笔者选取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开展景观适宜性研究,以期合理规范游客行为,提高景观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度,有效保护生态敏感景观类型,从而使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中能够可持续利用,做到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雁鸣湖生态旅游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114°2′32″~114°4′51″E、34°50′57″~34°52′14″N),西距郑州35 km,东距开封约22 km,南距县城约20 km,离郑开大道7 km,北距黄河约6 km,景区总面积32 km(图1)。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是国家2A级风景区,是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20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雁鸣湖生态旅游区的前身是河南省水利厅1995年建设的沉沙池,产业形态以农田种植、养殖业为主。2001年,经中牟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利用这里的交通、区位、资源、生态、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抓住郑州东扩及人们崇尚生态游、休闲游的心理,建设的一个生态型风景区。
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是一块集森林、湖面、湿地为一体的自然生态风景区,规划区内有水域3.33 km、湿地3.47 km、林地6.67 km、草地2.20 km,景区规划区周围还有中原地区最大的7 333.33 hm黄河自然湿地。由于水阔、林深、草密、鱼类繁多,非常适宜鸟类的生存,每年春夏季节都会有近80种鸟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有占地面积42.67 hm的观鸟林被列入绝对保护区,其中有白鹤、大天鹅、小天鹅等8种国家级保护鸟类,苍鹭、灰雁、大白鹭等5种省级保护鸟类。2001年被郑州市命名为“郑州市青少年爱鸟护鸟保护基地”。雁鸣湖的旅游产业形态主要有湿地旅游、野外露营、运动竞技、观光农业等,附属设施有餐饮、住宿、会议接待、影视基地、青少年拓展训练中心等,并自2001年起每年举办“雁鸣湖大闸蟹美食节”等大型活动以吸引游客。雁鸣湖生态旅游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令沉沙池转变为风景优美的生态旅游区。近年来,随着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产业形式不断增多,游客数量激增,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通过对雁鸣湖生态旅游区不同景观行为和景观类型开展适宜度评价,能够有效控制景观行为对景观类型的破坏,并针对景观行为有目的地提升对应的景观韧性,保证生态旅游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1 研究区域Fig.1 The study area
景观生态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具有容量特性。因此,在环境容量限度内的行为具有相容性,而超过环境容量的行为会破坏环境平衡致使景观生态退化。不同景观之间存在差异进而令不同景观的环境容量存在差异,不同的人类行为对景观的影响亦存在差异。景观相容度评价法就是利用这种特性,在分析景观与行为间的相容或冲突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相容-冲突矩阵,评价不同行为对特定景观形成的行为响应影响程度。利用景观相容度评价能测度生态旅游区景观适宜性程度,依据评价结果能有目的和高效率规划管理旅游区内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寻求适宜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游憩模式。
生态旅游区景观适宜性评价是针对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环境特征、人地作用相互关系及景观潜在利用方式3个方面来综合评价行为与景观的相容度,即游憩行为与生态旅游区景观价值的匹配性、游憩行为对生态旅游区景观环境的破坏性和游憩行为对生态旅游区景观发展的建设性(表1)。
表1 景观-行为相容度评价标准Table1 Landscape-behavior compatibi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景观-行为相容度评价是景观适宜性评价的核心。景观环境存在着节律、恢复、忍耐与容量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阈限,客观上对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方式及强度设定了限度。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景观生态特色和景观资源特色决定了适宜的景观行为组合,并且从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的角度来看,一部分原生景观只适宜于远看,而不适宜游客进入,也就是形成不适宜景观行为的景观地带。与此相对应,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形成了较适宜的景观地带,在景观生态、景观行为之间形成高度协调的生态-经济空间。由于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呈现出水平方向分异的结构特征,因此,景观-行为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思想和主导指标以水平分异为核心。设定在相容性判断矩阵中,判断值为0、1、3、5、7、9,分别是指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具有相容性特征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6个等级(表2)。景观适宜性评价模型如下:
(1)
(2)
(3)
(4)
(5)
式中,为景观—行为相容度判断值;为某一景观类型在景观中的面积比例;为某一景观行为在行为体系中的权重;为单项行为对一种景观的适宜度;为一种行为对景区景观整体的适宜度;为一组行为对一类景观的适宜度。
根据雁鸣湖生态旅游区现状,对旅游区内景观类型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同时结合实际旅游活动发生情况,统计生态旅游区内主要的游憩行为,构建游憩行为体系。判断游憩行为与景观类型的匹配程度,统计判断值后运用评价模型计算其景观适宜性。
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和相关规划,按照游憩功能与作用将雁鸣湖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划分为水产养殖景观、湿地景观、林地景观、草地景观、居民村镇景观、水域景观6个景观类型,如图2所示。此外,通过对雁鸣湖生态旅游区现有的人类行为进行调查,初步统计共有9种行为直接与景观环境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农田耕作、修建区际公路、修建景区公路、电信信号设施、电力设施建设、高尔夫休闲、大闸蟹美食节、营地建设、度假村建设,这些是对景观生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表2 判断特征值Table 2 Judging eigenvalues
根据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景观行为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景观类型权重依据某一景观类型在景观中的面积占比,景观行为和景观类型权重见表3。可知,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景观类型中居民村镇权重最大为0.44,其次为林地景观、湿地景观和水域景观,权重分别为0.21、0.11和0.1。水产养殖和草地景观权重最小为0.07。在景观行为中,游憩行为权重最大为0.4,其次社会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分别为0.3和0.2,农业生产权重最小为0.1。
图2 雁鸣湖生态旅游区主要景观类型Fig.2 Main landscape types of Yanming Lake eco-tourism area
表3 景观类型和景观行为体系权重
根据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实际情况,依据相容度判断标准,建立相容度判断矩阵。通过景观适宜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出景观-行为适宜度评价结果(表4)。从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景观-行为景观适宜性评价结果来看:①农业生产在景观生态体系中适宜度为48.1%,尤其适宜于居民村镇(适宜度为100%)和水域景观(适宜度为33.30%),草地景观适宜性较低(适宜度为11.1%),而对其他景观不适宜;②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因局限性小而适宜性较好,在景观生态体系中的适宜度为27.50%,其中对居民村镇的适宜度最高(适宜度为61.10%),对草地景观的适宜度较低(适宜度为8.3%),对其他景观不适宜。③社会公共活动是生态旅游区人文景观的特色,适宜度为26.3%,雁鸣湖生态旅游区的社会活动以举办“雁鸣湖大闸蟹美食节”等大型活动为主,因此需要较为开阔的空间,而草地景观、居民村镇、林地景观具有较高的适宜性(适宜度分别为55.6%、33.3%、33.3%),水产养殖景观给社会活动提供现场观摩、互动体验等活动支持,但囿于水产养殖环境的特殊性其适宜性并不高(适宜性为11.1%),其他景观对社会公共活动不适宜。④对于游憩景观行为来说,现状游憩行为的整体适宜性为57.1%,尤其适宜于草地景观、居民村镇和林地景观,适宜度分别为70.4%、44.4%、29.6%,而水产养殖、湿地景观、水域景观的适宜度较低。雁鸣湖生态旅游区仍处于进一步规划和开发阶段,因此游憩行为的未来整体适宜性还会有所提高。⑤对于景观类型来说,在一个类型的景观空间中有一组行为存在,景观类型对一系列行为的适宜性也反映出景观生态与行为结构的相互关系。同时揭示对景观生态破坏的主导因素。在所有景观行为中,度假村是适宜性最高的一种行为,适宜度为32.1%,其次为露营和美食节,因此对雁鸣湖风景区游憩景观规划尽量结合观光、休闲、娱乐进行集中开发,有效控制行为的扩散范围,保护景观原生性。
表4 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景观与行为相容度评价Table 4 Landscape and behavior compatibility evaluation of Yanming Lake ecotourism area
图3 景观类型与景观行为适宜性Fig.3 Landscape type and landscape behavior suitability
依据雁鸣湖风景区景观的适宜性特点,立足于景观保护与合理开发,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景观适宜性具有以下空间规律:从景观行为来看,雁鸣湖风景区景观类型与景观行为的相容性组合形成以下适宜性特征:①适宜性形成大众旅游行为、生态旅游行为和特色景观行为3个景观地带;②在开阔地带,开展大众旅游如外宾接待基地,餐饮服务和酒店设施;③在水域、林地和草地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如垂钓、野营、高尔夫休闲;④在湿地景观开展特色景观行为,只适宜野生动物的栖息以及进行少量而具有特色的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
通过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景观适宜性评价能够较为直观地发现景观行为与景观类型之间的适宜性程度,进而依据评价结果为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未来规划建设提供借鉴。景观适宜性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1)从景观行为来看,游憩行为的适宜度(57.1%)>农业生产的适宜度(48.1%)>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宜度(27.5%)>社会活动的适宜度(26.3%)。
(2)从景观类型来看,居民村镇的适宜度(50.0%)>草地景观的适宜度(47.6%)>林地景观的适宜度(21.8%)>水产养殖的适宜度(7.8%)=水域景观的适宜度(7.8%)>湿地景观的适宜度(4.4%)。
因此,从景观行为角度来看,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游憩行为适宜度较高,在后期景区规划中应加入有特色的露营、度假及高尔夫等游憩活动,在景区生态适宜度范围内提升其经济效益。此外,雁鸣湖生态旅游区的前身是沉沙池,用于引黄灌区中沉淀大于规定粒径的泥沙,进而将复合灌溉的水用于耕种,因此其农业生产适宜度较高,但随着沉沙池建设为生态旅游区,其周边的农业生产将逐步退出,农业适宜性将逐步降低。由于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适宜度和社会活动适宜度相对较低,因此,在规划建设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生态景观,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对原有景观的破坏。
从景观类型来看,居民村镇的适宜度和草地景观的适宜度远远高于其他景观类型的适宜度,这是由于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同时具有较大场地开展居民村镇建设,但是开展居民村镇建设会占用优质的土地资源,因此,应在环境容量可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发展居民村镇景观。同时加强林地景观、水产养殖景观、水域景观和湿地景观等较低景观相容性较低的景观类型的保护,提高其景观韧性,防止生态旅游区建设过程中过度开发,破坏景观生态平衡。
雁鸣湖生态旅游区作为郑州市中牟县的旅游核心,位于郑州市与开封市之间,是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点。同时,雁鸣湖生态旅游区作为郑汴生态走廊上的“廊上明珠”,不仅改善平原地区生态环境,绿化黄河沿岸风景,更能令当地居民切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因此,结合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景观适宜性评价结果,针对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将对促进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在景观行为中,由于社会活动的景观相容度低,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尽量丰富社会活动的内容,打造集休闲、娱乐和观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胜地;针对景观相容度较高的游憩行为,应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景区美景度和自然度建设,提高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在景观类型中,湿地景观的景观相容度低是由于观赏性的水生植物的数量还不足以吸收水体中全部的有毒物质以及降低氮、磷浓度,因此应合理搭配水生动植物的数量和质量,优化水资源环境,维持水域生态平衡,令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健康循环;居民村镇的景观相容度较高,因此,在居民村镇合理开展农家乐、住宿等景观行为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村民与游客的交流中促使村民提高自身素质,有助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
(3)在未来规划中,目前中牟县正在开展《中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雁鸣湖生态旅游区作为中牟县重大建设工程,成为中牟县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景区进行规划建设时应考虑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景观规划的目的是在景观利用、生态保护、社会协调进步、经济发展、村民致富等多目标之间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利用与产业体系。景观资源保护是协调可持续旅游发展与景观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应重点进行水域原生景观保护、草地生态资源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村镇资源保护以及生态湿地景观资源保护。雁鸣湖生态旅游区集众多的资源形成了以人文生态为特色的具有重大旅游价值的特色资源体系,保持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将成为满足景区新兴经济行为需求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