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方案与开发利用措施探讨

2022-08-03 06:33焦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1期
关键词:瓜州遗址文化遗产

焦丽

(瓜州县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所,甘肃 瓜州 736100)

0 引言

锁阳城遗址于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为瓜州县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前景。作为典型大遗址,锁阳城遗址具有占地空间广、历史文化价值高、管护工作难度大等特征,加之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密切关联,进一步增加了遗址管理工作难度。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对于大遗址保护与产业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锁阳城遗址特征与保护开发问题

1.1 遗址概况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海拔1358米。遗产区面积为157.886平方千米,遗址主要包括锁阳城城址、塔尔寺遗址、农业灌溉渠系遗迹和锁阳城墓葬群。锁阳城城址由内城、外城、瓮城、马面、角墩、堡子联合古垦区共同组成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和农业灌溉体系,是我国人文遗迹沙漠化演变过程中的典型标本,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为古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及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保障。2014年,锁阳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段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遗产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址建成至今已有1700年,囊括晋、隋、唐、西夏几个历史时期的古代城址、寺院、石窟、河渠、垦区等文化遗存形态,对于河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 保护开发问题

从保护层面入手,首先体现为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风蚀、雨蚀、盐害等自然病害,如城墙上出现的成片蜂窝状垦坑洞、墙根处悬空、墙体上冲沟与裂隙、夯土结构受植物根系生长干扰等,均易引发城墙局部剥落或大面积坍塌等事故;其次体现为人类活动对历史文化遗产构成的破坏,由于锁阳城遗址周围生长有锁阳、枸杞等具备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吸引大量居民前去采挖,一定程度上破坏遗址周围的土壤环境与结构,为遗址保护工作带来较大难度;最后体现为文化遗产管理中面临的重重阻力,包括保护资金缺口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交通设施建设不足、游客不文明行为等,均为锁阳城遗址保护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从开发层面入手,遗址开发利用面临的首要难题在于现有条件建设不足,如餐饮、酒店、旅游、购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未达到行业标准,难以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加之遗址离市区较远,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在车行速度、路面平整度、舒适度、专线开通等方面尚未达到成熟水平;其次体现为队伍建设不足,瓜州县文化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速度滞后,相关软硬件设施配套不足导致品牌建设与叠加效应无法收获显著成效,加之缺乏良好的宣传机制、精英人才数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为产业开发带来严峻挑战;最后体现为产业经营路线模糊,长期面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利用间的突出矛盾,如何实现遗址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协同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大遗址保护理念下的保护管理方案

2.1 技术层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点在于采取有效的病害整治措施,根据锁阳城遗址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知,其主要面临风沙、降雨、植物等影响因素,对此应结合实际问题与隐患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其技术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于风蚀、雨蚀问题,可选用聚苯乙烯、CB等材料对古建筑、古城墙遗址表面进行加固处理,用于增强结构抗风化效果,并配合填料进行坑洞、裂缝表面的封堵处理,巩固结构加固效果。

②对于植物危害问题,为避免植物无序生长导致其根系破坏古建筑、构筑物结构稳定性,要求安排工作人员以墙体周围1.5米半径范围为基准进行植物的清理,将延伸、攀附在墙体上的骆驼刺类植物进行剪除,避免直接采用连根拔起等措施,防范对原墙体结构产生扰动。

③对于影响遗址结构与景观整体性问题,通过将城墙顶部水泥板路进行拆除,选用成分、粒度分布特征相近的土体进行道路低洼部位的填补夯实,待填补层表面完全风化后再添加5%聚苯乙烯材料进行加固处理,增强防风化效果,并且将原有部分红砖道路改为颜色、质地相近的木板路。

④对于周围高压线路及其他附属设施,针对原地面上方架设的高压线路进行埋地处理,并对锁阳城遗址区内的各类景观指示牌、说明牌、公共卫生间等进行改造,保证整体风格与遗址区的一致性,形成协调的景观效果。

2.2 管理层面

一方面,应健全保护管理体系。在健全现有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管理工作要求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管理机构内部的调整,分批次安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培训与学习,引导全员树立大遗址保护理念,基于责任制细化遗址管理、旅游产业开发、文物档案管理、安全监测与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内容及具体负责人,保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与工作要求进行具体工作规划,并明确界定具体责任归属、资金收支渠道、监管机制、土地产权归属、经营方向等,确保依托管理体系建设推动锁阳城遗址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实际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应完善防范监测机制。在环境监测机制建设上,如在遗址规划区域内建设气象站,综合考虑遗址和管理区域距离、地势地形条件、周围有无建筑物遮挡等因素进行气象站的科学选址规划,保证有效采集气象数据建立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防范机制;对濒危文物进行监测点位的部署,以5年为基准选用自动位移计等测量仪器进行文物建筑位移量、裂隙变化情况的监测,防范发生文物坍塌现象;对遗址区周围自然环境进行卫星影像监测,动态收集区域周边自然环境变化特征,为土壤条件、建筑结构等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对风沙作用进行监测点位部署,根据风沙朝向、体量进行断面监测机制建设,采用架设铁丝网、修建防风设施等措施防范风蚀灾害侵袭。在安全防范机制建设上,要求当地文物单位与地方政府密切沟通,针对风蚀、雨水冲刷、火灾等不同灾害类型及人为破坏因素分别建立具体的安全防范机制,引入先进技术手段与基础设施进行工作站改造升级,完善监测平台中的安全防范与监测预警功能,保证实时掌握古建筑本体及周围环境变化特征,并将实测结果与风险预警值进行比较,便于及时发现风险隐患进而采取妥善应对措施。

3 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措施

3.1 完善制度政策支持,创新管理运营机制

3.1.1 强化政府引导

政府在文物保护中承担履行文化管理、提供保障、整合资源等多项职能,在锁阳城遗址保护开发环节应强化资金扶持、给予税收优惠、完善政策扶持,保证资金到位、做到专款专用,服务于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新兴产业模式的建设及开发。同时,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深入创新,以混合制经济为前提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改制,依托管理与运营机制的创新解决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期遗址保护与管理要求进行规划、方案及具体办法等文件的编制,录入系统中生成档案,借此进一步明确保护管理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参考依据,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3.1.2 融合社会力量

在强化顶层设计支持的基础上,应积极鼓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充分运用多种沟通渠道进行锁阳城遗址基本信息的宣传。例如,开设专题博物馆展览室,引入3D、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互动功能的设计,配合网络直播、录制Vlog视频等形式丰富实景展示,借此扩大受众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强其直观体验,进一步感知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设中。与此同时,需强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将自然、文物保护单位共同纳入工作范畴,面向现代产业发展形势着手推动现代化科技攻关平台建设,将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行业组织纳入联合攻关过程中,借此建立一条本土化、特色化产业开发路线,服务于产业开发建设及可持续经营发展。

3.2 建立品牌经营策略,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3.2.1 建成文化品牌

自2013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以来,酒泉市与西南等省市建立经济、文化、贸易、旅游等多领域的紧密交流与合作关系,成为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节点。基于锁阳城遗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征,要求当地紧紧围绕西部文化重镇建设目标进行开发战略的部署,以锁阳城遗址为核心进行品牌经营策略的设计,从交通、物流、文化、产业多个维度入手打造示范性基地。例如,高举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面旗帜进行历史文化品牌的建构,推动当地历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同时融合旅游业发展形态推出古城文化、民族风情、观光等特色文化产品,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路,更好地塑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象。

3.2.2 开发旅游线路

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就,瓜州作为丝绸之路西部的重要节点,应以锁阳城遗址为核心进行大旅游圈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瓜州现有文化遗产与地方文化特征进行内容主题的设计,避免陷入当前旅游市场上同质化竞争误区,并充分运用国家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政策进行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对外联合规模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依托企业外包服务实现旅游产业的专业化建设,形成丝绸之路沿线特色旅游驿站。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格局进行阶段性战略规划的设计,同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建立跨省级、跨区域旅游合作关系,并推出“石窟古城”“冰川草原”“风电工业”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瓜州独有的旅游产业风格及形态,提升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及行业竞争力。

3.3 深化产业融合协作,服务于经济带建设

3.3.1 产业融合协作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大众消费观念变革的背景下,文化成为旅游产业开发的灵魂与关键落脚点,锁阳城遗址作为瓜州知名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大的文化遗产,应依托产业融合理念加快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与协作力度,聚焦世界遗产影响力进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将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整合,提炼出敦煌文化旅游这一核心主题,推动文化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主题产品建设,将其纳入区域中长期规划链条中,更好地完善文化旅游品牌的市场环境及其规模,为后续产业开发建设创设先行思路。

3.3.2 打造旅游经济带

在健全产业发展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应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目标进行局部区域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将瓜州县周边市县整合建立共同体,巩固其合作关系,围绕交通运输体系、要素市场机制、生态环境保障、产业发展分工及经济链条构建等层面形成稳定利益格局,沿纵向进行产业上下游合作链条的延伸,将餐饮、商业、贸易等产业共同纳入分工合作机制中,借此逐步打破区际固化的行政框架,依托合作机制的建构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目标。此外,还应注重围绕市场竞争机制、合作竞争机制等层面进行相应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完善,在统一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的同时,对不同区域的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类型进行文化元素、客户群体、产品层次的细分,既要囊括高端精品旅游产业线路,也要满足大众化消费需求,便于更好地抢占市场,拓宽战略布局。

3.4 落实常态发展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4.1 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全新形势,为避免陷入边缘化,应借鉴共享经济发展理念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要求地方政府着力提升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整合区域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要求进行文化振兴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充分部署,秉持保护优先原则进行重点文物、文化遗址保护与管理机制的建设,同时融合时代发展,探索符合本土产业及文化发展特征的现实路径,整合文化、发展等要素间的内在关联,合理调配资金服务于锁阳城遗址保护与开发,保证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并依托社区参与机制的建构吸引本地居民投入文物保护与产业开发,为当地居民提供知识、技能培训服务,借此为区域转型开发注入内生动力,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实效。

3.4.2 提升服务水平

鉴于瓜州县地处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传承区的关键要位,在完善上层设计部署的基础上,应设法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以政府主导、企业支持、民间组织及行业协会参与的形式推动地方特色活动建设,借此形成常态化交流与合作机制,依托各类赛事、产业活动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例如,举办张芝书法艺术节、玄奘西行主题音乐节、锁阳城遗址参观等多种国际、国内活动,依托各类节会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瓜州县,带动当地旅游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倒逼旅游服务水平、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形成良性竞争格局,更好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总体来看,锁阳城遗址作为瓜州县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地方历史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典型标志,对于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与产业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客观审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寻求资源开发与产业建设的有效融合路径,依托制度扶持、品牌经营、产业融合与保障机制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当地文化产业开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良好示范价值。

注释

①王丰艳.瓜州锁阳古城古遗址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146-148.

②李志勇,阎珺琪.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的解析框架建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81-186.

③刘海,杨戬.新时期城垣类遗址保护利用的探索与发展——以西安城墙为例[J].碑林集刊,2020(1):266-269.

④李康妹,鲁文慧,范世耀,等.徽宁古道忠烈庙建筑遗址保护及利用探析[J].山西建筑,2021(6):17-18.

⑤吴淑婷.保护性复建的遗址展示方法可行性分析——以唐兴庆宫花萼相辉楼为例[J].城市建筑,2020(16):130-131.

猜你喜欢
瓜州遗址文化遗产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瓜州的“大地之子”
Task 3
瓜州品瓜
Tough Nut to Crack
利用Landsat影像定量评价土地盐渍化的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