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研究

2022-08-03 06:33陈建辉孟祥鹏祝延峰李文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1期
关键词:菏泽市祠堂文物保护

陈建辉 孟祥鹏 祝延峰 李文超

[1.菏泽市牡丹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菏泽市牡丹区博物馆),山东 菏泽 274000;2.曹县文物保护中心(曹县博物馆),山东 曹县 274400;3.巨野县博物馆,山东 巨野 274900;4.巨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山东 巨野 274900]

祠堂,这个名称始见于汉代,当时祠堂都是建在墓旁用于祭祀,称为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确定了设立祠堂的制度,开始称家庙为祠堂。在当时,祠堂是身份等级的象征,民间不得立祠。到了明嘉靖年间才“许民间皆联宗立庙”。祠堂的功能也从设立之初的祭祀逐渐扩大到家族重大事宜的商议和处理,成为一种家族关系的纽带和维系,是与秩序紧密相连的。

祠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家祠,一类是纪念先贤先烈或经官方认可的专祠。祠堂建筑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类型,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留住乡村记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用独特。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独特的文物资源,让祠堂建筑在新时代“活起来”“用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摆在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

1 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概况

鲁西南地区,狭义上指山东省菏泽市;广义上包括山东省菏泽市、济宁市和聊城南部。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这里还保存众多明清以来的祠堂建筑。为更宏观地了解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本文的鲁西南范围包括菏泽市和济宁市。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重点调查了菏泽市169座祠堂,济宁市89座祠堂,并对其加以分类研究。

经梳理,截至2021年12月菏泽市登记的各类祠堂169处,其中17处祠堂始建于明代,152处始建于清代。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从县域分布上看,菏泽市牡丹区12处,菏泽市定陶区5处,曹县8处,单县17处,成武9处,巨野27处,郓城68处,鄄城17处,东明6处。济宁市各类代表性祠堂建筑89处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集中分布在曲阜市、邹城市、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金乡县、鱼台县等区县。

1.1 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及其特色

菏泽和济宁地区都存有众多的高等级祭祀庙堂,这些庙堂很多是官府、乡绅士族等组织建设的,是特定区域承载家国、民众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如济宁市现存伏羲庙、周公庙、孔庙、孟庙、颜庙、曾庙等高等级祠堂,亦有卞庄子祠、文昌祠、颜母祠、孟母三迁祠、徐辟祠、冉子祠、僧格林沁祠堂等历史名人祠堂。菏泽市有巨野文庙、东明文庙,是祭祀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孔子、弘扬和传承儒家文化的场所;亦有专门祭祀地域历史名人的冉贤集村冉仲弓祠、张李庄村李尧民祠、汉石桥村曹武惠祠、张楼村状元祠、佀楼村佀公家祠等。这些具有专门祭祀功能的庙堂是承载历史、文脉和社会教育的有形文化资源。

巨野文庙,金元时期原建于巨野城北,明永乐、正统、成化、正德年间不断增修扩建,建有文昌宫、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以及学田20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天启初年建两庑。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并创建义学。1947年后,文庙逐渐荒颓,配套建筑也遭到毁圮,仅存大成殿。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濒临倒塌的大成殿进行了修缮。1995年,粮所搬迁,复建了大成门,大成殿内恢复了孔子及四配塑像,制作了神龛、御匾、香案等附属设施。巨野文庙大成殿现为菏泽地区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明代祭孔建筑,其营造风格系仿曲阜大成殿所建,是明、清时期祭孔建筑的典型实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除了文庙这种专门的祭祀场所外,还有敕建的专人祠堂。郓城县佀楼村佀公家祠,坐北向南,始建于明代,为四合院建筑。家祠总面积755平方米,正殿三间为砖木结构,基高40厘米,前有五级台阶。殿高9米,面阔12米,进深7米。七檩外显明柱,前廊左右各立石柱,中立宝顶,悬垂龙头斗拱,枋木纹饰精美,雀潜、隔板通体透雕,纹样以龙头为主,兼有花卉、人物、走兽和博古图案等。硬山单层,灰瓦覆顶,毛头排山,盘龙钩檐,正殿左右建有耳房,现存左耳房。家祠东西庑各三间,六檩暗厅里显柱,五脊六兽,砖木结构,灰瓦覆顶,檐角微翘。山门为清代重建。清衍圣公孔毓圻书“佀公祠堂”,长0.9米、宽0.75米的木匾悬于门额,门的北面衔接四柱悬山式卷棚,与大殿相对,山门左右设掖门,与东、西庑山墙对应。整体结构严谨,在规模、形制、雕镂、绘画上都独具匠心,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尤其是砖瓦雕镂玲珑剔透,木雕彩绘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营造技艺和无限的智慧。201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一种专门祠堂由住宅改建而来,一般是达官贵人,其后人为对其纪念祭祀,将生前住宅或建筑改为专门的祭祀场所。如僧格林沁祠堂,曾经是僧王剿捻部队行营的一部分,原来是崇觉寺东路的一处三进院落。僧格林沁于1865年4月在菏泽战死,灵柩被运至这里暂时安放,后运送京师。清廷诏令全国各地于其“立功地方建专祠”,这里便被重新改建为纪念他的祠宇,以供地方官员春秋奉祀。抗战期间,这里曾是济宁县伪政权的驻地,济宁县地方治安维持会、济宁县政府、济宁县警务局、济宁县警备队等伪政权、伪军机构、伪组织,先后在这里设置,成为日本侵略者“以华人治华”、屠杀中国人民的工具。

菏泽和济宁地区存在更多的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家族祠堂,这些家族宗祠从建设之初就承担着崇宗祭祖的功能以祭祀各代先祖。现如今,绝大部分祠堂建筑尚在使用,保留着宗族祭祀功能。

济宁武氏祠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是建于东汉末年的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祭祀祠堂,是一座典型的墓祠建筑。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

祠堂为全石结构,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石阙和石狮系墓道的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一对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瞠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武梁祠为单间歇山式,现存六石。祠内遍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牡丹区刘城村刘氏家祠位于何楼镇刘城行政村刘城村,是明永乐年间刘氏家族从滨州迁移到曹州府金堤乡后,族长刘翁满为了纪念先祖、联系家族感情,带领众族修建的。明正德、崇祯年间和清光绪年间经过多次维修。刘城村刘氏家祠坐北朝南,正殿为砖木结构硬山式,面阔三间10米,进深8米,高6米,面积80平方米。五脊两面坡,重梁起架。家祠前有一边长10米的正方形月台,高0.5米,面积100平方米。祠堂门窗为木格镂空方形状。檐饰绘画都相当丰富,处处体现民俗民风的传统文化,表现了人们幸福美好的愿望和对吉祥的追求。刘氏祠堂古朴典雅,是鲁西南家祠文化的典型代表。

1.2 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特点

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受地区气候与地貌、对外交流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礼制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①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建筑是思想文化的物质体现,鲁西南作为儒家思想的中心地区,推崇祖先崇拜和伦理法治,体现出内外分明、主次分明、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等特征。在装饰上,无论是门口的石雕还是墀头,以及檐板的彩绘、木雕,无不通过对大自然中动植物具体形象的刻画,将其代表的美好愿望展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②具有文化交流、多元性。这一地区深受黄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影响,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建筑材料等方面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因人口迁移,鲁西南地区的民间宗祠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梁山县张坊村的张氏家祠是从南京迁徙而来,该祠堂在营造手法上就地取材,但又不失南方民居的自然之美,与该地其他民间家祠在建筑风格上有明显不同。巨野县田小集村田氏家祠具有典型的南方传统建筑敞篷轩式样,是山东省仅发现的两例之一,充分体现了文化交流对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的重要影响。

③典型的风水理论和避讳。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大都严格按照风水文化进行修建,建筑布局遵循坐北朝南、背阴向阳的阴阳平衡学说。同时为体现对权力的尊崇,在坐北朝南的朝向上,表现为南偏东和南偏西两种朝向。但也有部分家族为了避讳,正堂朝向为北。如巨野东隅韩氏宗祠和西隅萧氏宗祠,寓意韩通“寒”音,萧通“硝”怕光,所以正堂大门都朝北。

鲁西南地区菏泽市和济宁市现存祠堂中除保存文物建筑本体外,大部分或多或少存有建祠记事碑、重修碑、先祖墓碑、族人墓志铭、石狮子、上马石、壁画、老牌匾、老牌位等附属文物,这些附属文物与文物建筑本体共同构建了祠堂建筑的文物内涵,为当今和后世了解和研究祠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2 祠堂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前景

鲁西南地区众多的祠堂建筑,是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祠堂也饱受了历史的洗礼和摧残,导致很多华美雄伟且巧夺天工的古建筑被破坏,面临倾塌、消失的危险。在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社会各界开始越来越重视对祠堂古建筑的保护,并深入发掘其蕴含的建筑、艺术、思想、文化内涵,发挥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作用。

2.1 提高认识,加强保护修缮

①加强对祠堂资源的登记保护。祠堂作为当地流传长久的古建筑,是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独特文物资源,当地文物部门积极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登记,并及时对其开展提档升级保护。根据最初统计的258处祠堂建筑数据,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2022年,菏泽和济宁又有17处祠堂建筑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这些典型的祠堂建筑升级保护,切实提高社会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关注,为其后续保护和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②多措并举,提升管理效能。鲁西南地区众多祠堂建筑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已进行了文物普查登记。结合文物保护管理要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文物保护网络,落实好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职责,加强与村集体和文物所有权人及使用管理人员的沟通联系,建立义务保护员队伍,促进文物古建筑资源的协同立体保护。不断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人制度,根据有关要求对文物安全责任人进行公告公示,切实压实管理使用责任,提高祠堂古建筑保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为切实加大地方文物保护力度,菏泽市和济宁市先后出台了《菏泽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济宁市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对加强祠堂建筑安全管理,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提供了地方性法规保障。同时,各有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祠堂古建筑的巡查力度,会同消防、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开展送制度、送器材、送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安全保障活动,不断提升对祠堂建筑的保护管理水平。

③积极开展祠堂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十二五”以来,各地都加大对文物古建筑保护利用的投入,积极开展有关祠堂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如菏泽市先后开展了巨野文庙保护维修规划的编制、巨野文庙大成殿防雷工程、东明文庙修缮、巨野章西田氏家祠维修保护工程、鄄城县苏氏宗祠维修保护工程、牡丹区冉贤集冉仲弓祠修缮保护工程、郓城县状元张楼村状元祠维修工程、郓城县佀公家祠修缮保护工程等祠堂文物保护工程,极大改善了有关祠堂的保存状况。在对祠堂建筑的修缮保护过程中,基于不改变文物建筑原状的原则来进行。如2020年对佀公家祠的修缮,就是在遵守和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修缮原则前提下,以现存文物建筑的原状修整、局部恢复遭到破坏存有隐患的主体建筑,采取必要措施,解除安全隐患、保持建筑结构稳定。同时注意采用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增加院落地面处理、排水等配套工程,做到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更便于适应时代发展的使用需要。

2.2 开阔思路,提升祠堂建筑利用效能

祠堂建筑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对鲁西南地区数量众多的祠堂建筑,要充分考虑其区位、知名度,加强规划引领,促进其合理利用。

2.2.1 挖掘精神内涵,发展文化旅游

祠堂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尤其是一些专门祠堂,在建设之初就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掘这些祠堂建筑的建造技艺、艺术、文化内涵,将其纳入社会旅游总体资源中,发展文化旅游。同时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充分了解祠堂建筑及其传达的文化精神。鲁西南是革命老区,部分家祠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战役指挥部、培训班旧址等,见证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沧桑变革,另有部分祠堂墙壁上存有毛主席语录等红色印记,是祠堂建筑历经革命年代的重要见证物。在深化祠堂利用上,充分发掘其红色文化基因,很多家祠被开辟为专题展览馆,成为当地革命文化陈列、展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

2.2.2 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祠堂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神圣的地位,作为民居建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文化之画龙点睛的部分,传承着良好家风家训,有效地凝聚人心。尤其是祠堂文化中蕴含的美育和礼教内容是丰富独特、有文化根基的,是令人骄傲自豪的中华文化的基因内容之一。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祠堂的凝聚力,助力乡村振兴,充分研究鲁西南地区祠堂文化深刻内涵,建立家国同构的祠堂文化,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突出祠堂文化在村镇管理、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将祠堂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文化展示场所,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祠堂建筑彰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不断传承、发展、升华。如小留镇吴氏家祠被打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巨野东隅村依托韩氏宗祠打造乡村记忆博物馆,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激发人们奋斗新时代、建功新乡村的动力。

2.2.3 活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IP

为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多的知识产业创造者通过移动端个性化、多样化功能设计,让传统文化变得年轻化,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持,IP活化模式的开发也发展迅速。可以深化对祠堂所代表的古建筑、礼乐文化的研究,打造有特色的祠堂文化IP。探索祠堂文化IP的实践途径,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把祠堂传统祭祀仪式与族规祖训的内核——忠、孝、礼、义、信等与时代先进文化相融合。探索线上、线下传播途径将祠堂文化从消费端连接产业端,让数字技术重塑祠堂文化IP价值,全面提升鲁西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彰显人文新魅力。

3 结语

祠堂建筑承载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它记录着宗族的辉煌与传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作为儒家思想起源的中心地区,鲁西南家祠建筑结构清晰严谨,建筑文化传承有序,是研究祠堂建筑的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菏泽市祠堂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万副春联送万家”活动 菏泽市关工委开展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菏泽市举办中小学创客大赛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我们的祠堂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