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苗,王国宏,孙婷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 100730)
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大脑和教育方面的专家东尼·博赞创造,最初是作为一种笔记方法,而后发展成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商业、科研等方面。思维导图是以图解的方式和网状的结构,以主题为重心,放射式地来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1]。这是一种与传统直线记录完全不同的方式,其建立在大脑的发散性思维理论基础上,是发散性思维的“外部表现”[2]。它用更为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各个概念间的联系。
现在,利用电脑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如MindManager、Mindmap等,还有一些在线软件如PersonalBrain、XMind,这些软件以其操作快捷、表现形式多样、表达方式各具丰富多彩,使用方法非常容易掌握等特点,展示出比“纸+笔”更大的优势。
在绝大多数的医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利用传统板书与PPT结合,纵深挖掘知识,使得学生能充分了解各个知识点,但由于知识点繁多且过于分散,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流于简单的记忆与背诵,导致对疾病的整理结构掌握不佳,应用能力不足。
随着思维导图的广泛应用,其运用图形化技术,把复杂无序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过程用简单明了的图形表现出来,使知识体系与思维过程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提升学习效率,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成体系,将思维导图结合传统教学能兼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在深挖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对疾病有整体性、体系性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以疾病为例勾勒知识结构图。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多、涉及面广,其学习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正确临床思维方法和临床分析能力,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及技能。临床医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深刻地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如何全面掌握如此复杂的知识体系就成为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思维导图,把系统复杂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形式,使学生易于形成整体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以下一些做法。
1.通过教师制作出基本模板,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点。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或针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的教学[3]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掌握动脉粥样硬化[4]的知识结构,我们利用XMind制作了下面的模版(见图1),引导学生根据模板总结所学习的各知识点,并在文本输入区将各点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从整体上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分期和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如何防治和预后等,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因为冠心病形成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同时可以快速掌握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用药,如强化抗血小板(是需要双联还是三联抗血小板用药)、抗凝、调脂、稳定斑块等。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建立巩固正常临床思维。因为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操作简易,教师在课上经过与学生几次共同的绘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动手绘制出思维导图。这样方便了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补充、课后进一步完善,便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加强对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形成正确的认知。由学生自己独立制作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增强其成就感,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其在制作过程中体会知识点间的关系,发现自己之前未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温故而知新,达到全面把握知识结构之目的。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提示下,可以再进一步发散思维,在掌握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感兴趣点进一步拓展。如图1,在治疗中针对介入和外科治疗分支,可进一步拓展介入治疗的种类及新进展,外科治疗的方式及新进展,以及各自的适应症、禁忌症等。因此,理想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精心设计与不断修正,除了课堂互动外仍需要学生在课下以作业形式精心绘制,此环节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细心指正,真正用好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
图1 动脉粥样硬化思维导图
3.通过学生结合传统笔记与思维导图,引导其提升学习效率。传统笔记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点与重难点的完全覆盖,对知识点的深挖很有帮助,故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拓宽知识深度有重要作用。思维导图是利用文字、图像使知识结构与思维过程更加清晰明朗,具有体系性强,阅读难度低,易于理顺知识脉络等优点,可以对传统笔记缺乏体系性。结构性的缺点进行弥补,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应试。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需要传统笔记保证课程效果,也需要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脉络,提升学习效率。
4.通过教师教授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通过教授给学生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学生在内科学学科的学习上可以更加顺利,比如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联系新旧知识,提升知识的完整性。在教学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两个人数接近,成绩相似的班级学生做比较,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组,在上课的过程中结合思维导图,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组,则完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与传统笔记。成绩等级定为优秀85分以上,非优秀为85分以下,在学期末比较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将两组学生成绩输入电脑,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统计处理,结果见表1。χ2值为6.307,双侧确切概率法P=0.015<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上述结果说明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班级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好,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表1 两组学习结果
(二)探讨问题,捕捉讨论中的灵感。
学习心理学研究专家认为[5],在人们一起进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大家的思维逻辑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增强,易激发出灵感,所以将讨论中大家的意见和观点及时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必要的整理,一定能够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成果。思维导图和相关的软件在这里能够扮演重要角色。手绘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教师在备课中整理出知识框架和重点[6],还能帮助学生在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高效的预习,发现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授课时,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针对疑点、难点重点讲解,更可以结合临床案例,便于学生的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主张“方式多样、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目标实现”为基本的原则[7]。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理解、记忆,建立起各个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在内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循环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心内科疾病重点和难点多,学科发展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多,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临床教学课时偏少,导致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的知识,从而严重影像了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十分不利,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能力,对于临床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地去用完整的句子记录所学内容,而是主动提取、加工关键字,它还非常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我们认为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心内科学教学中,为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活力。
总之,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合理有效地将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应用到医学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进来,高效生动有趣的课堂将不再是医学教学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