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急功近利,要有生命力

2022-08-02 02:49:06作者智春丽人民日报评论202221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6期

作者:智春丽 人民日报评论 2022-2-21

点评:徐小平

写作关键词:文化地标、审美建构、叙例圆熟

(正反对照,论点做题,巧妙押韵)

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

(开篇便列举了几个在反映城市文化或风貌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北京的紫禁城、深圳的拓荒牛雕塑、珠海的日月贝大剧院、苏州的古典园林等,其中“见证”“标记”“讲述”“生长”等动词的运用让叙例生出了灵动。随之又揭示了文化地标的内涵,聚焦于其精神、文化实质)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用“持续升温”和“急功近利”两种“热”相,启发人们思考,启动议论节奏,与开头段一起,从正反两个方面摆出现象,提出问题)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本段的“首先”与下面两段的“也”“还”一起,构成段首层递的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古有道法自然,今有生态保护,都贵在一个“和”字)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让步假设论证,振聋发聩)

(摆出“怎么做”的分论点一: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首先用“无论是……还是……都……”的句式强调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下都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并以丽江古城的“依山傍水”和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采用自然采光通风为例证之,再用“反之”总结强调)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摆出“怎么做”的分论点二: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首先采用“之所以……不是……而是”的句式论述文化地标应当流淌着历史文脉和情感记忆,并以沈阳工业博物馆的“原样保留”、福州古厝间的“修旧如旧”为例证之,最后收束在“合理适度”的转化发展上)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摆出“怎么做”的分论点三: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文段首先立片言而居要,指出地标建筑的生命来自生活,并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说明正是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才使其成为持久的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结尾回应开头,强化文化地标的“人文”“服务”内涵。“紧密连接”一词形象生动,折射文化地标生命力之所在)

→总评:

本文有三大亮点值得学习。首先,结构井井有条。题目、开头和结尾即亮明、申述、强化论点,做到观点集中鲜明。且开头两段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摆现象、提问题,有激浊扬清之效,也显治理之要。中间三段于审美上有建构,着重阐述“怎么办”,分别打造整饬的分论点置于段首,从自然到文化到社会,层层推进,既有提纲挈领之效,也有登堂入室之美。其次,叙例圆熟,文辞优雅隽美。虽是时评,却又浸染了记叙的感性之美。如叙例时一些动词“讲述”“生长”“勾勒”“漫步”“相遇”,一些形容词“温婉”“炫目奇特”“修旧如旧”等的使用,便很好地应和了“文化地标”的话题,更不用说那些打造得圆熟典雅的整句,比如“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了。最后,论述严谨。以第三段为例,本段从论点句到阐述句到论据句到总说句,叙议结合,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更兼那些关联词语的使用,更是增添了文理的绵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