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必备主题词之赓续使命

2022-08-02 03:10:06策划新作文执行明灯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林则徐中华文明精神

Ⓦ 策划/新作文 执行/明灯

这两年,一个叫作“赓续”的动词火了。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随后,“赓续”一词便迅速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成为现象级的语言印记,更成为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赓续”既强调不变,又突出不断,是在延续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收获,相比“继续”和“延续”,承载着更为厚重、丰富的语义内涵。

解读理念

“赓续”背后的文化深意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可能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赓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先说“发扬”“传承”,尔后再言“赓续”?弄清“赓续”一词所承载的文化意蕴,需要溯源“赓续”的造字理据。

“赓”是“续”的古文写法,本义是连续、继续。“赓”是会意字,由庚、贝会意,表示把贝壳或贝壳币连贯起来。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庚有续义,故古文‘续’字取以会意也。”

要加深对“庚”和“赓”中“续义”的理解,还要进一步参看《说文解字》对“庚”字的解说:“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古代,天干与方位、季节有对应关系。庚,是十天干的第七位,定位在西方,对应秋天,故《说文解字》说,庚像秋天万物果实成熟的样子。《说文解字注》引《月令注》:“庚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意思是说,万物到了秋天而变更,阳气收敛、植物枯萎,成熟的果实将作为新生命延续的种子。在农耕社会,种子是经济生活的命脉,也是人们来年的希望。

所以,“庚”和“赓”的“续义”不是一般的连续,而是一种内在基因的延续,一种新生和希冀。《尔雅·释诂》中说:“赓、扬,续也。”“赓”是连续、继续,“扬”是发扬、继承,《尔雅》把“赓”与“扬”作为一个词条合在一起解释,亦说明古人对“赓”的认识不止于延续,还含有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期望。

“赓续”属于同义复合词,较早见于宋代王安石《周礼义序》:“盖其因习以崇之,赓续以终之,至于后世,无以复加。”大意是讲,人们学习、崇拜《周礼》,始终如一,后世达到了极点。可见,古人所言“赓续”强调自始至终地接续。这与“赓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是一以贯之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赓”和“续”都表示继续义,但细分是有较大区别的。“赓”是指事物一脉相承、自始至终、代代传承,“续”多指在事物后面或上面的再加。“赓续”比“继续”内涵深刻、外延丰富。这应是“赓续”一词的深意所在,也是中华文字所承载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时代表达。

盘点精神

今天,我们需要“赓续”哪些精神

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我们从中节选部分精神,希望成为新时代你我的精神坐标。

五四精神: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战精神: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就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就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就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精神。

摘抄金句

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习近平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

——李大钊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高考直击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既有像林则徐这样的脊梁支柱中流击水,也有像宋礼公这样的寻常耕读之家的民风熏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

——宋礼公家训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题解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操、博大胸怀、责任使命、担当敢为和舍身为国的品质和光芒。林则徐在国运危难,大厦将倾之际,用自己光耀华夏的一生,写下了这句震古烁今的诗句,尽显脊梁支柱的胆气风骨、格局情怀。

“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这里的“力气”不仅仅指人的“体力、力量”,它是以极为通俗,极易理解,极能认同的方式来告诫族人,读书做事应尽责尽力,当然也应尽志尽慧。古代读书人一边辛勤耕作,一边刻苦学习,无论耕作多么繁忙,也动摇不了他们读书的意志。古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在耕作之余,读点圣贤书,可善其身,养其性,甚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次作文命题意在启迪当代青年人如何去做。

优秀标题有:

传承文明的火种

接过中华文明的接力棒

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

薪火未曾断

萤火亦能照九州

位卑未敢忘忧国

……

精彩语段有:

君不见,清代重臣林则徐,一代民族脊梁也,其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有难,仅掷一诗以示其亲,便启程以身赴国难,铮铮然,林公之高义廉洁垂范后世。

君不见,宋氏家训素朴。虽为耕读之家,其文辞约微,而意旨极大。“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此句通俗而意蕴深刻,将勤劳之品质藏于十字以育后人,深厚敦和,循循然,令读者欲罢不能。

于我而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余年之传承,犹如火焰的燃烧。一堆木柴,一点火星,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时刻相遇,中华文明便掀开了第一页。

林则徐之于文明之火便如同一把青松木,投入火中,烧得热烈,烧得旺盛,如一团焰浪,喷涌而出,给死机深重、暗淡破败的满清政府所把持下的文明火种带来生命的气息。宋氏家训之于文明之火则像一块陈年的紫檀木,投入其中,烧得温醇,还透出一丝一缕悠远的淡香,支持这簇火光长久地照彻周遭的黑暗。热烈与温醇,二者均不可缺少。

范文赏析

吾辈岂是蓬蒿人

唐嘉潞

“那些先生的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不论是蔡元培还是胡适、梁漱溟、梅贻琦、陈寅恪……他们是中华文明的脊梁,在动荡年代让中华文化不至于湮没。

现如今,吾辈当身体力行,传承中华文明。

驻足当下,被扣上“垮掉一代”帽子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地选择漠视文明黄灯的警告,无视文化传承的交通规则,而成为中华文明与我无关的“佛系”青年。如若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雄心于现世繁华显得有点空洞,但你我皆可为“力气使不完”的宋礼公,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倘若詹天佑持中国之兴衰与我无关的态度,不拿艰苦奋斗的精神约束自己,中国何时才能独立自主地建造出铁路?倘若才女武亦姝,不酷爱唐诗宋词的格高韵远,不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觉悟要求自己,又怎会在诗词大会上对答如流?答案不言而喻,他们将华夏文明融于自己的血液中,铭记在心田里,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与之前行。

究其原因,那些所谓“佛系”青年,对中华文明浅尝辄止,骄傲放纵、自以为是,实则彰显自尊自强的意识孱弱,岂不悲乎?

且看被王国维赞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容若,骨子里流淌着钦慕汉文化的血脉,即便是满人出生,但为中国经学史的研究留下了《通志堂经解》,让多民族文化融合交汇;拒绝他人称“先生”的木心,潜心于莫干山,抛弃荣华富贵,转身做了苦行僧,是实干精神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且行且思地吟唱《从前慢》,也提醒人们文化这事急不得;更如守岛夫妇保家卫国32年,是爱国主义在他们的脑海中扎根,他们坚守正义,永不停息。

再看蔡元培先生引领北大师生兼容并包,无论身份、门派皆可百家争鸣,彰显了“和而不同”的君子之气;先生执掌北大十年七次请辞,心中有原则的尺子,丈量着自己的行为,展示了刚正不阿的铮铮脊骨。

他们皆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人,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莫让中华文明在当代断了层,我们每人必须认识中华文明,要不得一点儿传承中华文明无关你我的“佛系”思想。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吾辈又岂是蓬蒿人?吾辈当为“宋礼公”!我们躬逢盛世,喜爱悠游自在的生活无可厚非,但若选择做华夏文明的火炬手,不更能彰显自己的价值么?

泱泱华夏,太平盛世,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中华文明的火炬,应在你我之手生生不息。

结语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书写了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那些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伟大精神得以形成和延续的根源在于它们都浓缩着中华各族儿女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标识,体现着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其根本指向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抚今追昔,先辈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美好憧憬依然存在,历史虽然远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却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得到别样的阐发。

猜你喜欢
林则徐中华文明精神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林则徐》
雕塑(2022年4期)2022-09-15 07:10:18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林则徐禁烟
启蒙(3-7岁)(2018年10期)2018-10-13 02:19:32
拿出精神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