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瑾 乔志伟 李 洋,2 马玉萍 黄新业
(1 兰州大学药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3 兰州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甘肃兰州 730000)
2018 年1 月,甘肃省《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提出,要培育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十大生态产业。其中,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促进农业资源高效流动的活动,以达到节能减排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是继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思路。
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旨在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现代化管理理念来实现农业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1]。 通过分析全国及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甘肃省循环农业专利情况,能够为涉及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科研项目立项、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营销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笔者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印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国际专利分类参照关系表(2021)(试行)》[2], 并利用智慧芽专利信息检索和分析平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名称为“生物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相关专利进行检索和分析。主要采用IPC 分类号的检索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名称为“生物农业及相关产业”相关的IPC 分类号进行检索,通过去噪去重, 最终得到中国相关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50 224 件。
专利申请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图1 可知,在2010 年以前,关于循环农业方向的专利申请量增长缓慢,2010 年之后申请量迅速增长,并于2017 年达到最大值。然而,近年来申请量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这可能与我国农业部2017 年发布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 年)》的通知有关。 该通知指出,从2017 年起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集中力量快速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
如图2 所示,在全国850 224 件专利中,失效专利409 435 件,占比高达48%;有效专利236 228 件,仅占28%。由此说明,我国循环农业领域总体专利质量有待提升。
由图2 可知,全国关于循环农业的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专利申请人分别为江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博得基因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南京林业大学。
从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可以看出, 我国关于循环农业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 分布在公司的专利申请量较少, 说明该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大量的技术创新仍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未来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排名前五的申请人中,江南大学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C12N(微生物或酶;其组合物;繁殖、保藏或维持微生物;变异或遗传工程;培养基);浙江大学的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C12N,其次是A01H(新植物或获得新植物的方法;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的植物再生);上海博得基因开发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C12N 等生物技术领域; 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利技术则主要分布在A01G(园艺;蔬菜、花卉、稻、果树、葡萄、啤酒花或海菜的栽培;林业;浇水)、A01H 和C12N;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利技术分布主要集中在A01H 和C12N。
中国循环农业领域专利技术分布如图3 所示,相关技术主要集中在A23L(食品、食料或非酒精饮料;它们的制备或处理,例如烹调、营养品质的改进、物理处理;食品或食料的一般保存)、C05G(肥料的混合物; 由一种或多种肥料与无特殊肥效的添加剂组分的混合物;以形状为特征的肥料)、A23K(专门适用于动物的喂养饲料;其生产方法)、A01G、C12M(酶学或微生物学装置)、C12N 中。
其中:在A23L 技术领域,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和江南大学专利申请量较多;在C05G 技术领域,山东胜伟园林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大学、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处于优势地位;在A23K技术领域,长沙瑞多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备显著优势;在A01G 技术领域,四川农业大学专利申请量显著领先于其他申请人; 在C12M 和C12N 技术领域,浙江大学和上海博德基因开发有限公司处于优势地位。
专利运营管理是企业专利资产运营过程中管理辅助活动的总称[3],包括专利的许可、质押、转让等。专利许可是许可人以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方式允许被许可人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其专利的活动[4]。专利质押是指专利权人将拥有的专利权中的财产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5]。 专利权转让是指专利权人作为受让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的所有权交给受让方的技术转让形式。 我国循环农业领域专利中,发生权利转移的专利共40 494 件,约占总申请量的4.8%;发生许可的有3 784 件,约占总申请量的0.45%;用于质押的专利有3 506 件,约占总申请量的0.41%。 反映现阶段我国在循环农业领域内专利技术市场转化率低、专利许可专业化水平不高[6]的现状。
如图4 所示,甘肃省循环农业专利总体申请趋势与我国循环农业专利总体申请趋势保持一致,在2010 年以前,专利申请量缓慢增长,2010 年以后申请量增长迅速,并于2018 年达到最大申请量。 一方面相关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逐年递增,另一方面与国家2010 年以后陆续出台的专利资助和推进政策有关。
在甘肃省循环农业11 880 件专利中,失效专利数量达到5 462 件,占比高达46%;有效专利数量为4 079 件,仅占总申请量的34%;其余的2 339 件专利目前处于审查过程中。与全国水平相比,甘肃省循环农业领域专利有效数量占比高出全国循环农业领域有效专利6 个百分点。
如图5 所示,甘肃省关于循环农业方向的专利集中在甘肃省各个科研院所,其中甘肃农业大学专利申请量为599 件,排名第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分别排名第二、三、四,这3 家单位申请量接近。在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中,高校及科研院所共有13 个,说明甘肃省循环农业领域相关技术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
对申请量明显较多的前4 位申请人进行具体技术分支的统计,发现甘肃农业大学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A01G、C12N、A23K 等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C12M、A01K(畜牧业;养鸟业;养蜂业;养鱼业;捕鱼业;饲养或养殖其他类不包含的动物;动物的新品种)等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A61P(化合物或药物制剂的特定治疗活性)、C12N 等领域;兰州大学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C12N、A01G 及A01H 等领域。
甘肃省循环农业领域专利技术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甘肃省循环农业领域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A01G、C05G、A01K、A23L、A23K、C12M 等IPC 分 类号中,与全国总体趋势存在细微差别,A01K 出现在甘肃省主要技术中。 其中:在A01G 和A23K 技术领域,甘肃农业大学处于优势地位;在A01K 和C12M技术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具备明显优势;在C05G 和A23L 技术领域,庆阳敦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甘肃大整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微弱优势。
甘肃省发生权利转移的专利共计426 件,占甘肃省循环农业专利总量的3.6%; 发生许可的专利共13 件,约占申请总量的0.1%;发生质押的专利共23 件,约占申请总量的0.2%。其中:首件质押专利发生在2010 年,质押登记生效日期主要集中在2015—2020 年, 其中甘肃双创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以及各银行作为主要质权人,反映出甘肃省循环农业领域专利总体运营水平滞后, 主要是专利本身质量不高或申请人自行转化意愿较低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一局面。
甘肃省是典型的农业省份, 近些年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积极推广先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6],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从总体专利申请量来看,排名全国中后,反映出甘肃省总体专利技术创新仍面临挑战;从专利有效性来看,现有专利失效率较高,反映出甘肃省循环农业相关专利中的低质量专利较多;从专利运营来看,运营水平远低于我国总体运营水平, 说明获得授权的相关专利大量成为沉睡专利[7]。 针对上述问题,甘肃省需采取措施来推动省内循环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专利总体申请量为11 880 件,全国排名第25 位,且该领域起步晚于全国5 年左右,因而发展较为滞后。 但是,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呈迅速增长态势,说明甘肃省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已经关注到该领域并积极研发。 未来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应当持续关注该领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技术突破,提升专利创新水平。
甘肃省循环农业领域专利运营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大量专利被闲置,反映出现有的已授权专利市场价值较低, 这就要求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提升专利质量,申请人应深入研究循环农业各个技术领域,并将相关研究转化为知识产权,提升专利的市场价值。同时,各个专利代理机构应当提升专利代理人员的专业性,避免由于撰写问题导致高价值专利未获得授权从而影响专利运营水平,以此推动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申请人应及时跟进国家相关政策,根据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大趋势预判未来发展热点,抢占新技术发展高地。 进一步结合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特色领域发展优势技术,以此打破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目前处于较为落后态势的局面,助力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