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理据、定位及教学对策

2022-08-02 05:56何春香胡洪强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思政语言

何春香,胡洪强

(1.伊犁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2.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新疆 伊宁 835000)

“立德树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途径。新时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个性突出、价值追求多样等特点决定了学科课程思政需要探索不同的教学实现方式。“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语文教育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要素。通过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将“德育”和“智育”人才培养理念相统一,探索高校学科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以实现思政教学方式多样化及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价值的显性化。

一、“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实践理据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一)“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汉语”课程是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掌握和运用规范汉字。“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能够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学习“现代汉语”课程,各民族学生之间可以加强彼此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和文化交往,能够从精神层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

(二)“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承担着传授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现代汉语”课程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学生语言文字学习及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可以充分体现,这是“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独特的学科优势。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文字即获得文化的过程。通过学习“现代汉语”课程,学生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语言能力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教育中,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2]。

(三)“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全人”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任务主要由专门的思政课程承担,缺乏学科课程思政的参与。“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目标缺位必然造成“德育”与“智育”相互分离的现象,可能培养出智力发达、道德欠缺的“非全人”(与小原国芳的“全人”概念相对)学生。同时,仅仅依靠专门的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模式,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考虑到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与各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专门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协同效用,促成“全人”目标的实现。

二、“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

“现代汉语”课程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语文教育等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目前,国内选用的各种《现代汉语》教材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从宏观上包括现代汉语的概念、范围、特点,从微观上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等不同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教学内容不仅体现现代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属性问题,而且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因此,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语言习得、语言对比等多个领域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在进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让教材仅仅成为“静态知识”的载体,而应努力使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语文教育等不同专业学生通过学习“现代汉语”课程后达到或具备文化自信、国家认同及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往“现代汉语”课程仅仅是培养学生达到或具有一定语言文字理论及应用水平,初步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其最终教育目标是实现为言语实践活动。而现在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新定位应该是充分挖掘“现代汉语”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实现学生“德”“智”融合培育。因此,目前“现代汉语”具有“育才”“育人”双重功能的学科定位。

(一)“现代汉语”课程具有育才的目标

明确课程的学科性质是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学科属性,才能真正实施“现代汉语”的教学。对于“现代汉语”的学科性质,不同学者有自己的论述。黄伯荣、廖序东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是通过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基本能力[3]。这一表述强调重视学生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基本能力要求,是成才的重要条件。邵敬敏等学者认为,要掌握现代汉语的性质、含义和特点,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语言规范和变化[4]。这一表述则从课程内容本身出发,重视现代汉语本身的学科知识的发展。黄伯荣、廖序东强调学生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邵敬敏等学者则强调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可见,“现代汉语”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体现了“现代汉语”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成才的教育。

(二)“现代汉语”课程具有育人的目标

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学科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现代汉语”课程中蕴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怀和广博的人文情怀。“现代汉语”课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努力认知、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内化于心;然后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积累言语经验,外化于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行举止。这样,切实发挥语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基础理论知识过程中不仅获得思维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获得思想的培养。同时,学生在运用现代汉语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获得情感态度的熏陶和培养。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汉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与以往“现代汉语”课程仅仅关注现代汉语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不同,目前,“现代汉语”课程在关注学生成才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成人的教育,真正发挥“现代汉语”的“德智结合”“成才与成人相结合”的新学科定位。

三、“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设计路径

学科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科学合理设计“现代汉语”课程,挖掘“现代汉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力求在增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在系统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一)“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具体是:“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5],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发展阶段课程目标构成要素结构图

与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相对应,我国高校不同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理应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出发,探寻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路径,把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承载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的职能。

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对应,“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可以围绕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实现“全人”目标的自主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来说:

1.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理解掌握现代汉语绪论、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等相关知识,理解现代汉语的性质、特点,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观察、分析语言现象,充分理解知识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将来生活、学习,尤其是从事语文教学、语言文字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促成“全人”目标的自主发展

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线上线下任务群教学、主题教学方式及课内课外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开展语言生活调查、科学探索和研究等活动,让学生“亲历”和“体验”,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掌握学习知识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操作的有效方法,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全人”培养目标。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参与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理性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规范,深刻理解和把握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多样性等特点,自觉维护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刻理解、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二)“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步骤设计

目前,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比较鲜明,但其生理、心理、思想认知等不够成熟,存在情绪不稳定、缺乏理性,自我认知有偏差等问题。基于这种学情,“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具体分成三个步骤:“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启发、“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教育推进、“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内省转化。

1.“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启发

高校不同专业设置的“现代汉语”课程通常开设在高校一年级,一般是一至两学期学习时间。任课教师在教授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现代汉语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培养学生适应高校学习生活的教育责任。即通过讲授“现代汉语”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等鼓励引导学生尽早、尽快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转变,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及考核方式等,规划好大学生活。通过讲授现代汉语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梳理语言知识点,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自觉维护国家语言安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2.“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教育推进

当高校学生逐渐适应高校专业学习和生活后,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适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中国精神、时代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6],形成正确的“三观”。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词汇、短语、单复句时,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五个认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料,运用前沿语言理论进行分析,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学习任务群是推进“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在任务群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梳理分析语料,共同解决研究课题,促成学习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另一方面,语料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不同语料学习任务群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育和养成。

3.“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内省转化

“现代汉语”课程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语言现象及实例,将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大我”(社会理想)中才能最终实现“小我”(自我存在)的价值。在现代汉语词汇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任务群或主题教学设置新造词、网络词语、方言词及外来词学习,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体会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风俗的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等,将词汇乃至语言中蕴含的纷繁的背景文化知识、中国故事挖掘出来,从而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我奋斗目标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基础之上,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的目标培养。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步骤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截然分开。当然,教师将思政教学元素融汇于教学实施步骤中应该不断拓展新的方式。一方面教师通过线上平台解决知识搜集整理、分析与综合等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生活实际,参与学术研究,开展语言实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探索,以便于学生发挥特长、展示才能,从而建立自信。

四、“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现代汉语”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的思政教学元素。基于此,“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实施要利用其中的思政要素。

(一)“现代汉语”思政元素教学点挖掘

“现代汉语”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在教授现代汉语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现代汉语看作一种社会文化资源。汉语应该从本土走向世界,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游汝杰提出了汉语研究的当代观和全球观[7]。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放眼全球,了解、展现中国及中国精神方面的价值,感受汉语博大精深的同时形成强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感,以及由此辐射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认同感。针对新闻学专业特点,教师可以借助朗读者、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综艺节目,让学生在情感等方面充分体会汉字、汉语的丰富内涵,建立自豪、敬畏等道德情感。

下面从“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部分、词汇部分、文字部分探讨分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1.语音部分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语音时,教师可借助不同媒介(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等)语言类节目、纪录片等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充分感受鲜活、标准的普通话,还可借助各种网络媒体平台达到“新闻眼”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时事、拓宽眼界、增加知识。如,借助调查语音不规范用例、国家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朗诵古今爱国诗歌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发音,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词汇部分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词汇构成时,教师可以借助对网络流行词语的关注和梳理,如“双循环、命运共同体、共享、获得感、顶层设计、凡尔赛、飒、内卷、硬核”等,让学生在了解词汇单位和构成的同时,透过词汇挖掘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使用者进行词语选择时所折射出的文化心态、社会心理,以及语言的互动、传播对文化的反映和影响,认识融媒体时代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变体,思索其对现实生活变迁的映射,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时代特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达到思政教学的目的。

3.文字部分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汉字时,教师可以从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视野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进程,包括人类使用的其他语言文字形式、汉字字形演变过程,字音、字形、字义中蕴含的丰富文化知识及它们的关联等,如“六书”的讲解,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至隶书、楷书及草书、行书等字体的演变,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历史背景知识,认识到中国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光辉。同时,教师可以从某一历史阶段的字形分析入手,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现状;选取有趣的拆字联,让学生感受汉字结构和造字的理据的独特魅力。另外,教师也可以从某一位成功的书法家切入,讲述其成功的故事,从而达到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目的。通过学科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的“人文素养魅力”[8]。

(二)“现代汉语”思政教学任务群实施

教学任务群并不是学科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学科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学科素养。开展“现代汉语”思政教学,除了挖掘教材中语音部分、词汇部分、文字部分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学点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和学时安排特点,借助教学任务群或主题设计“现代汉语”思政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单一”教学目标走向“德智结合”教学目标,这也体现了任务群设置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可以分为五个任务群开展教学,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五个主要任务群设计

一般来说,任务群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也有许多共性:第一,确定学习主题作为任务群;第二,选取恰当语言材料和文献资料;第三,分类整理材料,掌握材料中的语言理论知识要点,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第四,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目的。以表1中的普通话训练任务群实施的教学为例:第一,确定学习主题是普通话训练;第二,选取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真题作为训练材料;第三,通过分析、讲授等方式,学生可以学会声韵调的分类,并掌握普通话声韵调基本知识;第四,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即学生体会音韵美,了解语音发展变化折射出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等;借助网络语言词汇的语音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任务群教学,如造字法学习任务群、成语学习任务群、语法手段任务群、语言交际任务群等也是类似的教学实施过程。

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立德树人”。对于高校而言,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是可行且有深远意义的。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立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突出课程本身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在语言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通过“现代汉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教学点挖掘及任务群实施的教学探索,推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思政语言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