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群(聊城市东昌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山东 聊城 252000)
明清时期,东昌府东关街上有一家经营年画及门神的刘振升画店,由于生意兴旺,前来购买的百姓络绎不绝。随着需求的增加,慢慢地,同类画店逐渐聚集,形成规模。这些画店大都以经营色纸、帖套为主,到春节前则开始经营年画。
时至清末,在东昌府的东关街、清孝街一带,有名气的画店发展到二十余家,它们资金雄厚,业务范围广,并常年开工。“羲盛恒”“同顺和”和“同兴昌”作为三家“头部”作坊,在制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风格。不仅吸引了当地前来购买年画的百姓,得运河舟楫之利,也多有外地商贩根据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来样定制,即拿着自己的画稿或者画样来此地找刻版艺人刻版、印制。当时人们流传着一首歌谣:“年画来路不用问,北到东昌府,南到朱仙镇”,表现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当时的盛况。到清代末年、“民国”初期,东昌府木版年画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东昌府年画近的销售山东各地,远的可达山西、河南、东北等地。
到了近代,由于漕运的废止和各大铁路干线的兴修,东昌府交通便利的优势逐渐消失,城市的发展也渐渐落后。正是由于这种较为落后、相对闭塞的环境,东昌府古老的木版年画艺术受到的破坏、改变与干扰反倒减少了,得以保持着特有的艺术风格。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家家户户必贴的画。年画在特点上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其人物的艺术风格,对人们的心理可起到安抚作用。东昌府木版年画取材于民间生活,来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内容,又围绕福、禄、寿、喜等祥瑞主题进行表现,将年关的喜庆与吉祥氛围表现得生动活泼。从色彩风格上看,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色彩对比强烈,用红、黄、蓝三原色,常用的还有绿、紫、金、黑等。在塑造人物时,造型手法比较夸张,画面构图简洁,整体感强;五彩缤纷,美观大方,色彩柔和、鲜明、古朴,装饰性极强。
东昌府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画。工匠们全部用梨木版套印(一般一套不超过五块),采用纯色套版印刷,每次刷一种颜色,直到全部完成。东昌府木版年画中的人物形象夸张,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衣纹繁杂,雕刻精细。线条如行云流水,刚劲圆润,弧中有直,柔中带刚。一般人物的头部比例较大,可以占到全身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形象丰满质朴,五官清秀,眉毛、眼睛细长而有神韵,鼻若悬胆,耳垂圆润下垂,体现富态之相。东昌府木版年画上色的另一显著特点是,除了关公等特殊人物,所有的人脸部都是留白的,不上色。
1.图一 东昌府木版年画(常山赵子龙)
2.图二 东昌府木版年画(神荼郁垒)
3.图三 东昌府木版年画(赵公明和燃灯道人)
东昌府木版年画取材广泛,从艺术风格特点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门神类,我国最早产生的门神是亦人亦鬼的神荼和郁垒。随后又出现了众多的武士门神,如张飞、关羽、赵子龙、秦叔宝等,这些忠勇武将忠肝义胆,武艺高超,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重,也承载了人们保佑家宅平安的祈盼。人物形象各有不同,很多都有着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长坂坡赵子龙,身披战衣,战衣中裹着一个婴孩,意寓赵子龙救幼主。第二类是神像,深受人们喜爱的有天君和灶君等。这一类人物形象不是盛气凌人、庄严肃穆的,相对于武将的造型,他们的形象更加端庄善良、眉目清秀、平易近人。第三类是吉祥如意类,如采和献花、麒麟送子、吉庆有余、五子登科等,素有吉祥如意的寓意,给人和蔼可亲的直观感受。第四类则是一些传说和故事等,比如一些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还有描写劳动生产的耕织图和小渔家乐等,为百姓津津乐道。例如《白蛇传》的故事,讲述了感人的爱情故事;《铡美案》则抨击了抛妻弃子的不义之举,赞美了包拯铁面无私的精神。这些赞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有“天仙配”“武松打虎”“钟馗”等。总之,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品中,人们往往根据过年时的不同祈盼和心理需求设计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时表达了人们积极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画在民间不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俗艺术,还是中国社会民间信仰的载体。
民间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老百姓自发产生的对神灵的崇拜观念、生活习惯和赋予其某种意义的仪式。它反映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并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随着时代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精气神始终存在。可以说,年画真实地记录着百姓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状态,这对于研究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和民间信仰有着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年画使得民间艺术与功利意愿相融共生,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物质载体。东昌府木版年画是人们在每年春节时必贴的,它表现的就是老百姓对风调雨顺、家宅平安、五谷丰登、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美好心愿。老百姓们以年画的形式将心中祈福、消灾、避难的功利意愿寄托在某种自然物体或人为事物上,用谐音、隐喻或夸张的手法,把丰富的思想内涵寄托于生动而直观的物象形态上,使老百姓在节日里感到喜悦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慰藉。
年画的造型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年画始于农耕时代,乡村百姓的审美意识来自现实生活,这些民间艺术家们扎根于生活的喜好最终演变为一种审美意识。与此同时,人的想象力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形象的产生。民间艺人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感知,营造出一种物象形态之外的气韵和意趣,在塑造形的过程中融入自己思想感情的延伸,这就是对形的表现。
春节到来之际,张贴年画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还具有美化和装饰房屋的作用,这是年画最初的作用,而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体现的也不仅是民众的审美取向,更是文化祈求。兼具观赏性和功利性是年画传承延续多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年画能够在历史发展过程长久中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人民在封建社会朴素的文化素养、伦理道德、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多样而独特的年画艺术风格。也正是如此,年画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甚至一些更为细节的状态,比如服饰装束、农耕工具、饮食、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习俗和器物,这些都是后人对早期社会进行研究所需要的真实可靠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
东昌府木版年画,蕴含着丰厚而深远的文化内涵,这些作品体现了几百年来东昌府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是时代的缩影。在年画的祈盼中,表现的是老百姓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研究,对于研究本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民俗,包括美术和考古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参考价值。
经过大量的搜集、整理,东昌府木版年画于2008年被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准。2017年,东昌府木版年画作为国家木版年画的一部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在东昌府区,省级以上的传承人每年都有用于传承的扶持资金,各级政府也会给予一些资金支持。政府会帮助传承人建立非遗传承传习所,协助他们收徒。近年来,社会对木版年画的重视程度一直在不断加深,政府提供的扶持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学者、高校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者等都在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冯骥才先生多次来东昌府区指导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交流和保护,并欣然题词:“先人神韵后世当存,留住古画自是功臣。”在众多的保护和传承者中,值得一提的是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徐秀贞老师。徐老师是工商局的退休干部,非常喜欢年画艺术。她退休后,更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在东昌府古城成立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社。2013年东昌府木版年画社被定为聊城大学实习基地。2014年,徐秀贞在东昌府区古城成立木版年画博物馆,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木版年画传习所义务传承木版年画雕刻技艺和木版年画印刷技艺,目前已培养了多名传承人,他们均能独立制作成品。
近年来,徐老师深入乡村,走街串巷,搜集整理出一批古版年画和木质模版,陆续独立印刷了“天神”类、“门神”类、“古代戏曲”类、“吉祥喜庆”类的年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济南)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节等大型展会并多次获奖,将其中部分年画装订成册,出版了《东昌府木版年画》一书。
东昌府木版年画历经传承和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注解,它不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承载了社会文化、自然等信息。如何让在农耕社会出现并得到发展的木版年画得到当代社会的欣赏和认可,前路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