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娴(海阳市博物馆,山东 海阳 265100)
在文物修复工作中,传统修复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发挥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在传统修复工作中,粘接修复材料和当前采用的材料有一定的不同,有的是松香加油脂以及颜料,有的是虫胶漆以及颜料,这些粘接材料只能临时使用,这是因为它易脆且粘接强度比较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粘接材料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各种高分子粘接材料随之出现,使得粘接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促使文物保护以及修复进入新的应用领域。
人类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文物,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文化价值,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劳动条件、生产力水平等,有着个性化特征和巨大的收藏意义。在历史进程中,文物因长期受磨蚀多有损耗,文物修复可以完善文物外观,对于文物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物种类较多,其范围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玉石、铁器、陶瓷等,有不少稀有物品,同时还包括较为复杂的文物分类。如在小类型文物中,玉石类又可划分为戒指、手镯等,陶瓷类又分为罐、碗等。文物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为后世文物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物经历了较长发展时间,在存留期间极容易受到自然及人力的破坏。在此状况下,相关人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还原文物外观,这需要全面了解不同材质的文物,其中包括文物相应的组织结构、保留环境、使用年代及病变因素等,在此基础上要对不同类型的文物采取针对性的修复计划和方案,充分体现文物历史价值。
粘接技术主要利用合适的材料,借助物理及化学反应,使文物与材料有效结合,同时粘接技术的应用成效可通过具体情况体现出来,包括粘接强度、粘接材料配比以及粘接材料抗老化程度等。粘接前的文物断面处理直接影响着后续粘接效果。
在各类型文物修复过程中,文物性质、表层结构及内部结构都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表面铁蚀、污染程度不同,因此,在应用粘接技术前,需要对文物断面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首先,文物未出土前,长期处于地下侵蚀环境中。地下土壤包含酸、盐、碱等多种化学物质成分,埋藏环境又较为潮湿。文物一旦出土,其表层锈蚀程度加剧,断面化学粘附物质会对修复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出土文物受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污染会进一步加剧文物表层的污染,其主要体现在表面附着大量油脂、粉尘或各种氧化物,并且内部结构聚强度不高,在应用粘接技术时,文物无法吸收和溶解粘接材料,直接影响粘接技术的充分发挥。
在进行粘接技术应用前,技术人员需要对修复文物表面进行全面清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针对被灰尘污染的表面文物,利用无水乙醇或纯净水进行清洗,保证干净后,将文物晒干;如存在污迹可利用无水乙醇或丙酮等对文物断面进行擦拭,如文物断面存在锈蚀情况,可利用机械方式对锈蚀层进行剔除,但在此操作过程中需要防止损伤文物,利用容易渗透的粘接材料,提升粘接效果,增强粘接强度。此外,技术人员需要对文物表层锈蚀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根据文物的不同类型,对净化手段进行合理选择,确保文物断面表层净化效果。
为了确保文物断面能与胶黏剂黏合得紧密而牢固,浸润修复文物非常重要。通常在文物修复前,技术人员首先要对文物进行全面清洗,如果修复断面上有水分残留,会对胶黏剂的完全浸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如部分常年湿度较大的地区,文物断面极容易吸附外部环境的水分,导致文物断面上留存有无机盐类、水分以及其他可溶性物质等,留存的水分会对胶黏剂的完全浸润效果造成阻隔,使黏附力降低,断间甚至出现鼓泡现象。在外力作用下,水分还会导致粘接修复完成的文物再度断裂或分离。其次,在修复文物过程中,不少文物存在断面疏松的情况,水分极容易吸附,降低断面内聚力。在对这种文物进行修复时,需要加温清除文物截面或氧化层内的水分,使断面粘附能力增强,这里可采用电吹风进行加温,操作极为便利,能根据具体粘接要求对温度加以控制。此外,技术人员还需要对胶料进行调和,并保证调和均匀,调好后才能将液状胶黏剂均匀涂抹在文物断面上,使断面完全浸润。此方式能保证修复后粘接断面无任何气泡,增强粘接强度,有效避免剥壳、脱离等现象出现。在粘接修复时,修复人员需要掌握文物断面的性质、湿度以及胶黏剂的流动性能,而断面能否完全浸润,与这些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所以这些技术问题必须在实施粘接前解决好。
图一 青铜削刀修复前
在文物修复工作中,粘接技术作为核心内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粘接效果与修复技术密切相关。为了有效保证粘接效果,需要从粘接材料及粘接技术几方面入手。
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首先应对粘接器物表面进行清洁,并利用胶带使其更加牢固。在此基础上,为了修补各器物形状及提升各部位粘接效果,需要先进行预粘接,确保文物修复对象的接口能相互吻合。完成预粘接后,需要合理选择粘接剂,这也是影响粘接效果的关键因素。要保证实现无缝粘接,确保修复后文物坚固持久。采用的胶结剂关键性能主要包括热固性、热塑性两个方面。其中,热固性胶结剂主要与固化剂和黏合剂相结合,通过化学反应,促进三维结构聚合物的形成。这些材料的粘接具有不可逆性。在进行文物粘接时,技术人员通常会利用热塑性胶黏剂进行粘接。热塑性胶黏剂通常采用植物纤维加工方式制取,属于有机溶液,并具有直线型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其会随着溶剂挥发而逐步变干。另外,在进行文物粘接前,需要将一定量的丙烯酸树脂涂抹在粘接部位,利用此材料,使热塑性向粘结性进行不可逆的转变,同时丙烯酸树脂在三氯乙烷和丙酮中会直接溶解,实现粘接,这样操作能使文物修复工作更加严谨和科学。在进行修复技术应用前,还需要重视对部分文物的粘贴。为了使后续粘接工作有序开展,在修复技术应用前,技术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和环节。如果修复文件材质疏松或易碎,则需要充分考虑粘接剂的性能,确保文物和修复材料能完美结合,有效发挥粘接剂的作用,实现文物的完美修复。对粘接文物内部结构聚力和粘接剂的粘接承载力的考虑也不可少,因为这关乎文物粘接位置与粘接承载力度能否有效吻合,避免因粘接力度过大而导致修复文物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
图二 青铜削刀修复后
图三 青铜刀修复前
图四 青铜刀修复后
在应用粘接技术时,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有意在被修复器物缝隙中渗透胶黏剂,使胶料通过固化滞留在缝隙内,从而实现对文物的渗透、黏合、修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黏合渗透需要对胶液浓度比例加强控制,修复人员应根据修复文物的实际质地及吸收情况,合理设定。针对密度小、较松脆的文物和密度大、质地较好的文物,两者所采用的胶浓度有所差异。如在进行文物修复时,可采用稀释的粘黏剂,对碎断成若干块残片的铜箫、玉管等文物进行渗透黏合,使其修复成紧密的整体。运用渗透黏合材料,能有效修复风化、质地松散、变质或锈蚀的文物。在文物修复和保护中,粘接材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阶段,随着焊接技术的不断发展,经修复后,文物会得到适当保护。首先,作为粘接技术中重要的处理方式之一,焊接主要通过对金属锡进行高温加热,并将其作为粘接物,用于青铜器修复。其次,锡焊作为焊接的主要手段,在实际修复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锡焊的应用必须遵守相关焊接技术要求和规范。在实际应用中,修复人员还需要考虑焊接的反作用力,确保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
在应用焊接技术时,可利用传统锡焊技术,先将一小块焊条在炭火上加热,再将烧红的焊条放置于文物损坏位置,再通过锡加热及热溶解技术,对修复文物进行粘接修复,这样有利于降低粘接难度。
在现代文物修复工作中,粘接材料和粘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使修复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是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在现代科学技术及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文物修复工作的探索,准确把握粘接材料特性,结合文物实际特点和性质,合理运用粘接材料,在使材料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同时,加大文物修复及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动修复技术的更新和应用,使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