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策略研究

2022-08-02 08:28甘肃省武威市凉州会盟纪念馆甘肃武威733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考古文物

张 斌(甘肃省武威市凉州会盟纪念馆,甘肃 武威 733000)

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持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各项保护的法律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在第三章以及第四章中,分别就考古挖掘以及馆藏文物的保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文物发掘工作中,受到工作环境以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文物有可能会受到破坏。发掘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状况提前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程序展开挖掘工作。在开展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时,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考古研究人员在进行日常文物保护的同时,还要关注各类高新技术手段的融合与应用。

一、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问题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带来的问题

在文物发掘工作中,挖掘工作量大,需要从地下寻找文物。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于考古工作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地下文物存储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突然发掘出土,所处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包括光照、氧气环境以及湿度的变化等。从地下取出文物的瞬间,这种变化就会对文物造成影响。例如,文物出土后会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出现褪色到完全失色或者迅速腐蚀等现象。这不但会影响文物价值,甚至会造成部分文物的严重破坏或者毁灭性破坏。

(二)微生物因素带来的问题

在地下环境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较少,许多文物处在一种缺少氧气的空间,文物受到微生物的影响是较为有限的。然而,在考古挖掘的过程中,文物会充分与空气接触,空气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都会改变文物的状貌,例如微生物色素造成的文物变色等。这种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会破坏文物的研究价值。同时,对于一些质地较为特殊的文物,如木质以及竹制的文物等,颜色将会出现变化,形状也会受到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三)病虫害因素带来的问题

病虫害因素对文物造成危害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病虫害并不会在瞬间对文物状态造成影响。出土的文物上往往附着有许多有机质,这就容易造成害虫滋生。在挖掘中如果未能够注意到相关的问题,杀灭害虫以及潜在的威胁,就容易产生虫蛀等问题,文物的外观以及整体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图1 汉代漆器

(四)温度与湿度变化因素带来的问题

在地下环境中,温度与湿度状况与地上空间存在差异,在差异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文物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一般而言,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关系是正相关。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文物容易出现膨胀,温度低于地下温度,又容易导致文物开裂。相对湿度较大,会使得文物重量增加,湿度较低会引起文物干燥。例如,在漆器(图1)的挖掘中,如果空气过于干燥,那么漆器就容易发生断裂,湿度过大,则易使漆器出现变形和脱漆现象。

二、考古发掘的文物保护策略

(一)结合工作需求建立临时实验室

在考古挖掘的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程序,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为了减少文物在挖掘过程中受到的破坏,可建立适应文物保护工作需求的临时实验室,在挖掘现场及时对于文物进行保护处理。首先,需结合各项已知的考古挖掘工作信息,根据考古挖掘工作的经验,规划临时实验室的应用目的。在规划中,需要关注自然环境因素对考古发掘产生的影响,详细了解自然气候以及地理信息。其次,需要完成临时实验室的搭建。一般而言,在临时实验室中需要配备温湿度计、制氮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受到考古工作现场环境限制,临时实验室的规模有限,不能适应文物研究的需求,仅适用于一般性保护工作需求,为此要明确实验室的功能。

(二)采取缺氧保护或者氮气保护措施

在稳定的存储环境下,文物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少,文物能够保持近似原有的状态。在出土之后,剧烈的环境变化会导致文物迅速产生变化,例如在出土后文物会迅速褪色。将文物及时地转移到稳定的环境中,能够减少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更好地保留文物原貌。因此,考古挖掘人员会选择密封性的存储装置,如密封箱等,迅速将文物进行转移,并抽空其中的新鲜空气,确保文物能够继续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结合现实的实践经验,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文物褪色等常见情况。此外,在具备较好的工作条件或者挖掘重要文物时,还可以选择氮气保护法。在密封的存储设备中充入氮气,能够使氧气对文物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三)保护现场环境选择整体文物提取

现场保护工作,对于文物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挖掘现场的状况往往能够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在现阶段的文物挖掘工作中,人们对于现场的保护工作更加重视。现场保护能够使得文物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在各类抢救性挖掘中,为了避免对文物现场环境的继续破坏,需要结合文物研究以及历史研究的需求,尽量通过各种方式详细记录现场的信息。目前,实验室考古工作在持续发展,通过整体文物提取的方式,将文物发掘的工作转移到实验室中,能够减少外部不稳定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影响。例如,在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中,实验室考古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一)建设数字化的文物保护系统

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具有相对稳定性,文物保护的目标以及各类文物保护的重点明确。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日常文物维护工作质量,相关人员需要关注信息技术在博物馆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建立数字化的文物保护系统。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需要应对文物展览以及文物研究等多种需求,数字化文物保护系统能够适应文物保护的多项需求,减少文物在展出以及一般研究中受到的影响。鉴于古画易损坏,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高清图像的采集,采集文物的多角度图片信息,并借助后期处理技术,建立立体的高清图像,如图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质地较为特殊以及状态较为脆弱的文物,就能够面向大众进行展出。目前,许多博物馆重视线上游览工作建设,数字化信息是线上游览的信息基础。这种方式能够使大众了解更多类型的文物,有助于博物馆展览水平的提升。此外,数字化展陈方式可以避免文物在外借过程中发生损坏。

(二)结合保护需求管理、引进、更新设备

不同类型的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应用的保护设备存在差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需要结合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设备。同时,工作人员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完成设备的引进以及设备的更新。首先,需要检查和评估现阶段博物馆的各类文保设备状况。通过对比观察的方式,管理人员可以分析本馆设备状况与其他博物馆存在的差异。一般而言,综合各类大型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设备信息与本馆进行对比,大型博物馆的资金充足,会购置较为先进的设备,设备整体也较为齐全。参考大型博物馆或者各类高等级博物馆的设备应用经验,能够对本馆设备状况进行合理判断。如发现保护设备较为落后,首先需制定设备更新计划。其次,需要做好博物馆中文物保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博物馆的不同展区以及不同的文物保管工作,应用的设备类型有所差异。一般而言,管理者对于重要文物保护设备的维护与应用较为重视,对次要设备则持有忽视的态度。因此,次要设备以及设施在出现问题后可能会存在长期未更换、维护的情况,需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图2 明代绘画 《春节》

图3 汝窑瓷器

(三)重视新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持续提升,可应用于文物保护的技术种类不断增加。文物管理工作者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时结合现实的文保工作需求,进行技术的合作、研究、引进和应用。当前,博物馆应用的技术有各类整合文物信息的技术。例如,在日常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可以借助CT扫描,通过扫描得出的结果进行三维图像的构建,了解文物的真实状况以及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博物馆通过这样的扫描方式还能够提升文物修复的可能性。X射线衍射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保护人员了解文物的细节信息,结合获得的信息,可以对文物的病害状况进行科学分析。此外,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博物馆还要重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例如在修复汝窑瓷器(图3)时,文物修复与材料学研究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修复人员可以与材料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实验室,有针对性地对文物保护材料进行研究。

四、结语

考古发掘以及博物馆保管工作人员,都需要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应的技术,选择相应的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实现有效的文物保护。首先,在考古挖掘的工作中,影响文物保护的因素较多,自然环境因素、病虫害因素以及微生物因素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选择合理的防护手段,才能提升发掘阶段文物状态的稳定性。其次,在文物保管工作中,博物馆要重视各类技术手段与保护工作的融合,结合日常管理工作的需求进行文物保护。在工作中,需重视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选择与应用。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考古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考古”测一测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