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琪(长治上党战役纪念馆,山西 长治 046000)
中国青铜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距今5 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青铜器物。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尤其在殷商时期,青铜器在形制和纹饰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工艺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装饰风格开始转变为简朴而凝重,长篇铭文成为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最大特点,西周晚期的青铜器装饰风格与中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东周早期的青铜器延续了西周晚期的风格,纹饰相对简练质朴,至春秋中期蟠螭纹出现,说明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风格得以确立。蟠螭纹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典型纹饰,也是这一时期青铜器新风格的主要标志。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早期的题材比较丰富,尤其是青铜器上的人物画像纹,极具特色。战国中晚期开始,全素面的青铜容器开始流行,青铜器形制相对比较单一,扁圆球形的素面带盖附耳鼎已然成为鼎的标准模式,至秦汉时期几乎成为唯一的定式。
弦纹铜鼎(图一),春秋中晚期,高25厘米,直径为8.5厘米。根据朱凤涵《中国青铜器综论》一书中对鼎的分型定式可知,该鼎属于盆鼎。器身似深腹盆,圜底,深腹,腹部圆曲,最大直径在腹中部,腹部饰弦纹一周。口微敛,附耳,蹄形足,耳足分布为五点式。平顶盖,盖上有三环形钮。带盖鼎出现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于春秋晚期及战国时期。
图一 春秋中晚期弦纹铜鼎
蟠螭纹铜鼎(图二)。春秋晚期偏早,高36.7厘米,口径为30厘米,河南辉县出土。鼎盖隆起,上饰三环形钮,附耳外侈,细长蹄形足。深腹,超过半球形,腹部饰蟠螭纹,并有一腹箍线将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两组纹饰,下层一组纹饰。盖上有三环形钮,饰蟠螭纹,边缘饰连续的蟠虺纹带。蟠螭纹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蟠虺纹带盖铜鼎(图三),春秋晚期,高21.5厘米,腹径为18.9厘米,口径19.3厘米。附耳,三蹄形足。有盖,顶部隆起,上有三环形钮。腹部近半球形,腹壁圆曲向底内收。圜形底。腹部有一周弦纹,上下分布蟠虺纹。蟠虺纹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比蟠螭纹出现的时间稍晚。
1.图二 春秋晚期蟠螭纹铜鼎
2.图三 蟠虺纹带盖铜鼎
3.图四 素面铜鼎
4.图五 战国早期弦纹铜鼎
5.图六 战国早期蟠螭纹铜鼎
素面铜鼎(图四)。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高28厘米,径24.7厘米。附耳外侈,细长蹄足,半球形腹。盖顶隆起作圜顶,上立三环形钮。敞口,腹壁圆曲向底部内收。
弦纹铜鼎(图五)。战国早期。高35.3厘米,腹径24.5厘米。圜底,深腹,腹部圆曲,最大直径在腹中部,腹部饰弦纹一周。口微敛,附耳,蹄足,耳足分布为五点式。平顶盖,盖周立三曲尺状钮。平顶盖鼎出现于春秋中期,在中原地区流行于战国早期至中期。
蟠螭纹铜鼎(图六)。战国早期。高30.5厘米,口径31厘米,腹径35.5厘米。附耳外侈,矮粗蹄足。腹部较浅,腹部一周有弦纹,上下各分布一周蟠螭纹。蹄足根部也有纹饰。该鼎为子母口,鼎盖遗失。
青铜器纹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从最开始人们对自然界的质朴认知,逐渐发展为商周时期的抽象化、图案化。青铜器造型和纹饰巧妙结合,造就了青铜时代的纹饰繁荣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开始朝着奔放秀逸的方向发展。与以兽面纹为代表的商周时期纹饰的神秘而诡异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以蟠螭纹为典型的青铜器纹饰则表现得繁缛而华丽。蟠螭纹以非轴对称的形式进行图案表现,彻底打破了商周时期轴对称的纹饰布局。这是青铜器纹饰发展中的重要变革,蟠螭纹已然成为春秋时期独特的、具有新风格的纹饰。蟠螭纹以单元重复的方式分布于器表,模印法反映了这一时期青铜制范工艺的进一步发展。至战国中期,这种繁缛华丽的纹饰风格被素面的青铜器取代。
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发展史可知,春秋时期的铜鼎和战国时期的铜鼎造型装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春秋早期的附耳鼎蹄足跟较粗,多为浅半球形腹。春秋中期为细长形蹄足,腹部较深。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腹部又变浅,蹄足矮粗。战国中晚期,鼎的腹部开始变得扁宽,足根部开始向上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形制,从浅腹发展为深腹,从深腹又演变为浅腹,蹄形足则经历了由粗足到细足再到粗足的变化过程。青铜器纹饰的发展经历了由繁荣到朴素的发展阶段。同时,在时间排序上,附耳鼎早于附耳带盖鼎,带盖鼎要早于联裆鼎。
考古资料表明,在诸侯和贵族墓葬中,青铜器随葬种类和数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青铜酒器数量减少,青铜食器数量增多,这也是“商人重酒,周人重食”文化的一种延续。青铜器随葬以鼎、簋、鬲、甗、盘、匜、豆、壶等青铜礼器为主。同时,这一时期的列鼎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西周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的用鼎制度则为“天子、诸侯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同时,鼎与簋组合有着明确的规定:“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这从侧面反映了东周时期的“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各级诸侯的“僭越”,而礼制本身并没有消失。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百姓的墓葬中也出现了陶制“仿礼器”,庶民墓葬中出现了用鼎(陶制)的现象,这也是一种僭越礼制的行为。这种陶礼器在战国时期尤为盛行,而这似乎又说明人们对于礼器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已然存在,换而言之,周礼的框架依然存在。
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言:“政治上,东周时代充满了战乱和分裂,然而在文化史上,这一时期却是前所未有繁华绚丽的黄金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器型和纹饰以及装饰工艺上均有新的发展,出现了敦、附耳鼎、匜、缶、联裆鼎等新型青铜器具。蟠螭纹和蟠虺纹的出现打破了商周时期轴对称的纹饰布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工艺。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合范法、失蜡法、模印法制范以及镶嵌工艺的流行,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