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璐影
发生在上海普陀区的一起火灾事故引发热议。在此次火灾中,现场主要燃烧的是屋内的家具及棉被等杂物,火灾造成3 人死亡。上海普陀消防初步认定,住户将电动自行车锂离子蓄电池放在卧室内,后因电池故障引发火灾。据事发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称,死亡的3 人均从事配送工作,前一天抵沪后白天还曾上班,不想当晚遭遇不幸。
其实,诸如此类的“入户充电”“携电入户”的现象绝非个例。就在不久前,同样也是普陀区,也因屋内的蓄电池而引发了一起亡人火灾。
据调查显示,火灾原因为租客刘某放置在天井搭建房间内的电瓶车电池充电中“热失控”,产生爆炸引燃周边可燃物后扩大成灾。
消防人员在火灾现场勘察时发现,不足50 平方米的出租房屋内竟然共发现蓄电池11 块,其中有10 块蓄电池处于充电状态,9块蓄电池为60V 超标蓄电池。
经调查确认,租客刘某违规使用超标蓄电池并带至家中充电,系火灾事故的直接责任人。目前,其因涉嫌失火罪已由普陀检察院逮捕。二房东上海自如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吴某,及房屋实际租赁人付某分别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和失火罪正在取保候审中。
电动自行车的火灾到底有多可怕?消防部门用一个电动自行车火灾实验,完整展示了电动自行车电瓶起火爆炸的瞬间。一辆电动自行车电瓶燃烧30 秒,有毒烟气就可以充满整个房间。燃烧3分钟,现场房间内的温度就可以达到上千摄氏度。而且,电动自行车充电一般在夜间,一旦发生火灾,逃生的难度远比想象的还要大。
去年5 月1 日,《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文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建筑物首层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共用部位,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区域停放、充电。
但是,让人颇为意外的是,危险当前,却依然有不少电动车用户置若罔闻。在上海市金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刚刚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记者就发现了一组引人注意的数据。
在2700 名受访者中,有10.24%的用户选择“通过‘飞线’进行充电”,有19.45%的用户则直接选择“把自行车停到室内充电”,这两项违法充电的占比竟然达到了受访者的三成。而与之相对的是,74%的用户都表示“自己所在小区已经安装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
那么,既然有安全系数更高的充电方式,为何市民不用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不以为然。一部分市民抱着“火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我运气不会这么差”的侥幸心理,我行我素。
一名负责基层火调的消防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此前在多起火调案件中,不少涉事电动车用户都曾将“运气不好”“倒霉”等词语用来形容自己,从未想过是使用了违法充电方式在先所致。
另一部分违法充电则是被动选择。上海现有1100 万辆上牌电动自行车,目前真正使用的约为700 万辆。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 年年底,上海市共有4800 多个既有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约占全市1.3 万余个小区的37%。这些设施的增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飞线”充电,以及“推车入梯”的情况。但不难发现,37%的安装率距离全覆盖还有较大空间。
因此,即便知道入户充电可能会有安全隐患,但居民总会反问一句:“你不让我回家充,那你让我的车去哪儿充电?”
此外,对于蓄电池性能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市民还存在短板。金山区消防防火监督四科科长马永雷直言:“家用的电动自行车几乎都存在过充现象。”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80%的电动车火灾都发生在充电过程中,因为电动车充电太满,未及时拔掉插头引起火灾。
一般的电动车蓄电池基本都不会自动断电,因此,在电量充满后,若不及时切断电源,就会出现过充现象。长此以往,电池就会鼓包、膨胀,成为巨大的安全隐患。
采访中,消防等执法部门也坦言,电动自行车市场鱼龙混杂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新国标对车速的限制,让一些从事外卖、快递等特殊行业的人员铤而走险。”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改装、拼装、解速是目前电动车销售市场的“潜规则”,“一些修车门店,自己买来回收电芯,自己组装个保护板就可以卖了”。
“当前国内不少退役动力电池会流向非正规小作坊,而这些电池经过小作坊处理后又会流向电动自行车领域。”某电池企业负责人表示,市场上,一直存在小厂高价回收退役电池的问题,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乱象急需规范化。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 万吨,预计到2025 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78 万吨,而目前真正流入正规回收渠道的仅约占总量的10%。而在电池材料涨价之下,部分工厂选择非正规渠道来源的电芯,这或是近两年来电动车充电起火案件多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