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丽君
2022 年1 月12 日,在西城区椿树街道百姓文化之家,刘志坚正和红舞鞋艺术团的舞蹈队员们排练轮椅舞蹈《梨花颂》。一周后,她们要在“新京报第十五届感动社区人物颁奖典礼”上进行表演。
“首先做一个手花,记住手臂要打直,然后转一个圈儿,轮椅跟着一起动,注意动作要齐。”一队坐轮椅的舞者在刘姥姥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训练,动作整齐划一——刘姥姥不是曹雪芹笔下逛大观园的那位,而是一名热心的“北京大妈”。和许多北京大妈一样,刘姥姥偶尔也会跳跳广场舞,也会到附近的菜市场“杀价”,但不同的是,刘姥姥有一群特殊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是她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刘姥姥原名刘志坚,出生于1956 年,是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名文化助残志愿者。今年66 岁的她“文艺范儿”十足,诗歌、朗诵、舞蹈,都是她的心头好。刘志坚不仅自己喜欢,还组织不同类别的残疾人朗诵、跳舞、登台表演,从2008 年教盲人朗诵算起,已经助残服务了14 年。
现在的刘志坚每周都活跃在不同的社区和组织,档期排得满满的。
小圆脸,柳叶眉,戴着民族风的头巾帽,刘志坚总是精神头儿十足,举手投足灵巧矫健,说她脚下生风并不夸张。
退休以前,刘志坚曾在两所小学做过生活老师,因为温柔亲切,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一位孩子的姥姥打趣,孩子对刘志坚比对自己都亲,所以称呼刘志坚为“刘姥姥”,就这样,“刘姥姥”逐渐成了孩子和家长们对刘志坚的昵称。退休以后,服务残疾人群体,刘志坚对大家也像对孩子一样亲切耐心,自然而然,这个称号也就延续了下来。
2022 年1 月12 日上午,刘志坚提上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兜,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百姓文化之家。经过一段窄小的楼梯间,向下走两层,就到了百姓文化之家的排练大厅。
未进门,排练厅里便传来阵阵声响,不同于脚步声,这里更多的是橡胶磨擦地板发出的吱吱声。门内,一群坐在轮椅上的舞蹈学员正等着她,准备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录制加油视频。
“我们都需要爱,大家把手都牵起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一起来,一起向未来……”在热情洋溢的冬奥会主题曲中,学员们转动轮椅,变换队形,脸上却丝毫看不出费力,反而喜气洋洋。
这支舞蹈队名为天桥红舞鞋艺术团,是一个由残疾人组成的团体,几乎所有成员都需要借助轮椅进行表演。红舞鞋的团长叫龙会萍,小时候因为生病造成腿部残疾,却一直有一颗热爱舞台的心。2010 年,在天桥街道的活动室里,龙会萍发动十几个玩得好的残疾朋友,组成红舞鞋时装队,也就是红舞鞋艺术团的前身。没有钱买服装,就挑自己好看的衣服穿,没有钱请专业的教练,龙会萍就找志愿者来帮忙教。
2013 年,龙会萍团队在中国盲文图书馆排练一个走秀节目。彼时刘志坚在盲文图书馆教朗诵,看到她们一瘸一拐的表演,就提议借用“小白船”的意象,给他们排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舞蹈节目。说干就干,刘志坚自己制作道具、设计动作,舞蹈编排一气呵成。表演有创意,自然收获了不少称赞。这之后,龙会萍就找到她:“我们没老师,你能教我们吗?”“行,没问题!”刘志坚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一教就是9 年。
“刘姥姥舞跳得好,心善,我们认识这么多年,从来没红过脸。每周带着我们跳舞、排练,她也没喊过累。现在有疫情,不方便的时候,刘姥姥就在网上视频教学。”龙会萍脑子转得快,说话也快,尤其说起刘志坚,更是滔滔不绝。
坐在轮椅上舞蹈,大家的动作多集中于上肢。刘志坚也常常坐在轮椅上,从学员们的角度揣摩动作,示范给大家看。“我从轮指开始教,然后是兰花指、压指,肘、腕、掌、指、推。”刘志坚一边说,一边手上灵活地演示。
教的人认真,学的人也认真。学员们对舞蹈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有的学员家住得远,每周穿过大半个北京来排练,风雨无阻。为了练好队形,学员们常常一遍遍转轮椅,有时候太用力,指甲会嵌进肉里扎出血。刘志坚看到这些,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总是很感动:“说我是她们的老师,倒不如说她们是我的老师。我在她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自从开始跳舞,舞蹈团的成员们改变很大,龙会萍对此深有感触,“通过轮椅舞蹈,大家提升了信心,也更爱美了。”尤其是舞蹈团时不时出去演出、比赛,队员们既能表现自己,又能拿奖,心里都很有认同感。用刘志坚的话说,现在大家身上都有了几分舞蹈家的气质。
其实,刘志坚并非专业出身。和龙会萍一样,舞蹈也是刘志坚“未完成的梦”。
2006 年,刘志坚刚退休。一天,她骑着车路过中央交响乐团后门的小公园,无意中看到一位老太太在跳《梁祝》,红上衣,黑裤子,一头白发。“怎么这么美呀!”藏在刘志坚心底的热爱似乎一下子被点燃了,刘志坚激动地靠上前:“老师您跳得真美,能教我吗?”“行啊。”“多少钱呀?”刘志坚忐忑地问。“一年10 块钱。”从那天起,刘志坚就每周跟这位老师学舞,渐渐地自己也越跳越好。年轻的时候没有条件,退休以后的刘志坚自然更加珍惜学习舞蹈的机会。
几年以后,那位老师患癌去世了,刘志坚找了新的老师继续学舞,但始终对那位老师难以忘怀:“从她走了以后,我就不去那个小公园了,去了以后心老是揪着难受。”
刘志坚与红舞鞋艺术团的舞蹈队员们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录制《一起向未来》手势舞视频。
因为热爱,刘志坚学舞之余就琢磨着编舞,学员们跳的舞几乎都是刘志坚自己编排的。刘志坚排舞紧跟形势,每逢党的生日、国庆等重大时间节点,她就编排对应主题的舞蹈,《桃花谣》《梨花颂》《中国梦》《不忘初心》……还有为宣传垃圾分类、疫情防控创作的舞蹈节目,“这些有时代感的节目既能体现残疾人面貌,也能宣传政策,愉悦身心。”刘志坚说道。这些舞蹈也并非都是为红舞鞋艺术团编的,《不忘初心》就是刘志坚为另一支更为特殊的队伍创作的。
2016 年,因为舞教得好,刘志坚被龙会萍“推荐”到了朝阳区东坝温馨家园。温馨家园是北京市残联为残疾人打造的服务和活动空间,这里有刘志坚带的第二支舞蹈队,他们当中既有智力障碍学员,也有患癌学员、肢残学员。每周五下午,刘志坚都会准时出现,和学员们一起排舞、练舞。
今年60 岁的罗子维是这支舞蹈队里跳舞最好的“学生”。2008年,罗子维先后查出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病情一个比一个凶险,一年内连着做了两台手术,医生曾经估判她活不过5 年。但14 年过去了,现在的罗子维精气神十足,脸上总是挂着开朗的笑容。
罗子维的一大爱好就是跳舞:“每天练练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刘姥姥教得也特别用心,像我们这里,一些学员有智力障碍,没有耐心根本教不了。”不止罗子维,这里的每个人都对刘志坚充满感谢和认可。
有智力障碍的学员学得慢,刘志坚一遍遍反复教,可她从不气恼。手部动作错了,刘志坚就跑过去手把手带着做,脚底下队形乱了,她就拉着学员胳膊再走一遍。“只要她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刘志坚坚信,残疾人也能跳舞,只不过需要更多的耐心。
刘志坚上完课,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学员们交错的身影照在温馨家园活动室的墙面,蓝底红字的8 个大字“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格外夺目。
刘志坚的老伴退休前在中关村一家公司做电器维护工作,现在的爱好是炒股,时常在电脑前盯着行情,一盯就是一天。刘志坚的活动他极少参与,但他包揽了家里的家务,让刘志坚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刘志坚的卧室里,一架环形补光灯立在床尾,对着门后空白的墙面。这盏灯是红舞鞋艺术团参加比赛获得奖金以后购置的,龙会萍把它送给刘志坚,方便刘志坚每周线上视频教舞。有时候,刘志坚也会请盲人到家里,用这个灯架为他们录制朗诵的视频。
刘志坚的盲人朋友很多是“光明之声”朗诵团的成员,他们有一个微信群,群里有36 个人,其中盲人占了半数以上,其余的都是助残志愿者。每周二下午2 点,群里就会准时热络起来。
“感谢王素静老师深情的朗诵,请听焦荣香老师的朗诵——《今天的怀念》。”主持人通过语音消息安排顺序,盲人朗诵者开始依次朗诵。
这个朗诵团是2013 年前后在中国盲文图书馆朗诵沙龙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今天参加东城区图书馆的中秋诗会,明天参加西城区青年宫的朗诵比赛,朗诵团的活动丰富多彩。疫情发生后,线下的活动就转到了线上,朗诵团以微信群聊的形式继续组织朗诵。
朗诵团的人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盲人,但大家的朗诵热情却很高,态度也极其认真。一些盲人为了确保朗诵时情感充沛,会在每周活动之前把稿子背下来。要是朗读过程中落下一句,或者效果不好,还会要求重新朗读一遍。朗读结束,再把语音消息都汇总起来,做成合集。
刘志坚为盲人服务的时间最长,和他们的感情也最深。朗诵团里有一位76 岁的盲人老蔡,家住昌平农村,一辈子没结过婚,也没有孩子,除了低保就靠编筐挣点钱,日子过得很不容易。3 年前的一天,老蔡找到刘志坚,请她帮忙实现自己的愿望——请大伙儿吃一顿涮羊肉。
“我这辈子没请过客,这是我唯一的心愿。”老蔡担心大家知道自己穷,不肯接受,就恳请刘志坚先招呼大家。吃涮羊肉是个技术活儿,身为老北京的老蔡和他的很多朋友从没吃过。刘志坚和其他志愿者帮忙涮肉、夹菜,吃罢,才揭开谜底——请客的人是老蔡。“一听是他,很多人都流泪了。”刘志坚回忆道。老蔡把大家当成了亲人,大家也都心疼老蔡的不易。
志愿服务、学舞、游泳、参加诗社,刘志坚自嘲“忙得没时间生病”。每周六晚上,刘志坚还要组织另一个200 余人的盲人线上联欢。在那里,大家的活动形式更丰富,除了朗诵,还有唱歌、口琴等表演形式。为了做好两个群的“主持人”,刘志坚总是提前在本子上写好主持词,一来二去,本子也被记得满满当当。
在2021 年7 月13 日的主持词里,刘志坚这样写道:“我们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这里,把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在这里,我们赞颂祖国,赞美英雄,歌唱着丰富幸福的生活。童心不老,自在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