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依春
乡村振兴不是梦,是希望,是奋斗,是幸福。
——题记
“海龙村开街啦!”“五一”节前夕,海龙村开街的消息不胫而走。
海龙村,是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辖内的一个小山村,一个小得在中国地图上无法标注的村落,20 世纪70 年代,这里曾因大办沼气而全国闻名,而今却又成为了人们乡村旅游的首选打卡地。是什么力量推动它一举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呢?那里老百姓的生活到底如何呢?会不会又是一个传说?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决定前往海龙村一探究竟。
立夏过后,蜀中大地,艳阳高照,气温陡然飙升了十几度。汽车在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上前行。我望着窗外绿色的小山包和成片的大豆、莲藕、稻鱼共生、耙耙柑基地,思绪随着车身的晃动在飘忽不定,脑海里不时地闪现着几个月前海龙村的情景:一座座民房零散地分布在山村的各个角落,撂荒的田野间杂草足足有人高,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屈指可数……
快到海龙村时,车子突然慢了下来,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现实中,从车窗探出头来,来往的车辆像排成的两条长龙在慢慢向前蠕动,两个能停放近百辆汽车的停车场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个像聚宝盆一样的村落增添了不少标志性建筑和设施,4个村民聚居点拔地而起,各类产业星罗棋布。村内道路四通八达,阡陌交通,游人如织,各个路口均有工作人员值守,有序地引导分流着进出的车辆和人流。海龙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按照先前约定,我们来到位于老街大礼堂右侧的新华书店。新华书店门前的街面铺设还没有完工,工人们正在忙碌,书店门楣上“新华书店”4 个毛体大字格外醒目,先前邀约的采访对象——村民卢世成已经等候在那里。走进新华书店,书架上各种书籍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我们找了一个僻静的角落坐了下来,几杯热茶送上桌,这位老人带我们慢慢“走进”了历史上的凯歌公社二大队(今海龙村)。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的遂宁县横山区凯歌公社二大队就是现在的海龙村。当时的凯歌公社二大队幅员面积26.15 平方公里,辖10 个生产队,农户315 户,人口1900 多人,同全国绝大多数乡村一样,在时代大背景和集体大生产条件下,不仅生产方式原始,而且生产力落后,贫穷则是当地老百姓无法摆脱的魔咒。
往事之一:那时的老百姓穷。一见面,身材瘦小、身板硬朗的村民卢世成就自报家门,他今年78 岁,青光眼看不清东西。一提到当年的生活,辛酸的往事立刻涌上心头,仿佛有不吐不快的感觉。那个时候太遭孽(方言“穷”的意思)了,吃没得吃,烧没得烧的,照(明)莫得照的。当时有一段流行的顺口溜就是那时村里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分粮凭工分,救济靠返销,烧饭拣煤渣,点灯拉油膏。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有时不得不靠高粱秆和树皮来充饥,还美其名曰:忆苦思甜!令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当时的革委会副主任当着社员的面吃高粱秆,他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在场的社员只好咬着牙,跟着吃起来。幸好后来国家政策好,土地下户了,除了忙完地里的活儿,他还凭着石匠的手艺和打沼气的技术挣点零花钱,含辛茹苦地将3 个孩子养大成人,帮他们成家立业,后来日子慢慢好了起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后的日子还会更好。说到这里,他干瘪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老街记忆 ▲
往事之二:那时的基层干部苦。姗姗来迟的老支书锐尚学,今年已经71 岁了,高挑微驼的身材,古铜色的脸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他当了20 多年的大队(村)干部,谈及当年当干部的经历,口中只有一个字:苦!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基层干部不仅要组织搞好农业生产,而且还要平息和解决邻里纠纷。邻里之间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有时大打出手。杨、熊两家的矛盾就是典型的例子。两家的自留地挨边接连,熊家地里拔出的杂草扔到了杨家的地边上,强势的杨家女主人不仅破口大骂,而且将熊家的男主人追撵进了家门,忍无可忍的熊家男主人拿起自家的粪舀子扣到杨家女主人的头上,由于出手过重,结果把杨家女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不得不送进医院;还有更滑稽可笑的事,自家的小猪仔死了,硬说是邻居下药毒死的;两家的鸡放养混在了一起,硬说别人家的鸡是自己家的……类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谁是谁非,叫当干部的如何来断?此所谓: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曾尝闻。好在现在大家都富裕了,左右邻舍不会再为这些区区小事斤斤计较了,基层干部也少了许多麻烦事。
往事之三:那时的信用社做业务难。经济落后直接影响到信用社业务的发展。一方面老百姓很少有多余的钱储蓄;另一方面老百姓除了购买生猪、种子、化肥、农药、口粮、治病等生产生活需要少量贷款外,就再也没有别的资金需求了,那时的信用社点钞、记账全手工,草鞋、背包两件宝,天晴下雨田埂跑。据凯歌信用社老同志讲,信用社干部除了逢场天在场镇办理业务外,其余时间就是包村驻点,抓革命,促生产,信用社业务发展极为缓慢。直到1970 年末,凯歌公社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尚不足10 万元。如今保存下来的一张张单据、一份份账表、一期期简报就是最好的见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这样一条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海龙村,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属丘陵低山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铸就了这里的人们包容和谐的性格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千百年来他们总是在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和改变着自然。面对缺柴少禾的生活条件,他们绞尽脑汁,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一种既可以替代柴火烧饭,又可以替代煤油点灯的东西,这种神秘的东西就是沼气,也就是海龙村人的“蓝焰之梦”。
——沼气之梦。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由于海龙村没有大山沟壑,没有大江大河,煮饭没有柴烧,照明没有电灯,资源极度匮乏,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当时家家户户都在养猪养牛,最不缺的就是牲畜的粪便,如果能将牲畜的粪便合理利用,变废为宝,既蓄能又环保,岂不一举几得?当时的横山区革委会主任夏群贤便萌生了建沼气的想法,他要成为为众人抱薪者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是人才、技术、资金又从哪里来呢?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组织人力、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摸索经验,成功之后再推广。
——蓝焰之梦。万事开头难。建沼气是一件破天荒的事,当时在全国还没有先例,这方面技术也是一片空白,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去摸索。开始他们用40×20 的石条做了一个方形的沼气池,由于水泥紧缺,他们就用白灰和河沙填补缝隙,内壁才用水泥灰浆涂抹一层防止漏气,并集中了集体养猪场的猪粪,结果由于气压过大,竟把沼气池的盖子掀翻了。后来他们又通过反复试验,发现必须要有气压表,每立方需要多大气压,必须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没有气压表,他们就用胶管的水位差来代替,经过多次试水,他们把胶管的水位差确定在100 厘米以内。两个月时间过去了,第一口沼气终于试验成功,见到了蓝色的火焰。开初,他们用沼气煮饭,嗅一嗅,看看有没有臭味;用沼气照明排练节目、放电影,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前来观看,海龙村人的蓝焰之梦变为了现实,一时间,整个海龙村沸腾了。据卢世成回忆,中国历史学家到海龙村来调查沼气历史时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的沼气在四川,四川的沼气在遂宁,遂宁的沼气在横山,卢世成是中国沼气的发明者、创造者,是中国沼气建设的元老。
——燎原之梦。1970 年8 月,凯歌公社二大队(今海龙村)成功打出遂宁第一口沼气,那熊熊燃烧的蓝色火焰给海龙村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幸福。后来,他们又对沼气进行了改良,将方形池改为了圆形池,将砌沼气池用的石条改为了砖头大小的石块,建成一口沼气池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他们率先在横山区和遂宁县进行推广,一口口沼气池如雨后春笋般在遂宁的土地上冒了出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中国沼气之父”杨超到横山视察时说:“沼气建设大有可为!”1974 年,《四川日报》以“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为题,报道了遂宁开发利用沼气的情况。此后,曾有陕西延安知青考察团等10 多个省、市代表团到这里现场学习。不仅如此,卢世成等人还带队到四川江津、陕西延安等地区建沼气,遂宁沼气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1978 年8 月,卢世成还获得了四川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海龙村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憧憬和向往,乡村振兴则是他们实现这一愿望的载体和抓手。遂宁市安居区委、区政府把海龙村作为以文化振兴带动五大振兴的首选地和最佳地,开发“凯歌公社1974”项目,示范带动全区各镇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该项目以海龙村为中心,辐射周边7 个村,总面积26.15 平方公里,以沼气文化和公社文化为主线,再现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海龙人的生产生活,将文农旅深度融合,设置沉浸式体验项目,结合海龙村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历程,展示海龙村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努力朝着乡村振兴全市标杆村、全省示范村、全国品牌村的目标奋进。他们采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组团式推进,由此拉开了海龙村实施乡村振兴的大幕。经过280 多个日日夜夜的苦战,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幸福”像花儿一样美丽!
海龙村的老沼气 ▲
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首先来到第一个组团——共富之园。进入园内,我被眼前的变化惊呆了。2021 年6 月,我们来到这里时还是一片荒草地和小山包,如今已被游客中心和凯歌高台所取代。
看点之一:游客中心。这个占地805平方米的游客中心,里面设有接待大厅、警务室、母婴室、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最吸引眼球的是那面以公社时期的堂屋为创意元素的文创墙,伫立墙前,心潮起伏,仿佛回到了曾经那桑田美池、鸡犬相闻、炊烟缭绕的乡村生活。
游客中心外面的广场上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雕塑,展示的是党带领人民探索实践共同富裕的艰苦奋斗历程。这些承载历史和现实的雕塑,凸显出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看点之二:凯歌高台。我们从雕塑广场沿文化展廊前行50 米来到项目核心处最佳观景点——凯歌高台。此时,一个参观团队正在那里列队引吭高唱《国际歌》,悠扬的歌声在高台上空久久回荡。凯歌高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布置有美术馆和咖啡馆。美术馆也是四川美院的写生体验基地,面积280平方米,分为展示区和创作区。展示区可供书画艺术家展销艺术作品,开园时展陈了遂宁籍书法家、收藏家刘西明老师的作品和藏品,字、画、工艺品等共计200 余件,题材涉及乡村振兴、非遗记忆、家国大义等诸多方面,其中不乏有张大千、郑板桥的画作;创作区可供书画爱好者、研学团队现场执笔创作。美术馆的设立既为海龙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又为它注入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看点之三:产业规划。登上上层凯歌高台,可一览核心区美景,特别是产业布局。2021 年以来,安居区委、区政府遵照遂宁市委书记李江提出的“三园五化”要求,邀请专家查看土质,按照“试点种植,宜种则种”的原则,不仅种植有油葵油菜、稻谷、高粱、黄桃脆桃等优质农产品,而且在该村全面开展撂荒地整治,集中16000 亩田地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种植。目前已建成宜机化高标准农田205 亩,采用彩色油菜、油葵轮种,中间间种“中国红”“一串红”等,布局了“绿色低碳”“凯歌公社”“共同富裕”“1974”“稻田画”等文字、图案,形成的大地景观尽收眼底,蔚为壮观。同时,利用旁边的耕地,因地制宜引进了特殊品种——油用向日葵,每年3 月开始育苗,4 月进行移栽,5、6 月就能绽放出金灿灿的“小太阳”,可持续观赏1 个月,成片的向日葵向阳而开,不仅场面震撼、美观,而且产油量极高,每亩能产干油葵籽200 公斤,产值可达50 万元。油葵收获后,再种植优质油菜,可辐射带动全区种植油菜22 万亩,同时还培育了“辛农民”等油菜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遂宁农商银行紧紧扭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积极主动跟踪服务,采取“党建+金融”“政务+金融”“产业链+金融”和“金融顾问”等服务模式,量身定做了“幸福凯歌贷”“遂商贷”“创业贷”等特色贷款产品,助推海龙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看点之四:燎原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眼前的“燎原塔”是“凯歌公社1974”项目的标志性建筑,它的顶端是象征沼气的蓝色火焰。那火焰,与游客中心相对高差19.74 米,寓意凯歌公社在1974 年沼气发展走上巅峰,奏响了一曲沼气发展的胜利凯歌。
看点之五:组团布局。从凯歌高台沿阶而下,目光所及的范围内真是美不胜收:左前方区域是第二大组团——“凯歌公社”,设计者通过氛围营造、场景还原、沉浸体验的方式再现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凯歌人的生产生活,可谓匠心独运。右前方区域是第三大组团——“幸福乡村”,主要布局有海龙村的农业产业和设置的农旅融合项目,展示海龙村乡村振兴成果,以及海龙村幸福乡村新貌。从整体布局来看,三个组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第三大组团的旁边还建有两个主题民宿区——湖畔民宿和太空舱民宿。“住在这样的民宿里,夜晚可以数星星、听蛙鸣,好不惬意!”我在脑海里极力搜寻着童年时期乡村生活的那种感觉。
“你们看,那是南山人家,是专门为村民打造的新居所。”我们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去,白墙黑瓦的新居鳞次栉比,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据导游介绍,幸福乡村组团第二期,还规划了星空营地、房车营地、鱼虾田趣、稻田迷宫、龙翔书院、稻田学校等农文旅融合沉浸式体验项目。
新居对面是大片桃林、农田、水塘,春天桃花漫山,夏季鲜桃满枝,这就是海龙村的幸福新田园,也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田园,更是“让安居更安全、让安居更安居、让安居更安逸”的海龙实践。听随行的同事讲,那里还引进了一个业态——星湖咖啡厅,可让游客置身于田园风光中细品咖啡、小憩喝茶、亲子阅读等。
俯视前面的池、塘、湖,里面种植的全是莲藕,直径大约30 厘米的荷叶,浮在水面上,小荷未露尖尖角,一行白鹭上青天。“遂宁莲藕是全市‘3+3+3’特色优势农产品体系之一,也是海龙村另一大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已种植优质莲藕1000 亩,辐射遂宁莲藕园区种植面积达到3 万亩。我们通过校研合作,在这里建成了西南最大的莲藕繁育中心、生产园区和加工基地,也是遂宁莲藕园区品种选育基地和观赏展示基地。”陪同我们的安居区农村农业局的同志如数家珍,使我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句子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来到山下的初心广场,这里还原了原公社时期晒坝的场景,靠山的墙面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8 个大字时刻提醒着海龙村人:实现了共同富裕,也不能忘中国共产党的恩情。
眼前就是海龙湖,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据海龙村的老人们讲,1962 年,为解决凯歌公社及周边1 万多人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横山区规划建设这个水库。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1000 多名社员群众不计报酬,自带简单的农具粮食,吃住在工地,肩挑背磨,连续奋战1 年多,建起了这个库容近3 万方的水库,并起名海龙湖,从那时开始它就哺育着一代代海龙人。海龙村大概就是因为海龙湖而得名的吧!海龙湖上停泊着一艘小船——凯歌号,是按南湖红船的造型1:1 建造的,寓意海龙人弘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率先试锋,取得了沼气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此时不少游客正在船上合影留念。
我们坐上观光车沿着湖边一路前行,湖水波光粼粼,像被揉皱了的丝绸,岸边的钓鱼台,不时可见钓鱼爱好者支着钓竿,神情专注地盯着浮漂,仿佛置身于无人之境。
乘车来到“凯歌公社”组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老街记忆区和沼气遗址核心区。复原后的老街活灵活现,重新唤醒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
记忆之一:凯歌信用社。20 世纪50 年代,由凯歌公社社员集资入股组成凯歌信用社,担负着为当地居民提供货币资金融通的重要职责。建社70 年来,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发扬“草鞋精神”和“背包银行”作风,走村串户,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始终保持“三铁”(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信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走进复原后的凯歌信用社,曾经的柜面营业区、历史文物和发展历程展陈区、蜀信e惠生活区展现在眼前,历史与现实的完美融合彰显出农信社主力军银行的价值。
记忆之二:凯歌供销社。海龙村按照20 世纪70 年代凯歌公社供销社的原貌复建了供销社,展陈老物件及出售日用生活品、特色文创产品,不仅方便了周围群众的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有情怀、有特色的购物体验。供销合作社从成立到现在,在近70 年的光辉岁月中,培育了辉煌、独特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文化。正是这些崇高的精神文化,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供销人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砥砺奋进。
记忆之三:凯歌新华书店。这里也是海龙村的文化服务站。书店内展销的书籍也凸显了本地特色,包括党史类,沼气文化、公社文化类,农业产业类等,店内设置有读书区,可在此举办读书分享、知识竞答、朗读比赛等活动。凯歌农旅公司已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研学基地,经常在这里组织开展研学活动。
记忆之四:凯歌公社大礼堂。过去几乎全国每一个公社都有一个这样的大礼堂,是开会学习、总结表彰、文艺联欢等各种活动的举办地,是神圣而又充满仪式感的地方。如今,凯歌公社大礼堂,是党员干部培训、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及乡村振兴理论研学的重要平台,也是海龙村乡村春晚的舞台。目前由安居区文旅局牵头组织创作了《凯歌记忆》音乐剧,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海龙村探索出沼气能源革命生态发展之路的故事。
记忆之五:农耕文化馆和非遗手工坊。“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个承载着农耕文化和节气文化的农耕文化馆,主要以“展现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为主题,具有农耕文化传承、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等主要功能,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节点,介绍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介绍节气对应的农事活动及劳动工具,体验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风车、打谷机等),每一件农耕器具设计简单,精巧实用,可以从中感受到祖辈的生存劳作状态和勤劳智慧。文化馆设有特色商品展销区和体验区,游客可以进行动手实践与互动。非遗工艺坊,是一个以文化保护、培训传承、旅游参观、研学旅游为核心功能,以会议活动、工艺品销售、休闲为辅助功能,构建多元开放、互渗共融与动态生成的具有强劲内容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地。
在老街,还有铁匠铺、棉花坊等文旅类业态,同时还引进了大安舒牛肉、西眉油酥、白马香猪蹄等本地特色小吃。穿过老街来到沼气遗址核心区,这个传统的卢家院子,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维护和翻新,仍然保持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区域内共有12 口沼气遗址,每家每户都配备了一口。为了充分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凯歌农旅公司以5000~8000 元不等的价格租赁村民闲置农房,用于布置业态。
业态之一:知青旧居(占地100 平方米)。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年轻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义无反顾地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离开家人,来到农村,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他们挥洒着青春和激情,种粮、盖房、修桥、修路、建水库,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旧居展陈了20世纪70年代知青在农村生活、学习的场所和用具(如20 世纪70 年代有毛泽东语录的证件、书籍、报纸和生活物件),展示凯歌公社知青人数和名单,用帆布胶鞋拼成“回家”字样,来迎接知青再次回到曾经生产生活的地方。如今,知青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符号,成为了一段历史,但他们挥洒青春、无私奉献的模样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闪光。
业态之二:校园文创公社。房屋是石木结构,建筑面积120 余平方米,按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布置,简洁、古朴、典雅,分为展示区、售卖区、体验区三部分。现在手工坊陈列、售卖的手工品均由全区师生、手工艺人制作,创意独特、做工精美、种类繁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涉及刺绣、泥塑、石头画、钉子画、线艺、布艺、纸艺等20余类,展示了师生的独特创意和精巧制作。体验区分为益智鲁班锁、涂色区、拓染区、烙铁画创作4 个区域,充分考虑游客喜好,材料丰富,简单易操作,成品美观实用,达到静心创作、以品养心、以品修心的境界。
业态之三:谢婆婆特色小吃。主要经营谢婆婆凉粉凉面,谢婆婆凉粉就是脸盆状的凉粉,用小碗装起来按碗数来卖。游客坐院坝里的核桃树下,吃着谢婆婆家祖传的凉粉凉面,望得见对面的青山、看得见眼前的水车,听得见蛙鸣池里的蛙声,闻得出稻花香里的丰年,想得出劳累了一天的老黄牛在牛滚凼打滚小憩,在田园牧歌声中记住浓浓的乡愁。
业态之四:兴业杂货铺。横山镇的肢体四级残疾人莫兴,在残联的帮扶和家人的支持下,办起了这个杂货铺,主要经营生活用品和卖盒饭。开业2 个多月,莫兴及其家人每天起早贪黑,诚信经营,每天营业额达1500 余元。莫兴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立自强的决心,使其终于走上了致富道路。
复原后的凯歌农村信用社 ▲
业态之五:“沼气人家”。户主卢小平一家4 口常年在外,将房屋出租给了村委会。“沼气人家”还原了20 世纪70 年代村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屋内沼气灯、沼气灶连接着室外的老沼气池。我们走进屋内,沼气灶的火苗正发出呼啦啦的声响,灶上正煮着热气腾腾的食物,锅内升腾起一团白色的气雾。导游打开沼气灯,屋内顿时灯火通明,满满的怀旧感和体验感油然而生。
业态之六:军哥乡茶。主要经营荷叶、蒲公英、鱼腥草、藿香等大碗土茶,泡茶之水为天然井水,并采用农村大铁锅和柴火烧制,茶色浑厚,茶汤天然醇香,味美甘甜,沁人心脾。这位豪爽仗义的军哥老远看见我就打招呼,而且准确地叫出我的姓氏和称谓,我也觉得似曾相识,却始终回忆不起在哪里见过他。我早就抵挡不住他的热情和茶香的诱惑了,坐下来,呷上一口,渗透五脏六腑,那才叫个爽!
业态之七:卢记鸡汤抄手。返乡创业的卢红春专程到雅安天全县的桥头堡学习餐饮,学成回来后利用家中老宅,开办了以鸡汤抄手为主的特色小吃店。同时,他还结合地方实际,在不同季节选用荷叶开发了荷叶稀饭等特色食品,饱含浓浓的乡村气息。仅开业一个月,营业收入就达5万元。
业态之八:人民公社食堂。位于沼气陈列馆右侧的人民公社食堂,再现了人民公社食堂吃饭的场景。食堂里的每一张桌子、每一把椅子、每一件餐具,都是一个历史符号,记录着我们的祖辈、父辈的青春、激情与生活。食堂可同时容纳200 人就餐。由遂宁市口碑老牌子鸿运鱼庄餐饮团队结合公社时期的饭菜,推出了红薯丸子、盐水豌豆等公社特色菜品,同时还专门为研学团队开设了“吃一顿忆苦饭”活动,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在沼气遗址核心区还设有沼气陈列馆。陈列馆分为“沼”花夕拾、“沼”气蓬勃、“沼”财进宝、花枝“沼”展、还看今“沼”等5 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沼气发展的整个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土法沼气”让农村亮起来;“现代沼气”让农村富起来;“大型沼气”让农村美起来;低碳赋能,共同富裕。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村沼气事业,既符合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又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沼气陈列馆前面是海龙村航天育种蔬菜基地,占地2600平方米,这些从太空旅游回来的蔬菜种子,长得又快又大,据说一个南瓜可以长到一二百斤。这个基地种植了太空番茄、太空辣椒等航天蔬菜品种50 多个,我们满心期待它的精彩呈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海龙村切实贯彻“两山理论”,抓住生态振兴这个根本,推动绿色发展。
画面之一:一幅田园牧歌图。海龙村按照遂宁市农村环境整治的要求,实施降碳节能行动、蓝天提升行动、碧水攻坚行动、净土保卫行动、环境守护行动等5大行动,推动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和土壤管控方面的提升晋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生活污水通过“集中处理+分散处理”模式,确保水质达标;养殖废弃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曾经的茅屋草舍、断壁残垣早已不见踪影,成片的产业基地规范有序,田间的农作物正拔节生长,地头的蔬菜娇嫩欲滴,棵棵果树缀满果实……行走在海龙村的乡间小路上,如同走进了一个瓜果飘香的大观园。
海龙村新貌 ▲
画面之二:一幅乡村水墨画。海龙村以提升森林质量为目标,营造彩叶林基地200 余亩,栽种“华夏红”红叶黄连木等林木1.6 万余株。昔日光秃秃的山梁披上了绿装。建立“华夏红”红叶黄连木苗木基地30 余亩,培育幼苗3800 余株,并获得了四川省林业厅颁发的林木良种证书。“华夏红”连木,叶子四季三色,春季叶子呈现暗红色,夏季一片葱绿,秋冬之交,整个树冠火红一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观赏。据测算,海龙村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7000/立方厘米,远超“非常清新空气”标准。2021 年2 月,海龙村荣获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生态宜居名村等荣誉称号。海龙村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走着走着,不经意间,一只野鸡“噗嗤”一声从密林深处飞了出来,飞向了远方。
画面之三:一幅凯歌奋进图。海龙村党总支采取跨行业、跨村、跨镇联建方式,通过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遂宁农商银行安居支行党总支与海龙村党总支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党委;常理镇5 个村党组织与横山镇的2 个村党组织组建海龙联村党委;打破县域,海龙联村与蓬溪县拱市联村党委组建全市首个跨区域“同心共振”红色党建联盟,通过阵地联建、活动联抓、资源联享、发展联动、管理联促等方式,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2022 年3 月,海龙村荣获四川省5A级先进村党组织荣誉称号。
蓝焰闪耀,凯歌高奏。海龙村通过实施凯歌1974 项目,整体化运营、景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公司、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局面。2022 年,海龙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 万元,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凯歌公社其余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80 万元。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集体分配、劳务服务、政策奖补等多种渠道获得收入。2021 年,海龙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8000 元提高到了2 万多元,今年1~3 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35 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2%以上。
奋进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海龙村将继续筑梦希望的田野,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航向,夯实共同富裕的根基,铺筑共同富裕的阶梯,奋力蹚出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