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研究

2022-08-01 07:55徐维莉
上海商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服务行业协同创新服务业

徐维莉

一、引言

当今世界的产业格局与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据GDP 的比重已超过70%。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对GDP 的贡献率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与此同时,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态势呈现出多极化、白热化特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力图以创新为核心,维持长久的优势地位。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而协同创新则是当前创新理论的核心。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就是着眼于有效聚集社会、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优势资源,实现创新要素的交互和重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对于推进行业变革和业态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协同创新”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1.“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是国家、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的利器。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涉及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聚集与整合,其最终目标是要在创新主体间建立起一套知识、技术共享,资源配置最优,行动同步、高效率、高水平的系统。因此,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不同主体间为追求协同效应而合作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一种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合作创新形式,其合作对象主要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等,创新要素涉及市场、组织、文化、知识等方面。

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国内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可追溯到党的十五大报告。200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依据我国科技部2012年发布的第70 号文件中的定义:现代服务业(Modern rvice industry)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

综合而言,现代服务业是信息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知识服务产业”,是“智能科技”与“信息服务”的高度融合。参考国际产业划分标准和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011)标准,可以将现代服务业大致划分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流通性服务、个人消费性服务和社会消费性服务(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根据苏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其现代服务业主要偏向生产性服务业和流通性服务业的发展,涉及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科技、教育等行业。

三、苏州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到国内外环境影响,现代服务业面临增速压力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各类贸易争端频发,社会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受此因素影响,地区现代服务业产值与投资规模增速普遍存在一定压力。以苏州市为例,政府统计数据表明,苏州现代服务业产值2018 年为8.1%,至2020 年降为3.5%。除受到疫情影响之外,其自然发展增速亦呈现回落趋势。与之相应,在投资规模方面,受疫情影响,苏州服务业投资总额与2018 年、2019 年相比,亦有一定回落。并且,面对时刻变化的市场环境,存在着增速下降的风险。

另外,从现代服务产业税收贡献率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普遍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发展较好的区域,税收增幅比例多在30%以上,而房地产和金融业行业增速则出现一定的下降。投资结构方面,一些地区近两年金融服务业存在较大波动。由此可见,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大,面临一定的增速下降压力。

2.现代服务产业内部结构有待加速优化

依据2020 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苏州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态势较好,营业收入同比涨幅达到15.5%、14.9%。高技术服务业拉动有力,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3.8%,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4.4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0 年苏州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51.17 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54.3%。但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市金融、房地产等传统服务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仍较大。由此反应的问题是苏州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传统服务行业占比仍旧偏大,虽然新兴行业已显现出一定的带动效应,但尚未成为产业发展主体。

图1 近年苏州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依据相关数据整理)

其次,根据投资方向及趋势分析,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投资实现持续增长。2021 年上半年苏州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超过40 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投资为2020 年同期的6.2 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31.5%。对比近年服务业投资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苏州现代服务产业的内部发展结构还不稳定,行业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3.行业发展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领军类企业

2020 年初,苏州私营服务业企业登记总注册数达47.07 万户,较上年度增长8.6%。服务业个体工商户达到103.44 万户,注册资本达到791.24 亿元,市场主体规模有了一定提升。但对比现代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可以发现,大多数新兴现代服务行业(金融保险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除外),如会计法律行业、信息服务行业等规模普遍偏小,“亿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产业项目偏少,普遍缺乏行业领军企业。

4.现代服务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苏州已建成近100 家服务业集聚区,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数量和孵化面积居江苏省首位。但从现代服务业体系及整体发展环境方面观察,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服务产业的深度、广度、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产业发展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如围绕“现代服务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形式虽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其融合力度,仍待加强。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无法实现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预期效益未能完全显现,其服务层次亦有限。

5.缺乏具备现代服务意识与高端技能的人才

伴随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逐年壮大,服务业从业人数在社会从业人数中占比也从“十二五”初期的34%上升到40%以上,服务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调研发现,苏州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信息和信息技术服务类。面对存在的大量用人需求,实际的人才数量及质量仍存在一定差距。需求专业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高端人才。

四、解决思路

在保持制造业持续增长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创新发展。具体办法包括: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平衡发展。以苏州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注重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水平,以“科技+创新”拉升现代服务行业的竞争层次。

基于苏州的产业布局,以“融合、聚力”的方式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接,发挥以“强”带“强”,以“优”促“优”的建设功效,并从政策上加大对现代服务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此缓解现代服务企业(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增速降低问题。

树立“系统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调整、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优化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具体包括:

继续推进信息、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主体产业的加速发展,鼓励、扶持“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的诞生,提倡“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速”。

提升旅游、商贸等传统服务行业向现代服务行业的转变,转变的重点方向是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推进文化创意、健康养老、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与网络信息、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行业的融合发展。建议以政策鼓励的方式,引导传统服务业通过“新形式、新载体、新方法、新手段”改善其在“经营模式、技术含量、竞争力水平”方面的差异,实现不断向现代服务业靠拢的目标。

以“集聚创新”的方式规划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开展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产业整体规模和水平的提升。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大对现代服务行业领军企业的培养与扶持,使现代服务产业的规模化效益逐步显现出来。同时,持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化、创新性水平。

在行业发展中推进规范化管理,加强行业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加快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具体措施包括:

借鉴现代服务产业(行业)发展中标杆、领军企业的先进经验,树立规范化管理意识。同时,以面向“国际化发展”的视野,不断完善、提升行业标和产业发展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可以采用分步进行的方式,结合具体情况,由解决关键环节、主要问题出发,逐步完善现代服务产业(行业)的体系建设,使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落实创新发展、公平竞争机制,通过规范化管理,优化产业生态环境。

加速推进人才工程的扶持与建设力度,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具体做法有:

将高端、紧缺人才的引进计划纳入产业发展的综合考核中,逐步提高关键部门、岗位的人才质量。此外,要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式,鼓励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

推进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制订合适、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主动性的方式包括绩效评估、制定奖励机制、职业岗位规划与提升等多方面。现代服务行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灵活采用,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针对稀缺专业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加强现代服务产业环境中科研环境的营造。在行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将行业发展的需要与高校的专业建设规划联系到一起。

猜你喜欢
服务行业协同创新服务业
语言服务行业的本地化专业建设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立足学术传承 服务行业创新——《制造技术与机床》杂志第五届编委会2018年会议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6年《黄金》 传播信息 传递经验 促进创新 服务行业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