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海华,文嘉旻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 410011)
传统民居作为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湘西古镇建筑因地制宜,独特灵动,静怡而安然,古镇中传统民居众多,大院、祠堂等历史建筑布局严谨、设计巧妙、形态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技术研究价值。由于我国南方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许多民居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未得到有效保护。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对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与更新是当下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吉首,是中国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级行署区县府。市境东南面与泸溪市、西部与花垣市、西南与凤凰市、北面与保靖市和古丈市接壤。吉首位于雾灵山区腹地,背对着雾灵山。本案基地为湘西吉首市一个废弃很久的宅基地。
乡村,是在与自然地理的相互选择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性群体结构,作为人类聚居的原始雏形,乡村承载着自然地理文化景观渊源和质朴的乡土生活状态。所以此次设计取名为“素屋”,希望用简洁的湖湘建筑形态,从乡村农房生活诉求和动线方面入手,来阐释人与其居住环境的本质关系。
本方案的设计思想是运用现代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思路,设计由点到线再到面,由房间模块到整体建筑再形成乡村聚落(见图1、图2 和图3)。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图1 客厅模块
图2 楼梯间模块
图3 活动室模块
这个方案的造型灵感来自“窨子屋”,又称“一颗印”,是中国湘黔赣地区的独特传统文化建筑物,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窨子屋类似于四合院,多是二进二层,但也有二进三层或三进三层的,三层上与南北之间有跨线天桥相连。它的总体构造为外部高墙包围,内部木结构房舍,屋顶由四围成等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以吸收大量太阳光和空气。外观方整,屋顶向内,象征“四水归堂”。窨子屋作为湘西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着湘西璀璨的历史文化(见图4)。
图4 立面图
在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上应遵守以下4 个原则:
1)尊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原则;
2)以实际需求为主导的原则;
3)功能空间适用性的原则;
4)建构技艺传承的原则。
在保护更新策略上,不仅要延续湘西传统民居的生命力,还应让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形成与历史隔空的对话。而在记忆不断延续的过程中挖掘地域文化,才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1)一楼是两个老人的活动中心 ,设计带独卫的老人房,方便老人日常生活习惯。老年人住房不必追求大面积。清洁卫生不容易整理,也可能爱放些旧东西。根据住宿人口,本次设计的老年人夫妇住房大约是100 ~120m2(见图5)。
图5 一层平面图
2)入口堂屋是主人和周围邻里的交流场地,人们在这里喝茶、聊天话家常的画面仿佛已映入眼帘。
3)将楼梯间下方空间做下沉,利用客厅区域顶面有水管部位做成农具杂物间,加大收纳功能(见图6)。
图6 二层平面图
4)本方案建筑整体是一个12m×12m 的模块化建筑。模块化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体系,该体系是以每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单元,均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生产,完成后运输至现场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成为建筑整体。内部房间也为模块化的房间,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建筑造型(见图7)。
图7 多种组合形式
本文以湘西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创新为前提,加入装配式建筑技术进行探究与分析。在传统聚落和民居的更新保护过程中,以吸取地域建筑的历史文化作为出发点,结合乡村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提出湘西传统民居“窨子屋”的创新策略,促进湘西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为相关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科学可行的现实案例参考。
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改造方法,装配式建筑技术在民居改造中更具优势,除了在施工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之外,对于乡村居民来说,还应该在观念上进行宣传推广,引导居民正确认识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和优势,促进装配式建筑在乡村地区的广泛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方案采用了政府大力倡导、抗震性能优、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装配式轻钢结构形式,房屋质量仅为传统形式的1/5,可大大降低基础造价。墙厚较小,可有效增大使用面积。主体结构采用工厂生产,现场安装,施工速度快,2 个月左右即可完工并交付使用。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背景下,乡村装配式建筑成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农村建筑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