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尾部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表现1例

2022-08-01 10:47:16刘明华黄德富李文明葛健康刘表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海绵状尾部实性

张 燕 刘明华 何 君 黄德富 李文明 葛健康 刘表虎

患者女,48 岁,因体检发现胰腺肿块1 周余入院。患者自述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腹部外伤及腹部手术史。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19-9 4.3 U/ml。腹部超声检查:于胰尾部见一大小约3.8 cm×3.7 cm×3.3 cm 团状稍高回声,形态规则,边界尚清晰,边缘尚光整,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散在无回声,呈蜂窝状改变,后方回声增强,主胰管未见扩张;脾静脉沿其后上方走行,其内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该肿块与脾脏、邻近胃肠壁及左侧肾脏分界清晰(图1)。超声提示:胰尾部占位性病变,良性可能性大,血管瘤或囊腺瘤首先考虑,建议进一步检查。CT 平扫检查:可见胰尾部低密度影,CT 值约7 Hu,边界清晰,见假包膜,胰管未见明显扩张;增强后动脉期可见边缘强化,病灶内实性成分进行性强化,呈“浮云征”,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图2)。患者于全麻下行胰尾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胰尾部,边界尚清;术后病理诊断: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图3)。

图1 胰尾部海绵状血管瘤超声图(SP:脾脏;LK:左侧肾脏;M:肿块)

图2 增强CT示胰尾部肿瘤延迟强化

图3 病理图(HE 染色,×100)

讨论: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皮肤、肝脏、眼、脑等部位,一般生长缓慢,较少恶变,发生于胰腺的海绵状血管瘤极为罕见,多见于女性[1]。该病症状、体征与发生部位相关,发生于胰尾部者症状常不明显,当患者出现腹部不适症状时,常提示肿瘤已较大。该病病因尚未明确,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常无异常改变[2],确诊依赖术后病理检查。该病声像图常表现为形态规则(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的肿块,CDFI 多未能探及血流信号,以压迫变形为特征性改变。因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异常扩张的血窦及纤维组织构成的海绵状结构的良性病变,其内异常扩张的血窦声像图表现为散在的无回声区,同时由于大量囊性结构与纤维成分形成丰富的界面反射,故常表现为稍高回声肿块。本例患者无明显症状、体征,系体检发现,肿块位于胰尾部,与周围脏器分界清晰,排除其他部位肿瘤来源;肿块大小近4 cm,呈囊实性混合回声,实性成分以稍高回声为主,鉴于高回声病变中良性居多,结合该肿块形态规则、边界尚清晰,后方回声增强,考虑良性可能性大;CDFI 于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可能与肿瘤缺乏较大供血血管、无明显动静脉分流及瘤体内囊状结构血流速度缓慢等因素有关[3]。胰尾部海绵状血管瘤需与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等鉴别。因海绵状血管瘤内为较多异常扩张的血窦,故增强CT 或MRI 可表现出早出晚归的强化表现,但相关研究[4]显示多数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并无此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总之,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肿瘤大小、形态及血流分布情况,判断其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且操作便捷、无创安全,对肿瘤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海绵状尾部实性
船舶尾部响应特性试验与计算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56
弯式尾部接头注塑模具设计
中国塑料(2015年4期)2015-10-14 01:09:3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我的三大绝招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