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贺文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 研究员
斋月十日城是埃及首都开罗重要的卫星城,也是埃及政府在沙漠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工业区所在地。埃及斋月十日城铁路项目于2017年8月15日由中航国际、中国中铁与埃及国家隧道局在埃及总理府举行了项目签字仪式,并于同年11月5日在中国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期间,由埃及投资部与中国商务部签署了斋月十日城轻轨列车项目的执行谅解备忘录。作为中国和埃及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成果和合作旗舰项目,该项目可以说从签约之日起就备受埃及政府及当地民众瞩目。
这条由中国中铁—中航国际联合体承建的轻轨线是埃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全长约70 公里,沿线设置12 座车站,是连接开罗市区、东部沿线卫星城及埃及新行政首都的重要纽带。项目全线通车将大幅提高埃及首都与各重点新城之间的运输能力,有效缓解开罗交通压力,便利10 余个卫星城近500 万居民的日常通勤。该轻轨也将成为埃及民众往返开罗和新行政首都的重要交通线,对开罗及新行政首都的城市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及广大非洲国家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埃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早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期间,中国总理周恩来就与埃及总统纳赛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6年5月30日,中国与埃及建交,埃及因此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建交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并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埃及作为兼具非洲和阿拉伯属性的中东非洲地区大国,在推动中非、中阿友好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在位于开罗的阿拉伯联盟总部隆重成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搭起了集体对话与合作的平台。2009年11月,埃及还在其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主持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2014年底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埃铁项目也在当年签署了初步框架协议。2015年9月,埃及总统塞西访华并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埃军仪仗队官兵成为唯一一支参加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仪仗方队,充分体现了中埃友谊的历久弥新和牢不可破。塞西访华期间,中埃双方还签署了《中埃产能合作框架协议》,埃铁项目也纳入了首批中埃产能合作优先项目清单。
2016年1月,为纪念中埃建交6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出访便是埃及,推动中埃合作在甲子之年迈上新台阶。在习近平访埃期间,中埃发表了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五年实施纲要,签署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同时还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经贸、能源、金融、航空航天、文化、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签署了21 个双边合作协议,经济合作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就包括合同总金额约为27 亿美元的埃及新行政首都建设一揽子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达12.4 亿美元的埃铁项目、中国向埃及银行提供10 亿美元贷款、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框架内推进双边基础设施合作等。这些重要文件及合作协议的签署筑牢了中埃合作的“压舱石”,把中埃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了新高度。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政府大力推动的“振兴苏伊士运河经济带战略”高度契合,埃及发展经济的强烈诉求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为两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创造了众多机会。另外,中埃两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埃及劳动力资源充沛,区位优势明显,教育水平较高,但基础设施落后,制造业和工业化水平不高,产能严重不足,而且外汇储备较少。因此埃及将发展工业提上日程,提出了“千家工厂”计划。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丰厚的外汇资源、巨大的投资能力以及大量优势产业。当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端,中国部分优势产业与埃及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很高的相互需求。埃铁项目就是中埃经济互补性结合的成果,也是中埃共建“一带一路”谱写的新篇章。
2月4日,塞西总统专程赴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并与习近平主席会见并达成重要共识,为中埃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2021年中埃双边贸易额达199.7 亿美元,逆势增长37%,再创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中国连续10年保持埃及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埃及新增直接投资2.23 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1.5 倍。另外,中埃两国还携手抗疫,中国科兴公司与埃及公司合作建成非洲首条新冠疫苗本地化生产线,年产能可达2 亿剂,真正做到了技术转移和“授之以渔”。这不仅体现了中埃共克时艰的历史担当,也丰富了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
建设中的埃及斋月十日城铁路The 10th of Ramadan Railway under construction in Egypt
2019年7月28日,中国—埃及投资贸易座谈会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On July 28, 2019,China-Egypt Business Forum is held in Cairo,Egypt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交通运输业的不发达不仅使非洲国家间的区域贸易以及其国内贸易成本高昂,而且阻碍了外资投资非洲的步伐。因自身财力不足,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每年至少面临1700 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而且还受制于机器设备不足、技术和管理能力欠缺等瓶颈,而这恰好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具有全球性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优势互补。要想富,先修路。从长远发展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前提,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则很难进行其他产业布局和实现工业化。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非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明显提速。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非时提出,帮助非洲建设铁路网、公路网以及非洲区域航空网络“三大网”基础设施。据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财团(ICA)2017年发布的报告称,从2011 至2016年,中国每年平均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20 亿美元,是非洲基础设施最大投资来源国。
在设施联通方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1月26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中显示,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企业利用各类资金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铁路超过1 万公里、公路近10 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 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1.2 亿千瓦、通讯骨干网15 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近7 亿用户终端,还援建了130 多个医疗设施、45 个体育馆、170 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 万余名,打造了非盟会议中心等一系列中非合作的“金字招牌”,受到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欢迎和支持。中非“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工程,如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以及刚果共和国国家1 号公路等项目不仅为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保证非洲地区的生产链和供应链畅通发挥了重要支柱性作用。中国企业承建和运营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是该国百年来第一条现代化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被誉为新时期中非“友谊之路”“合作之路”“共赢之路”,五年来累计运送旅客778.5 万人次、发送集装箱177.3 万标箱,对肯尼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5%,累计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4.6 万个。中国引导企业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BOO(建设—拥有—经营方式)、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推动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转型,促进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因工作的关系,笔者几乎每年都要到非洲各国去实地调研和考察几次。每次到非洲,肉眼可见中国在非洲参与建设的道路、桥梁、机场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这些基础设施不仅方便了非洲民众的出行和通讯,而且极大地改善了非洲的投资环境,并为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每看到笔直的柏油公路、漂亮的机场航站楼和繁忙的现代化港口,身边的非洲朋友马上会说,那是中国人帮助修建的。的确,中国把更多的投资投向了道路、桥梁等看得见、摸得着,并能使当地百姓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硬件项目”上。中国支持非洲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振兴的优先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采取多种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运营和管理。要想富,先修路。正是从自身的感受和发展经验出发,中国人在非洲铺路架桥,为的是给非洲未来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对此,非洲国家人民和领导人都看得很清楚。
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推出的时间巧合的是,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也在2013年发布了《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宣言》和非洲《2063年议程》(Agenda 2063)等重要发展战略文件,希望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将21世纪打造为非洲发展的世纪。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21世纪的发展战略可谓琴瑟相通。2015年1月27日,中国还与非盟签署了中非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将在非洲“2063年愿景”战略框架内,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铁路、公路、区域航空及工业化领域的合作,促进非洲国家一体化进程。截至目前,53 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中,有52 国以及非盟委员会已经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非洲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最重要的方向之一。中非基本实现了“一带一路”合作的全覆盖。拥有丰富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以及强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非洲国家普遍把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视为自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希望通过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实现非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其经济从前工业化社会到全面工业化的跨越性发展。
21世纪能成为非洲发展的世纪吗?非洲有信心,中非合作也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