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同来过

2022-08-01 03:18:44新疆肖志梅
金山 2022年7期
关键词:伊犁河谷伊犁呼唤

新疆/肖志梅

见证第一场雪

1968年的那场大雪,是伊犁河谷人最深刻的记忆过往。

北天山迤逦向东,南天山雄健西行,遥遥相望,合抱而围,将河谷这朵盛大的白莲,拥在臂湾。

纷纷扬扬的白,从头一年深秋一直飘到四月。

那年那月,雪深及腰,柴门难开。

那年那月,伊犁河谷,所有的地窝子被雪花紧紧拥在怀里。

那年那月,在地球的一隅,在伊犁河谷,在可克达拉,在雪之掌心,见证那场大雪。

在襁褓中,我的生命之初,对一切浑然不知。

大雪无边 生命温暖

那年那月,可克达拉茫茫雪原上,一匹枣红色的马儿驮着一个男孩儿踽踽前行,他要去远在几公里开外的可克达拉边防派出所给小小的妹妹报户口。

茫茫大雪摩挲着高大枣红马的肚腹,摩挲着哥哥脚上穿的羊毛小毡筒。就这样,一行奇怪而又生动的印记,留在那片茫茫雪原上。也不知走了几个钟头,当枣红马的眉须全白了的时候,男孩儿站在了派出所工作人员面前。

大雪无边,大雪温暖。

妹妹哪天出生的?记不清了,只记得那天下着好大的雪。

只是1968年的春天,雪天天下着,天天都是大雪无边……

枣红马在屋外打着响鼻,空气中氤氲着温暖的鼻息,它用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男孩儿。

当下最好,应是良辰吉日,那就给妹妹把户口落在今天吧。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在一个男孩儿懵懂的眼神中,工作人员记录下:肖志梅,女,1968年4月2日出生。

在我出生一个多星期后的一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居民户口簿上,有了我的存在。

那年,哥哥十岁,在我们家中排行老大。此后一生,我们皆呼他——大哥。

拄杖看雪 与尔同白头

人生旅程,倥偬之间。我们兄妹五人相依相伴,向光而生,不经意间五棵小树苗已渐渐长高长大,同气连枝,难分彼此。

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们,长到十六七岁时就已然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在地窝子里出生并长高的大哥,开始带着弟弟妹妹们自己动手盖房子。第一栋房子选址连队西边的一片盐碱地处。从春暖泥融时开始打土坯,备木枓,到夏秋之际,房屋封顶竣工,赶在落雪之前,我们一大家子就欢天喜地地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居所。那一年大哥二十出头。此后的大哥“战斗力”与日俱增,在可克达拉盐碱地的那片芦苇荡边,他带着弟弟妹妹们又建起了一方小宅院,在那里他娶妻生子,生活了几十年。而后在穆库尔沙漠边缘,他带着兄弟姐妹们盖起了几间砖木房屋,让两个长大了的弟弟也有了自己的家院。

春替秋换,六十人生一甲子。大哥开启了另一段快乐人生。

新疆之美,故乡之大,花甲之年的大哥依旧踌躇满志,一骑单车足矣!他要以骑行的方式去看看新疆的山山水水,白云为伴,远山近水皆为心中所爱。

首先要去的是南疆和静县,一个叫巴伦台的地方。

青山遥望,心之所向。那是他心灵深处的精神栖居地——位于新疆南部的和靖县巴伦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哥,在那里度过了三年难忘的军旅生涯。

2019年5月的一天,大哥和几个曾经的战友一道,骑车从伊犁出发了。穿伊犁河谷走尼勒克线路,他们一路向东,轻巧的单车滑过闻名遐迩的“百里画廊”,途经乔尔玛,翻跃险峻的冰达坂,他们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茫茫大雪迎面扑来,通身大汗淋漓,风呼啸着穿过耳边……他们翻过了南天山,车轮滚滚中穿过了美丽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4天之后,历经近700公里的行程,终于站在了那个曾经抛洒青春与热血的地方。短暂的逗留之后,他们一路向北,途经托克逊,骑过达坂城,绕行乌鲁木齐,然后又翻过雄伟的北天山山脉,在历时11天骑行2000多公里之后,他们回到了伊犁。

一个人心中装有多少热爱,方可用脚步去一寸寸触摸这片博大的土地,一个人的身心该有何等的坚毅,方可在历经艰辛之后依旧笑谈过往。

漫漫行程,终究圆满。在那次浩然大气的千里骑行之后,有一天,大哥滚滚向前的车轮戛然而止,那辆陪伴他历经坎坷的单车静静的,随着大哥呼吸的停止黯然神伤。触手可及的空无和渐渐冷却的气息,强迫我们将一生的牵绊与深爱,在那日了断。

人生一场,呼吸之间。在深爱时忘却,在不舍时别离。

我们说好的一起杖尔看南雪,如今却无法与你同白头。

远望雪山 近听伊河

无论你念与不念,它们永远在那里。无论你恋与不恋,它们永远宁静不语。

天山山脉自西向东,缓缓伸展。南北天山灵动地托起了满山碧松,拥住一脉水波——伊犁河。

生长在伊犁河谷的人,大多如我一般,呼吸之间,放眼天山山脉,抚手伊犁河水。它们是天地物语,是自然对伊犁人的厚爱。随着时光的深入,这山这水已经深深地植入我们的生命中,或为骨骼,或为血脉,入定我们的精神,坚定我们的言行,左右我们的灵魂。

困惑时,闲暇时,我都会向着那山的方向走走,远远看看天山山脉,从东到西,目之所及,它雄浑安静地在哪儿,黛蓝色的山脊,时常以雪为冠,那气定神闲的胸襟,让人宁静,一如《淮南子·本经训》里讲“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的超然笼罩着我的身心,让忙碌的我们不论冬夏不语春秋,拥有了一分闲静深远的心境。

草木本心 生生不息

天山之南,伊犁河畔,春雨无边。

赶着雨水的润和春光的暖,大片大片的蒲公英花盛开了。那锯齿形的阔叶,举着一朵朵金黄的花束,没几日之后又变魔术般地撑开一朵朵圆圆的伞包。其时,一场风来临,蒲公英坐着风车,带着一群孩子,在河谷自由飞翔,然后选一处合适的地角,悄悄扎下根来。

草木有本心,自然而然,生生不息。

我时常感念父母亲那一辈人的坚毅强大,那年那月他们从江南水乡出发,一路向西穿越戈壁,翻越天山,来到伊犁,在这里扎下根来。那年那月,他们两手空空,目光坚毅。极目苍茫中,他们望见了天山山脉,他们听到河水拍岸之声。雪后天山,雨中伊犁河,那一代人内心最深的爱都在这里生长。

他们喜欢这里的宁静阔远,这里安放了他们的孤独,锤炼了他们的精神。

心安之处即故乡吧,天地之遥,伊犁河谷安放了那一代人的身心。

今夕复何夕

“可克达拉”之于我们这一代人,一如生命中的另一个芳名,从听得懂母亲呼唤自己乳名的那一刻,就已萦绕在耳畔,缠绵于心间了。

可克达拉……

可克达拉,可克达拉……

有多少芦苇荡听见过这呼唤,有多少戈壁滩被这声呼唤惊得尘土飞扬。

有多少阡陌在这声呼唤中纵横捭阖,有多少防护林在这声呼唤中挺直了腰板。

有多少盐碱地在这声呼唤中出落成沃土良田,有多少娃娃在这一声声呼唤中长大成人走向远方……

又有多少年轻的容颜,被这一声声呼唤喊成了垂垂老者。如今,他们长眠于此,成为了可克达拉的一抷黄土,或者,一片片小小的山冈。他们的耳边依然响起那一声声呢喃——可克达拉……

可克达拉以其无穷的力量,成就了一方“塞外江南”的神话,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的建设者们水润塞外、塞外明珠、绿色河谷、河谷宜居的梦想。

如今的可克达拉已从曾经的六十四团走向了更为宏大的天地,她走出了曾经的盐碱地,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时空和含义。今天的可克达拉,是所有为她付出青春和生命的几代垦区人的心灵居所。不论今夕何夕,她永远是我们可克达拉人生命中的情感原型,是我们几代人含在嘴边暖在心里的那个乳名——可克达拉。

今天,广袤的可克达拉已然成为我们的宴会厅,都来吧,掬一捧伊犁河水为酒浆,邀每一位垦荒人前来,让我们一起酬答这方天地,释放每一段忧伤,感恩每一个自己。

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遥望浩淼宇宙,巨大的忧伤与卑渺感裹挟着憧憬与期待席卷而来。

记得有人作如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

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茫茫宇宙中的一点,在这个悬浮于阳光中的淡蓝色星球上,在浩渺的时间长河中。

在天山脚下一个小小的褶皱里,在伊犁河畔。

曾经的你们纵浪大化,而今你们已超然度外。

在那道弯弯的小河边,在那片山冈上。

在万物相携而自得的世界,不期然的相遇让我们有幸一同来过。

时间无从追溯,静静的。

如今我依然静静地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吹着你们曾吹过的风,走着你们走过的路,看着你们看过的山……心间不由浮现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一同走在回家的路上。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猜你喜欢
伊犁河谷伊犁呼唤
无声呼唤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爱的呼唤
伊犁书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2
三月的呼唤
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伊犁河谷富士系苹果三优一体矮化栽培技术
伊犁之旅
映像畜牧业
中国畜牧业(2016年2期)2016-02-17 05:47:37
亚楠在伊犁河谷地
中国诗歌(2015年1期)2015-06-26 11:57:15
丝绸之路与伊犁
大众考古(2015年1期)2015-06-26 07: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