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盐有毒”提案,本身有毒

2022-08-01 02:56黄耀鹏
中国汽车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欧委会供应电池

文 / 黄耀鹏

6月8日,欧盟做出了一个环保决策,并开展评估另一项“提案”,后者尚待投票。但是,两者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这让人们对欧盟内的政治生态环境感到困惑。

两个举措左右互搏

前者即“2035年停售燃油车”政策。很多人认为其早已成为欧盟的法律,其实刚刚走完主要立法流程。此前一众欧盟国家政府“承诺”,只能视为“愿景”,因为这种承诺实际上没有受到任何法律约束。

2021年7月,欧盟委员会(简称欧委会)提出了“2035年终点”立法建议。如今,则是欧洲议会以55%的同意票数,支持了该“建议”,待各国议会批准后才将正式成为欧盟法律。

这真是漫长的一天。当天,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HCA)向欧委会提出一项提案,要求将碳酸锂、氯化锂和氢氧化锂等锂化合物,归类为“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材料。

而欧委会的态度,则表示“正在评估”,并将在7月5、6日召开会议,讨论这么做的必要性,预计于2022年底或更迟一点做出最终的决定。

欧委会并未斥责EHCA无事生非,而是在程序上决定“上会”,进入决策流程,这简直太令人匪夷所思。

要知道,2020年9月,在“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中,欧委会将锂列入“关键原材料清单”。而电池价值链被欧委会定义为“战略价值链”,被视为欧盟长期行业弹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催化剂,欧盟希望能够确立其在电池生产方面的领导地位。

对欧盟来说,锂盐从“小甜甜”到“牛夫人”只花了不到两年,这是何等的脑回路。

有人认为,这种提案,其背后是德国汽车工业界在“拱火”,意在替燃油车产业庞大的既得利益者“续命”。此举与欧盟205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除了破坏整体战略设计,自乱阵脚,没有太大作用。

也有人说,欧盟打算跳帮,加入日本的氢产业。这种说法更不靠谱,欧洲没有这么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准备。

从理性分析,该提案通过的可能性不大。从自身利益出发,这种提案压根不应该出现。因此,不能低估的是,欧盟内部的政治分歧,已经到了不惜损害自身重大利益的地步。

锂供应链,欧盟落后

从医学角度来说,锂盐粉末食用或者吸入,的确有毒,对人产生危害的是生产和回收环节。

欧盟花费数千亿欧元部署的动力电池-电动车产业,锂盐作为很难替代的正极材料,欧洲对其需求将飞速扩张。欧委会自己估算,到2030年,欧洲锂需求量最多可为2020年的18倍,到2050年时为60倍。

消息一出,锂矿开采商很淡定,很沉默。但是,在欧洲有厂的锂盐冶炼巨头坐不住了。雅宝(Albemarle)表示,如果欧盟将锂列为有害材料,那么公司将不得不关闭位于德国朗格尔斯海姆的工厂。

尽管其内在逻辑很可能过于惊骇,但是外界仍然试图捋出欧盟此举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

从需求端,欧盟支持的、正在建设的本土超级工厂,达到38个。如果产能都到位,则高达1TWh/年。显然,这里面相当一部分资金,将会打水漂。因为届时需求“极大概率”不会有那么大。

就算经济火热,需求暴涨,原材料这关也过不了。欧洲在锂矿源头的控制上,相当落后。这与老牌殖民者的身份不符。

众所周知,全球锂矿资源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南美大三角,其次是非洲、澳洲和北美。中国也拥有不少盐湖,但距离交通运输线和人员稠密的地方太远,开采成本高。

目前世界上锂精矿主要供应国,有智利、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欧洲自己有锂矿8座,开发进度不一,很多都还处于“勘探阶段“,目前只有葡萄牙、芬兰两座矿可采,合计产能不过16万吨碳酸锂当量,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

历届欧委会“算术不佳”的特点,倒是一脉相承,就这点储备,当时还宣称“决心寻求本土供应”。

两年过去了,欧洲对域外供应锂盐日益依赖。2021年,欧洲的电池产能只占全球的4%多一点。就这点微不足道的产能,欧盟锂盐矿产只能解决其中5%的原材料供应,其余78%的供应来自智利、8%来自美国、4%来自俄罗斯、5%来自巴西。

从供应链角度看,锂产品供应集中度偏紧。美国雅宝、智利SQM、中国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美国Livent五家公司,产能占据全球50%,实际产量则占据全球总供给的75%。

而碳酸锂价格,从2020年末的5万元/吨,涨到2022年的50万元/吨,导致主机厂纷纷下场保供,并试图锁定上游供应价格。

2021年,日本五十家企业,由丰田牵头,成立“电池供应链协会”。丰田旗下的丰田通商取得了阿根廷锂生产约25%的采购权,并与澳大利亚的锂矿资源开发公司合作;而软银集团早在2018年便以约80亿日元,取得了加拿大内玛斯卡锂业9.9%的股权。

锂供应商自己也在兼并。天齐锂业先后收购SQM股权,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名气与之相去甚远的“中矿资源”,则募资收购津巴布韦Bikita锂矿(200万吨/年)产能。

就在几天前,舆论报道比亚迪一口气收购非洲6座锂矿,比亚迪对传闻表示“不予置评”。这应该就是默认的意思。

今年1月,比亚迪中标智利锂矿开采权(8万吨配额)。但是智利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往往右派上台招商引资,左派上台收归国有化洗牌。这种下套圈钱、关门打狗的把戏,玩得多了,很容易被视为供应风险。欧盟其实也持类似看法。

放眼世界,理论上锂矿开采权很分散,掌握在各个国家手里(也有少数国家出租采矿权);而实际上,中国企业通过商业手段,直接、间接控制了全球约一半的锂矿资源,这些锂矿资源都是“可开采资源”。

刚才说了,原矿再向下一步,锂盐初炼和精炼业务相当集中。这导致了锂供应的集中。

欧洲人这些年投资能力不行,眼看着中国、美国、日本都在拿钱买矿、投资冶炼业务,也心急眼热。2020年出台的政策,着眼于抢矿、挖掘本土潜力、保供,还算思路正常。

到了2022年中期,中国的动力电池产能占了全球60%以上,而且占有率还在往上走。锂供应链上,中国布局的齐全程度和深度,在全球无出其右。仅A股上市的锂电池企业就达92家,更别提未上市的中小企业了。

在一整条供应链上,从原矿掌握,一路延伸到动力电池出货,欧盟处处劣势。如何破局呢?

“环保”路径依赖

欧委会在去年底发明了“电池护照”。即对进入欧盟的电池产品,规定正极材料的回收比例,并要求在2024年7月1日起,建立“碳足迹声明”的电池产品,才能投放市场。

总的思路,是通过拉高域外电池供应商的成本,来保护处于成本劣势的欧洲本土供应商。这个思路,可行性虽然一般(欧盟届时产能,是否有能力扛起自己的需求,很难说),也是符合其利益的。

但如果宣布“锂盐有毒”,就意味着对加工、包装和存储更为严格,抬高的是本地生产商的成本,即打击本地化生产链,迫使上游冶炼环节迁出。造成的影响,是供应给欧洲本土电动车生产商的电池,无论来源如何都更昂贵。

这和德国这几年的能源安排,风格很相似。为了减碳和环保,德国先选择关闭煤矿,禁止上火电新项目,又根据福岛教训,计划关闭所有核反应堆。而风电、太阳能、水电都不堪大用。天然气供应方面,受制于对俄关系,制定了逐步脱钩计划。到头来,电力能源要靠法国核电站和昂贵的美国LNG(液化天然气)。

而驱逐锂盐生产,将让欧盟与各国政府、企业投巨资的动力电池项目,陷入更深的成本劣势,很可能既错过了电动浪潮,又没有保住燃油车产业,还造成了对域外电池材料更多的依赖。

这种基于小圈子、小集团利益出发的提案,本身就“有毒”,不符合欧盟整体利益。但是欧盟政治的现实,让“自己打自己”的策略居然有生存空间。如果成行,无异于宣布欧盟退出新能源转型的较量,中美都会高兴地看到这一点。

实力不行就打“环保牌”,都成了路径依赖了。但是,当成本竞争不过外部生产商的时候,用盘外招封闭消费市场,即便对于欧盟来说,也是罕见的。放弃与外部竞争,制造一个自保的“低光速黑域”,等同于“摆烂”。

欧盟电动车产业会自废武功、自毁前程吗?还要看7月初的讨论情况,欧盟是否还拥有纠偏机制。

猜你喜欢
欧委会供应电池
美国如何“玩转”国防供应与采办
电池很冤
“一粒盐电池”
胡愈之与桂林文化供应社
供应绩效概念模型研究
欧委会拟修订通信法规提高手机通信程序的隐私性和保密性
相机电池的保养
硬件修复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