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方奕
冰嬉也叫作“冰戏”,是中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活动。清代乾隆年间冰嬉盛行,清代大臣禧恩曾作了一首诗《冰嬉》,描述了该项体育活动的场面:“蓬瀛平结亚玻璃,朱架高悬珠络垂。节爆三声来远捷,标帜八色奋前驱。龙飞玉海如环转,屐踏冰湖似箭驰。知是皇恩天地德,冰嬉岁此惠颁旗。”本文对张为邦、姚文瀚共同绘制的《冰嬉图》进行艺术赏析,通过总结概括其艺术特点,从而得出《冰嬉图》对当今时代的价值启示。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乾隆皇帝将“冰嬉”钦定为国俗,并曾多次下令其宫廷画师以冰嬉为主题进行相关的绘画创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由张为邦、姚文瀚共同绘制的《冰嬉图》(图1)。①《冰嬉图》耗时两个月完成,画卷横长563厘米,纵长36.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整幅画面所描绘的内容是冬季时宫廷冰嬉表演的盛大场景。
图1 《冰嬉图》(局部)
《冰嬉图》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具有手卷的形式之美。手卷,又称长卷,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绘画形式。艺术史家对于长卷有这样的理解:“一幅手卷必须具有四种相关特征,这些特征把手卷和立轴、册页、壁画等其他绘画形制区别开来。这四种特征分别是:横向构图、高度很窄而长度极长,‘卷’的形式,制作绘画以及欣赏绘画时‘逐渐展开’的过程。”②张为邦与姚文瀚合著的《冰嬉图》就是以手卷的形式绘制而成。手卷绘画与其他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作品能在第一时间给予观者一个基本的总体感受,而手卷绘画的欣赏过程是需要时间推移的,进而逐步展开画卷,因而观者欣赏一幅手卷绘画伊始是无法得出整体感受的。
在欣赏《冰嬉图》的过程中,观者仿佛是在观看一个时间正在逐渐推移的故事,每一截画面的展开都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画卷从右至左依次展开,首先看到的画面是一个雾气腾腾的早晨,大臣们纷纷进入城门逐渐前往太液池,太液池右旁,是等待表演的队伍;到了画卷中央,被众人所包围的是皇帝的冰床,冰床前方冰嬉队伍正在蜿蜒旋转的冰道上进行精彩的表演,冰道上放置了三个悬挂彩球的旌门,以供弓箭手表演;在冰场上,有的背系旗帜滑行,有的身背弓箭滑行,有的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如舞刀、叠罗汉及金鸡独立等,还有的正在进行比赛,每一位选手似乎都在渴望获得比赛的丰厚奖励;画卷左侧是表演结束,云雾再次弥漫宫宇楼阁,整个宫廷又恢复了往常一样的安静。《冰嬉图》以手卷形式创作打破了以往立轴等绘画形式作品时间定格的局限,这是西方硬框绘画艺术中所未能拥有的。手卷形式绘画利用其长距离的横向结构,通过与人物笔墨疏密的画面配合,使《冰嬉图》具有如音乐一般的节奏韵律感,从平淡的开头至高潮再至安静的结尾,通过时间的流动增加画卷内容的可观性,使观者回味无穷。
《冰嬉图》的艺术特点之二是其具有中西融合之美,即在空间的表现上具有统一性与分散性。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体系,西方写实绘画艺术更注重科学逻辑的情感精神主导创作,即光影、结构、明暗等方面,在技法上是以焦点透视法作为创作基础的;而中国传统绘画在创作上更多的是强调作者的主观情趣,讲究“气韵生动”,在技法上并不要求焦点透视,也不讲究环境对于物体的明暗光影变化,即“移步换景”“步步皆景”的多点透视法则。在清代,有一部分西方画家进入宫廷为皇家服务,他们把西方的绘画理论知识传入了中国,中国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绘画技法进行了结合,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在空间表现等方面得到了别具一格的效果。在《冰嬉图》的绘制中,张为邦与姚文瀚两位宫廷画师对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的结合进行探索,使得整幅画卷在空间上的统一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张为邦、姚文瀚两人在绘画上皆受到了西方画家郎世宁的影响,因此在绘制《冰嬉图》时,两位宫廷画师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相互融合,使得《冰嬉图》呈现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效果。散点透视是指画家将各个视角所看到的景物组织到同一画面里,散点透视的运用使得《冰嬉图》的画面呈现没有固定的视角,使观者观看任意一截画面都有“步步有景”的效果。而焦点透视是指画家将一个固定的视角内所观察到的景物组织到画面里,《冰嬉图》的创作因为受到西方绘画技巧的影响,所以在总览整幅画卷时不难发现:在画卷的首部,房屋的墙面是从右下往左上收缩的;在画面尾部,房屋的墙面是从左下往右上收缩的,通过这样的画面处理,整幅画卷巧妙地形成了一个透视感,即呈现出一个由远及近的空间感,使观者得到了一个空间统一的恢宏视角。西方的绘画技巧与中国的绘画技巧巧妙地交汇融合,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让《冰嬉图》在拥有中国手卷绘画“步步换景”意味的同时,又增添了西方绘画要求空间统一的科学逻辑性。
《冰嬉图》的艺术特点之三是体育运动的韵律之美。艺术与体育两者虽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从其本质来探究,两者皆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本能:艺术是由原始人类为祈求生存而产生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体育则是由原始人类为了生存进行狩猎活动演变而来。不难看出艺术与体育的产生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原始时代的艺术与体育虽不是当代所理解的艺术与体育,但二者仍能体现出人的生命韵律。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每一个运动的瞬间都有力与美的交汇,而艺术创作者正是抓住运动过程的这一瞬间,使得艺术作品也呈现出一种力与美的交融之美。
《冰嬉图》的主题取材于北方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即冰嬉。随着《冰嬉图》画卷的逐步展开,一场盛大的冰上宴会展现在观者眼前。在画卷中可以看到有这些丰富多样的冰上体育运动:转龙射球、杂耍、双人滑冰、抢等、击鼓耍刀等。从画面中不难看出,画卷中抢等这一比赛与现今的体育项目滑冰比赛很像:在离皇帝冰床两三公里的冰面上设置一个出发点,比赛信号发出,参与者需要赶快滑向冰床处,先到者获得丰厚的赏赐;画面中央的人则融入了百戏的题材:有人在叠罗汉,有人在单腿举旗滑行,这些都可以看出滑冰比赛项目的影子。在此之前,人们对于中国画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山水花鸟等较为脱离现实的题材创作,但《冰嬉图》的创作却还原记录了当时异彩纷呈的冰嬉表演。《冰嬉图》用工笔写实的传统笔法描绘冰上运动的人,生动鲜活地捕捉到了这些人在运动过程中的瞬间动作。《冰嬉图》中的冰嬉体育运动是两位画师在亲眼所见后绘制而成,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运用中国画线条优美独特的韵律将冰嬉体育运动的肢体美感表现得十分生动有趣。
在明末清初之际就已提出“西学东渐”的说法,清代的宫廷画师也不断地以“中体西用”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例如中国宫廷画师焦秉贞就是第一位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技法相融合进行创作的人,他在《历朝贤后故事图》中的绘画皆采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方法,再以工笔绘画技法描绘,使得画面的空间关系有了更高层次的呈现。清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朝代,但在艺术创作方面却也有较多的碰撞交流,宫廷绘画《冰嬉图》的创作正是中西艺术交流的成果。西方艺术的传入,使得清代宫廷绘画有了更为多样的呈现方式,进而奠定了中国艺术多样化发展的道路,为“中西融合”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冰嬉是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冰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冰嬉图》记录了清代时期传统的冰上体育运动画面,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让冰嬉体育活动的开展有了可靠的史实依据,为研究满族体育文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图像资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冰嬉文化通过多元形态焕发活力,冰嬉主题的美术作品、景观设计、文娱表演、数字动画、文创产品等层出不穷,塑造着新的文化景观,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比如在“生命之光·2022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青年画家任慧慧的版画《高歌冬奥·冰雪情》,既借鉴了清代《冰嬉图》的卷轴式构图,又创新了内容和形式。作品上半部分以传统冰嬉活动为主要内容,下半部分则选取北京冬奥会主要场馆和体育项目,展示了现代冰雪运动场景。作品以不规则的折页图形打破了传统图式的规则,在今古相照中演绎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视觉艺术总设计的蔡国强,也从《冰嬉图》中获得灵感,创作了《银河嬉冰》。艺术家通过多次烟花爆破的方法,在玻璃镜面上形成绚丽色彩。源于《冰嬉图》的环形结构,仿佛浩瀚的宇宙银河,展现了艺术家对银河嬉冰的美好想象。
这些以《冰嬉图》为灵感的多元创作,既进一步开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又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彰显、传播了冰雪文化魅力。
冰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之一,《冰嬉图》的创作给观者带来了手卷创作形式美、中西融合绘画技法美及画面呈现的生命韵律美的审美感受,从而引发了艺术创作与体育运动如何交融的思考。《冰嬉图》的创作使冰嬉这一文化瑰宝展示在人们面前,艺术与体育的融合使观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开辟了另一个绝妙的展示途径。
注释:
①[清]张为邦,姚文瀚:《合画冰嬉图》(局部)。
②[美]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文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