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站 王秋红
集约化水产养殖过程中,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容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养殖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是鱼的粪便,其向水体中释放大量的营养,促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病频发,养殖户大量用药,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水产品质量也会存在安全隐患。池塘养鱼废水底排污生态治理模式是一种鱼粪快速高效收集、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对推进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池塘养鱼废水底排污生态治理模式具有节能、节地、节水、简单、灵活、高效等优点,该模式经过科学设计改变了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弊端,通过漏斗形底部的高效集污排污(见图1),将粪便、残饵分离出养殖水体,通过沼气发酵处理作为肥料,养殖尾水通过生态净化处理循环利用,使水产养殖实现环境优美、产品优质、效益提升的目的。
图1 池塘养鱼废水底排污生态治理示意图
池塘养鱼废水底排污生态治理模式适合不同品种养殖,从鲤鱼、草鱼、鲫鱼等大宗淡水品种到名优水产品加州鲈鱼、鳜鱼、斑点叉尾鮰鱼、观赏鱼中的锦鲤等。
池塘圆形漏斗状,在土基上挖制而成。以直径30 m 为例,池深4.5~5 m。池埂内坡比1:1,池底坡比 1:4~6,池埂高于原地面1~2 m。池塘底部中心点为最低处,距池塘上口垂直深5 m。池塘底部中心点设置排污口,排污口内下埋排污管道连接到池塘外的排污点。排污口外侧埋设排水管道连接到池塘外的排水井,用于排水循环(见图2)。池塘底部斜坡平整,便于池底污物向中心点集中排出。所有边坡和池底表面先用土工布覆盖,土工布上边再铺设防渗膜,保障养殖用水不渗漏。
图2 养殖池塘设计示意图
池塘中配套1 台叶轮式增氧机、2 台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增氧机以曝气增氧为主,水车式增氧机除增氧作用外还起到推动池水旋转的作用,使池水转动形成涡流并将池中污物向池底排水口集中后排出池外,保证池塘水体始终处于洁净状态,保证养殖环境优良,为养殖水产品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池底中央最深处设置长1 m、宽1 m、深0.6 m 砖混结构的漏斗状排水口,连接直径300 mmPE 管道(见下页图3)。
图3 池底排污口设计示意图
深度在4 m 以上漏斗形设计、水车式增氧机推水,形成涡流,残饵、粪便能够快速集中于鱼池中央最深处排污口及排污管道内。循环水造成落差使粪便、残饵经底排污管道自动进入鱼粪分离装置,达到粪、水分离并排出养殖水体(见图4)。
图4 鱼粪高效收集系统示意图
鱼粪收集装置后面安装鱼粪固液分离装置,配套定时开关和电动阀门,鱼粪收集装置与排污管道相连,鱼粪、残饵从漏斗池塘底部排污口由管道进入收集装置,经过减缓流速,大颗粒鱼粪沉集到收集装置底部,上部清水由出水堰溢出。定时开启电动阀门,收集装置底部的鱼粪进入固液分离装置,通过静水沉淀原理,再次将鱼粪和水分离,高效收集鱼粪并进行发酵处理。
养殖尾水首先进入鱼粪分离装置,上部清水经两级净化池中的浮游动植物、鲢鳙鱼、虾蟹、底栖动物等形成食物链,净化水质,然后由循环泵回抽到漏斗形池塘,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将固液分离装置分离出的肥水通过生态沟渠微生物、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末端由过滤坝进入两级净化池,最后回抽到漏斗形鱼池,达到零排放(见图5)。
图5 生态循环系统平面图
固液分离出来的较干鱼粪通过管道流入沼气发酵池,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以烧水做饭,也可以沼气发电满足养殖厂电力自用(见图6)。
图6 鱼粪发酵
该模式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高度认可,在中牟县、荥阳市大力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模式的生态养殖系统全部铺设防渗膜,进排水网路采用预埋管道,所有养殖环节均不渗漏到地下,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富含残饵、排泄物的养殖尾水集污排污后经过净化系统回流以及沼气发酵处理后用作蔬菜、粮食肥料。净化区域还可以种植水生花卉、水生蔬菜等水生植物,通过植物调节大气环境、美化渔业生产环境,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的良好“三生”效应,同时还能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该模式建设、运行成本低,生态高效,充分体现了其实用性、经济性、高效性和生态性特点。生态养殖池塘是传统池塘产量的5~10 倍,每667 m2产量在1.5 万kg 以上,生产能力极大提高。水的循环利用可以节约水资源50%,集约化生产节约土地50%以上,300 W 低功率水泵人为形成流水养鱼,有效地降低了养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