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圩水文化遗产保护调查

2022-07-29 03:04胡晓东
江苏水利 2022年7期
关键词:建昌文化遗产文化

丰 叶,胡晓东

(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7)

建昌圩作为太湖流域第一大圩,地处江苏常州金坛区直溪镇东北部。据考证,可以追溯到公元245年。圩内总面积60 km2,人口约3.5万人,圩堤总长度35 km;圩区四面环水,一洲浮起,圩内天荒湖由南、北、中3个小湖汇聚而成,三湖相连。水域面积约14.67 km2,农田面积32 km2,包含12个行政村(151个自然村)、35家企业。圩内碧波荡漾,第一产业以种植稻麦及水产养殖为主,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圩区的多个村庄被评为江苏省水美村庄,处处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秀丽景观。从古至今的历史人文积淀,逐步形成了集宗教文化、孝道文化、红色文化、水圩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等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昌圩文化,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中国圩文化之乡”。因此选取建昌圩作为调查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对象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据调查,建昌圩近600年的水利工程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包括古桥、古闸古洞、古碑等,分析其与水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态等价值,开展以遗产保护及利用为重点的水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建昌圩地区物质水文化遗产进行现场考察并对非物质水文化进行了细致的搜索和梳理,建立建昌圩水文化遗产清单[1-5],如表1。

表1 建昌圩水文化遗产清单

1 建昌圩水圩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1.1 历史文化价值

建昌圩历史上水灾严重,水灾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建昌地形西部圩堤高,二是苏南梅雨季时,有2支大水直奔建昌圩而来,一支是从丹阳经延陵的简渎河,另一支是茅山洪水汇入的通济河。在抵御洪水带来的自然灾难中,形成了建昌圩独特的水利工程和治水精神,蕴育了深厚的水文化。

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金坛知县刘天和,为让建昌人民的庄稼旱涝保收,实地查看建昌水系,修建四闸八洞,并绘制了建昌水系图,在图上确定了建闸涵地址,并立碑约束任何人不得擅自在圩堤上挖缺口泄水或挖涵洞引水。自那时起,四闸八洞对建昌圩内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做到了旱涝保收。他作为治水的历史人物与建昌圩水文化密切相关,值得建昌圩人民铭记,他带领建昌圩百姓抵御水灾的不屈精神也值得当代人歌颂和学习[1]。

近600年的洪水给建昌圩区人民蒙受巨大损失,也让建昌人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在维护圩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护堤的有效措施。1949年前,建昌圩圩董会由2~3人组成,圩内较大的村庄都有人参加,每年举办2次会议。清明节前后研究圩堤维修、分配土方任务并落实资金。冬至节前后公布账目、处理违章事故、更换人选。圩董会下设塘长2人,处理圩堤、涵洞、闸等日常事务,并按时分段设立圩长,具体管理圩堤和涵洞。1950年后,一开始多数圩梗都由乡、村干部兼管,建昌圩将圩董事会改圩管会,由区负责人担任管委会主任,圩内4个乡长担任副主任,各行政村的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并以4闸为中心,设圩长4人,分管圩堤涵闸。1973年开展水利工程“五查四定”,逐洞逐闸落实管理人员,制定规章制度。1978年,针对“重建轻管”的倾向,县革委会发布《保护水利工程,加强管理工作》的布告。至此,圩堤涵闸管理工作有所改善。为进一步促进管好用好圩堤涵闸,县革委会曾批转了建昌圩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给圩区各公社,其要点包括6条:除险加固制度、圩堤养护管理制度、圩堤养护管理制度、防汛制度、排涝制度、涵闸、块石护坡管理制度。这些历史记录是建昌圩水文化中保存下来的重要制度形态,对建昌圩其他水圩文化遗产保护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1969—1975年,开展水利河网化建设,一次规划分期设施取得成功,重新建设排涝站,修筑公路搞活交通。1978—1987年,建设南北闸,建设市镇范围的沿河石驳工程。这些成绩反映了老一辈建设者们对建昌圩水利建设的呵护和重视,也体现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江苏水利精神。

1.2 艺术价值

建昌圩建筑体现在桥、闸、涵洞、民宅等各方面,是技术、艺术与文化的综合产物,也是建昌圩水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它凝聚着建昌圩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其水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建昌圩内通往外地的古石桥,保存完好的仅有2座,分别为清培桥和庄城桥。据《九里志》记载,这2座桥建于北宋末年(公元960—1279年),据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2]。由于河道宽窄原因,从建筑规模上看,庄城桥的高度、跨度和宽度都超过清培桥。这2座桥从宋代能保存到现在是个奇迹。

庄城桥不仅造型美观大方,石结构精巧坚固,桥孔的拱矢高耸匀称,看起来极其秀美。它经历了多次洪水冲击、地震灾害,至今仍矗立在庄城河上。这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庄城桥的设计精巧,主要体现在其视觉效果上,站在庄城桥南的公路桥上向北看,它的桥拱就似半个圆,若天气晴朗,连同倒影正好是一个圆形。其艺术工艺考究:施工前要先用大木头伐好拱形架,从桥的两端的基部往上分节堆砌,拱形之高要考虑到大水年大木船可以在桥下顺利通过。拱形砌好后,用糯米汁密缝,然后再堆砌两端桥身。东西桥身两侧,上部左右各置一对桥耳。西南桥耳刻如意纹。西北金刚桥上分置螭兽首一对。桥面2侧各安栏板9块,抱鼓石1对,望柱10根。桥面中央的方形石上雕上4只螭兽的尾。东西各有24节花岗岩台阶,桥中间有花岗岩凹形车道,便于独轮车辆推过桥。古代工匠们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庄城桥的建成,是古代劳动人民坚强意志的体现。

建昌圩的潭头闸工艺复杂,建闸所用木料和石料皆取自外地,潭头闸上部与圩堤相平,出水闸口向外河延伸七八米,全为青石铺底,糯米汁密缝。建昌圩涵洞的建造以望仙桥东圩大涵-牵牛涵为例,其艺术性体现在进出口都是整块的厚青石,进出口设计成中间可填土的双道闸门。闸门板都是独块圆木制成的长方体板。每块闸门板之间都有公母槽,闸下去非常密缝,不漏水。

建昌圩民宅往往沿河湖而建,1949年前,圩内大户人家大多为江南明清式建筑,一般以平房为主,分三、五、七架梁结构,用材较为讲究,青砖勾缝,小瓦盖顶,山尖粉刷石灰,杉木堟子,杉木梁柱,三间两进,前进五架梁,后进七架梁,中间为天井,类似北方的四合院,四周围墙高大,有的屋上有屋脊两头翘起,称之为“龙脊”;相对屋脊的2侧,建有平顶式山墙,称之为“隔山屏风”,也叫马头墙,主要用于防止大风和防火。建昌圩的民宅由于受历史、地域、经济和气候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建筑艺术,丰富了建昌圩水文化。

1.3 旅游经济价值

建昌圩水文化特色显著,具有独特魅力,在江苏省内属典型的江南水乡,具有极高的旅游经济价值。1986年1月庄城桥被列为金坛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22日,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签发国务院授予建昌养殖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10年,江苏有限电视评价建昌圩水产养殖场为“江苏诚信·优质生态养殖基地”;2011年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建昌圩为“中国圩文化之乡”;2014年建昌圩又被常州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授予“同心文化”示范基地;2017年11月28日,在江苏省水利厅、文化厅和旅游局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最美水地标”活动中,建昌圩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圩文化景观,从众多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入围十个“水聚落”之一[3]。因此,建昌圩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传播水文化的方式,促进其旅游经济的实现,进而带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

1.4 水利功能价值

1949年前,建昌圩凭借四闸八洞、风水墩等构成的水利工程系统,承担着防洪、排涝、通航、灌溉引水等重要工作,水利功能突出[2]。但彻底解决圩区旱涝灾害问题还是在1949年后。

井庄灌溉站于1958年破土动工,砌主机房4间,安装3台管径为60 cm的轴流泵。与水泵配套的40马力内燃座机。机器抽水让建设者感受到了科技力量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井庄灌溉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站饮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1万亩(约6.67 km2)。井庄、盘石、南场、八亩、亭沟、迪庄、上新河等10多个自然村得益。井庄灌溉站的建立在建昌圩具有划时代意义。自此,现代化的灌溉替代了落后的取水方式,牛车水、脚车水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1958年建昌套闸修建,是建昌圩的一个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它解决了水路不通问题,尤其在内外河水位差较大时,更突显出它的优越性。套闸在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它的水利工程效用,在改进和应用过程中,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反映出建昌人民的智慧。

1964年排灌站修建,根据建昌圩1962年最后一次发水梁(当年发3次大水)设计,结合套闸工程,建造1座流量为5.5 m3/s的排灌两用站。其主机房5间平房,机房内安装了3台PV90型轴流泵,该水泵管径为90 cm,额定流量2 m3/s。建昌排灌站的建立,标志着建昌的水利设施跃上了新水准,排灌站与套闸巧妙配合,浑然一体,组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了排涝、饮水、灌溉、水运作用。

1.5 生态价值

建昌圩的古建筑、现代建筑与建昌圩的水圩环境紧紧结合在一起。建昌圩堤上的四闸八洞,根据圩堤内外的水势走向,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闸涵位置,做到有进有出,能灌能排;民宅设计,皆为坐北朝南,前临河滨,后依竹林,整个村庄绿竹环抱,四野葱绿,翻开建昌圩家族的家谱,也不难发现,在寻找一个新的居住地的时候,往往会沿河而下或旁湖而居。他们特意将这些举动写进家谱,意在警诫后代。圩里人对于湖水、土地等自然环境的感情难以言表,他们珍爱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也影响了建昌圩水产养殖业、土特产种植业等行业。

2 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建议

2.1 持续挖掘提炼

目前,建昌圩内古代建筑有的已消失,有的仅剩下断壁残垣。如果再不抢救挖掘,建昌圩的水文化则有可能完全绝迹。对后续建昌圩水文化的挖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明确主题:找准当地民间民俗文化主题,坚持“普查、宣传、保护、传承”8字方针。在挖掘上下功夫,在传承上做文章,在弘扬上出实招。

重视普查:层层发动,抽调与水相关的业务技术骨干,全面开展野外普查,并详细登记备案,为研究和探索民俗文化提供更多依据,并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村民整理与当地水相关的人物事迹,民俗、故事、传说等,给予文化挖掘奖励。

加强保护:在深入普查基础上,认真分析各项民俗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涉危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手段,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

2.2 编制保护名录

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聘请专家研究、论证,对各个水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和筛选,编制建昌圩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按照保护的技术标准进行挂牌、保护。通过编制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展示建昌圩特色的水利工程建筑、形成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对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起到一定效果,水利工作者也可以就建昌圩的水文遗产进行深入了解和对比研究。

2.3 搭建展示平台

建昌圩文化研究停留于个别老学者的自发行为,研究人才不足、支持力度不够,所以研究成果有限。这项工作近年开始有所起色,如建昌圩文化研究会及建昌圩爱心基金会的成立、建昌圩文化展览馆的建立等。建设这些机构和组织,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建昌圩水文化展示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对已经形成的水文化联盟,应积极寻求与各机构的课题合作、组织水文化专门培训,以建昌圩当地的水利工程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开展国际水文化交流等;举办各种以水为主题的展会、论坛等,展会要重视水文化品牌项目开发,学习山东泰安重视泰山水文化、大汶河水文化、东平湖水浒文化等[6]特色品牌项目开发的成果,论坛方面可以依托各大研究机构,定期主办高层次的水文化论坛;重视江苏省内水利类院校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如许多省份将当地水利类院校列为水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地;建立文化礼堂,定期以视频、演讲等现代形式,增强当代人对了解建昌圩深厚水文化的兴趣。

3 结语

我国在长期除水害、兴水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水利工程和水文化遗产,部分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建设性破坏”,令人惋惜。因此,如何弘扬和传承水文化精神,加大对古代水利工程与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应成为水利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现代治水人也应更加认真地审视和看待水文化对水利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水文化的发扬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让其在心与心、行与行中传承。

猜你喜欢
建昌文化遗产文化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稻米氨基酸含量和组分及其调控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神秘的符号